赵充国上书说:“陛下之前赐给我诏书,指示我派人劝谕罕部落,说大军将至,汉不诛罕,以瓦解他们的联盟。臣派遣幵部落酋长雕库宣告天子至德,罕、幵部落群众都已闻知天子明诏。如今先零部落酋长杨玉坚守山林,伺机而动,罕、幵部落则没有反叛行动。如果我们不攻打先零,反而去攻打罕、幵,那是把有罪的放过,去诛杀那无辜的,一次行动造成双重伤害,这也不是陛下的本意啊!《孙子兵法》说:‘攻不足者守有余。’发动进攻,可能力量不足,但若只是防守,则绰绰有余。又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善于作战的人,安排好战场引敌人来;不善于作战的人,钻到敌人安排好的战场去。如今,罕、幵企图攻打酒泉、敦煌,本应整顿兵马,训练士卒,在酒泉、敦煌等着他们,以逸待劳,这是取胜之道。如今却唯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反而发动行军进攻,放弃让敌人自投罗网的计策,而投到敌人的罗网里去,我认为不是什么好主意。先零部落要叛变,所以和罕、幵化解怨仇,缔结盟约,但其实他们心里并不踏实,担心汉朝大军到了之后,罕、幵部落会叛盟归汉。但如果我们先攻击罕、幵,先零一定援救,那反而是我们让他们的盟约更加坚实了。如今羌虏马肥,粮食充裕,攻打他们,恐怕我们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反而让先零得了机会,施恩于罕、幵,坚其约,合其党,他们团结起来,合计能得精兵二万余人,再裹挟其他小部落,人马更多,像莫须这样的小部落都裹挟进去,越来越难离间他们了。如此,叛军越来越多,要诛灭他们所需要的兵力又要增加数倍。我恐怕**的负担要按十年计,不是两三年可以拿下的了。于臣之计,先诛先零,先零一灭,则罕、幵可不战而下。假如先零已诛而罕、幵不服,等到正月再攻打罕、幵,这样安排,策略上合理,也合乎时宜。如果要现在马上进兵去攻罕、幵,我看不到有什么利益!” 六月二十八日,赵充国发出奏章。七月初五,皇上回复的玺书送到,采纳赵充国的计策。 【华杉讲透】 《孙子兵法》首先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首先不是战胜之法,而是不败之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战,必有代价,必有战败风险。赵充国追求的战略目标,就是他说的六个字——全师、保胜、安边。全师,是保障部队**。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就造成八百个破碎的家庭吗?所以他首先考虑的是他的士兵们,要带领他们取胜,但不要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士兵们为国牺牲,就像巴顿将军说的:“为国牺牲,那是敌人的事。” 保胜,是要保障取胜,不打无把握之仗。《孙子兵法》说:“善战者,胜已败之敌。”敌人没有露出败相,你一厢情愿硬要把他攻下来,你做不到,《孙子兵法》说这叫“胜可知而不可为”,能不能取胜,将领可以做出判断,明知不能胜却还要打,胜利是强求不来的。这都是真正懂军事的人思考的问题,《孙子兵法》说,要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军事胜利不是*终目的,安定边疆才是*终目的。制定战略要始终服务于*终目的,战争是为了长期和平,不是为了惩罚敌人。 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则是另一番光景,朝臣们的意见,首先大部分不是真正的意见。当皇上征求大家的意见,他以为他们都有观点,实际上大多数人没有观点,因为他们都不是军事专家,这些事他们都不懂。但是,没有观点不等于他们不发表观点,恰恰相反,每个人都很踊跃地发表观点,一方面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另一方面是要显示自己很知道,再一方面是揣摩上意,尽量说得合乎皇上的心思,提高自己的地位,这样一来,他们的“建言献策”就很多了。既然观点已经发表,就要誓死捍卫,因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就是捍卫自己的权位。所以这种会议,纯属添乱的会议,也确实添了大乱。不过,好在汉宣帝收到赵充国的回复之后,还能醒悟过来,听专家意见。 任何一个战略,都有其战略**。英国军事家富勒说,你要把纷乱的战局合并为少数几个主要的战略**——*好是一个;然后呢,把你的军事行动合并为少数的几个主要行动——*好是一个。赵充国就抓住了这个战略**,就是先零部落,只要解决了先零部落,其他的自然瓦解,如果军事行动不聚焦于这个战略**,而是投入其他地方去,则既有损失,又无利益,这就是他为什么说“我看不到打罕、幵有什么利益”的原因。 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说:“等待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军事行动。”皇上认为赵充国不作为,因为他不懂得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待本身就是*积极的行动。人们总是急于行动,急于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找对问题。而他们解决“问题”的举措,反而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赵充国的回信,就指出了这一点,罕、幵不是问题所在,攻打罕、幵会制造出更大问题,就是羌族各部落更加紧密团结在先零周围,反叛势力会更加壮大。皇上和大臣们还想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军事行动耗费太大,要速战速决,赵充国也指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我想两三年解决,你们想两三个月就解决,但是如果按你们说的办,恐怕反而要拖十年才解决!皇上听懂了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