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1课社戏
第2课回延安
第3课安塞腰鼓
第4课灯笼
第1课
社戏
答案D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钳() 凫水()
前篙() 礼数()
撮() 欺侮()
怠慢() 撺掇()()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家眷踊跃屹立翻筋斗
B.宽慰嘱咐松懈乌蓬船
C.偏辟皎洁潺潺喃喃不语
D.絮叨赤搏豆荚振作精神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1)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便又大声的说道:“我写包票!船又大;迅���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3)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
(4)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比较文学”对于他们还很陌生,大多数人只知道歌德是“比较文学”的先驱。
B.这支队伍能否获得站上舞台的资格,关键在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C.灾民们源源不断地涌进城里,短短几天就吃掉了十几石左右的粮食,官员们耷拉着脸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D.今年春节期间,全市三千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了休假,连同两百多辆消防车,始终坚守在各自岗位执勤。
下列关于鲁迅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只在医校学了一年便退学了,因为他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字唤醒中国人。
B.《狂人日记》是中国**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后收录在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里。
C.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和杂文为主,但他的散文也有着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D.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用了反讽的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如《藤野先生》中提到的“标致”的清朝留学生。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十一二岁在
(地点)时,夜航到(地点)看社戏的一次经历。作者以细腻深情的笔触写了、、夏夜行船、、月夜归航、、等几件事,展现了一幅充满淳朴、自由气息的农村生活画卷。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
⑦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⑧“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⑨“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⑩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选文第①段是从什么感观角度来写景的?表现出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选文第④—⑥段偷豆的情节可以看出孩子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通读文章可知,那夜的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我”要在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香椿的味道
李红霞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点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得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爱吃香椿,总是**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丫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中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文章围绕香椿写了哪几件事?请找出来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中。
盼香椿———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
文中第④段关于母亲炸“香椿鱼儿”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⑦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完《社戏》一课后,你们班级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到活动中来,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里所唱的戏曲是我国的国粹,该剧种的角色划分为生、、、四大类,其中是女性角色,也常常由男性表演者来扮演。
(2)中国传统戏曲剧种种类繁多,除了京剧外,你还知道什么剧种呢?请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吧。(100字以内)
(3)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第2课
回延安
答案D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糜子() 脑畔()
窑洞() 白羊肚()
眼眶() 油馍()
气喘() 柳林铺()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仆在亲人怀……
B.树梢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