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基本概述 “课型”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凡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一定会有相应的科学的系列课型。在小学语文课程百年的发展史中,许多人士纷纷以各自的方式对课型展开了研究,使得这一问题渐成小学语文界的热点。本章试图从理论层面对我们所从事的课型研究略作概览式的总结提炼,既表明我们进行课型研究的具体思路,也为后面几章的实践探索奠定理论的根基。 **节 小学语文课型研究的缘起 一、对语文学习结构化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独有的思维方法和语言缺少讨论。因此,很多人认为“语文好的学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只要多阅读、广积累、勤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随着量的累积而自然地获得发展。这种观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语文学科的整体、系统功能在教学中体现出的独特地位和育人价值,而且使大家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习内在结构的深入探究。 事实上,语文能力的发展有迹可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涉及到包括知识的、方法的和过程的多种意义结构的建构,而促进学生掌握这些多重意义的结构,是*有效地达到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对学生用综合的眼光去发现、认识和解决问题具有基础性作用。比如:对某一类课文的学习,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教学时如能注意“上下贯通”“前延后续”,与其他类型文章的教学“相互勾连”,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多重意义结构并且不断完善这种结构,*后使学生的主动学习、生命成长成为可能。正是基于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直接催生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结构化尝试和突破——课型研究。 二、对语文教学逻辑性的反思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言:语文也是讲逻辑的。这一语切中了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我们知道,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结构链,它们互相联系又各有内在的规律,语文也不例外。但是,长期以来,“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成为普遍现象,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逻辑和逻辑混乱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篇课文或一堂课要教什么内容,教到什么程度,教师缺乏明确的判断;某一类课文,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教学中,应该实现怎样的递升,教师没有清晰的规划;无论什么类型、什么主题的文章,都采用模式化的教法而忽视文章的个性。语文教学呈现出盲目性、随意性、模糊性等突出问题。 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受到了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般以主题来编排单元,用课文来承载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散落在教材中,看似不成体系,加之教师传统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点状的,往往只研究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某类课文教学规律的意识。从语文教学逻辑性缺失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课型研究不仅有助于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改善教师的思维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对语文研究系统化的结果 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了教育活动中的“灵活结构性”,对结构化的教学展开了扎实的日常实践研究,历经十多年的研究累进,逐步形成了课型研究的系列成果。李伟平名师工作室在“新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下,经过三年的艰辛探索,推进了常州市小学语文课型研究:将前期分散的课型研究系统化,将空泛的课型研究具体化,将浅陋的课型研究精细化。可以说,这是对课型研究的一次全面提升和提炼。 较之一般的课型探索,我们更注重将“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渗透到研究中。课型研究是探索规律的研究,重在发现类结构教学的普遍规律,但并非把课型当作教师可以简单模仿、机械重复的“克隆”模板,其思维方式是相对动态的;每个课型研究内部自成体系,课型与课型之间又相互关联,每个课型研究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其思维方式是共通的;课型研究并不止于得出课型的结构,而指向于学生、教师掌握结构,实现主动发展,在“成事中成人”,其思维方式是渗透的。课型研究,这种对语文教学结构化的尝试和突破,让研究在实践变革中实现了价值的整体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