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经济建设型政府
1978年至1986年为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十年动乱之后的混乱局面和落后现状,我国政府的工作**从**斗争转到经济建设,政府全面主导和推动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文革”后混乱和落后的状况
推动政府转向“经济建设型”
十年“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大的灾难和浩劫,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1.1.1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各项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文化大革命”前,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比较合理,1965年三者的比例为37.3:32.3:30.4,“文化大革命”中“加强备战”的口号,导致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关系失调,1976年三者的比例关系为30.4:30.7:38.9。
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在工业内部,由于过分突出钢铁和机械加工工业,轻工业被排挤,发展缓慢,明显落后。“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二者比例为51.6:48.4,1976年则变为44.2:55.8,重工业片面发展,轻工业相对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③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间的比例失调。在工业内部,不仅轻重工业之间比例失调,在重工业内部也由于盲目发展加工工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忽视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造成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比例失调,1966—1976年,我国重工业产值中,加工工业的比重由50.5%上升N52.8%,而原材料工业却由38.3%下降到34.9%。
④工业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比例关系不相适应。“文化大革命”前,交通运输业已经不太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突出发展重工业,突出内地新的铁路线的建设,忽视运输繁忙地段的旧铁路线的改造,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京广线以东地区的铁路运输能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1966-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近1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5倍,而全部货物周转量增长不到77%,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只增长了28.2%。工业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比例关系越来越不相适应,交通运输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