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拔笔四顾
QQ咨询:
有路璐璐:

拔笔四顾

  • 作者:高洪波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SBN:9787513926294
  •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01日
  • 页数:368
  • 定价:¥39.8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高洪波散文《墨趣与砚韵》《我与砚台》《砚铭记趣》《醉石图记》《醉界》《西皮流水》《闲话京味儿》《玛尼石》《青云谱散记》《金陵走笔》《寻找姚元之》《砚友》等重要篇章。
    文章节选
    墨趣与砚韵
    舞文弄墨这个词,一般说来带点贬损之意,或者古来以俳优视文人之流习造成的,亦未可知。不管怎么说,大凡文化人听不得舞文弄墨,一听,总觉得对方在讽刺自己,于是真的恨恨地舞一回文、弄一番墨,出一口鸟气,当然也只限于纸上,当不得真。如果对方不识字,也罢,就算你没写;但巧巧让人家逮住了,告上法庭说你诽谤,白纸黑字摆在那儿,你还真没脾气,不认也得认。
    由此可见舞文弄墨的确惹是生非。
    其实话虽这么说,时至**,舞文也好,弄墨也罢,都仅剩下了一点点引申义,本义早荡然无存。不信你随便挑出十个青年作家或诗人来,把笔墨纸砚摊给他们,我敢打赌,至少有九个捏不住那毛笔,剩下的一个也许能凑合着画几笔,不过一定全是简化字,而且是第三批公布而又作废了的那种简化字。
    因此说舞文弄墨里有大学问,你还真别不把它当回事。
    先拿墨来说,顶**的徽墨产地——安徽省歙县我去过,而且慕名参观过“老胡开文墨厂”,知道一块墨的面世竟如此艰辛:我先看到一溜窑洞般的黑屋,里面亮起一簇簇灯火,原来这仅只是为了搜集松烟而点燃的;有了松烟,还要掺进胶及香料,制成一条条的形状,再压入模子里定型,*后晾干成为珍贵的徽墨。窑洞里工作的工人们面孔黝黑,鼻孔四周亦被松烟染成黑色,那模样极像煤矿工人。
    胡开文的墨原来是这样诞生的!翻《宋稗类钞》,还知道古人制墨更讲究,不光有松烟麋鹿胶墨,甚至要加麝香金箔,��为“龙香剂”。那一时代文人墨客好墨成风,尤其珍藏到唐末**墨工李廷珪的墨之后,可以傲视一切。可是偏偏有位叫李格非的老夫子反潮流,著《破墨癖说》,他主要反驳当时人们的墨癖,立论则有趣得很,比如有位客人说我这墨坚利可以用来割纸,他说“杀割当以刀,不以墨也”;客人说我的墨浸在水中,水可以****不腐,他偏说“吾贮水当以盆,不用墨也”;客人又说我这墨的胶好,百余年不变质,他说“此尤不足贵,余墨当用二三年者,何苦用百年墨哉”?客人没话说了,*后又想了一个理由,说我这墨颜色浓重,一块顶两块使,他说我用墨一二年使不完一块,还常常丢失,丢了就换新墨,一块顶两块对我毫无用处。客人实在无法了,只好狠狠地说道:“吾墨黑。”李夫子接一句:“天下固未有白墨。”把客人顶得好不难受!
    这位李格非夫子著《破墨癖说》并不是光为了刁难那倒霉的客人,关键是他*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墨是干什么用的?
    墨的用处在写字,甭管宝墨与凡墨,能写字就成,讲究那么多,纯属“不考其实用,而眩于虚名”,由此李格非认定此风一刮起,“此天下寒弱祸败之所由兆也”。
    话虽这样耸人听闻,可你不能不承认有其内在的道理。当然,书房里有块百年古墨,漆黑油亮,图案精美,沉甸甸又香喷喷,亦不失为一桩雅趣。只是时下流行成瓶的墨汁,方便易行,不知不觉剥夺了你研磨古墨的权利,古人感叹的“非人磨墨墨磨人”的境界,一般人是体味不到了,这未免有些遗憾。
    更重要的是砚台,磨墨者的灵魂寄托,中国文化的坚硬体现,于今已日益沦为商品的地位,只能向旅游者们乞讨青睐,或曰“式渐衰微”,昔日端砚的英名、歙砚的威风早已不复存在,砚们的沉沦才更让人神伤。我的案头就置放着两方古砚,一方是名为“火捺”的端砚,刻工精良,山水亭台,人物树木均栩栩如生,冬日里哈一口气,真的可以凝为水珠,砚质细腻如婴儿脸,摸上去手感**;另一方为荷叶形的歙砚,砚面有三条眉毛似的纹理,砚体遍布米粒大的银星,这是“眉子银星”,也为歙砚中的精品。它们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桌上,成为两件工艺品、小摆设,本身应承担的研墨职责早为时代的先进
    工艺所解除了,“英雄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同情。
    说起来中国是砚的故乡,历代关于砚的传说和故事也极多。比如端砚就和包龙图的清廉无私镌刻在一起,歙砚甚至带几分神话色彩:说是宋朝时歙县有一汪氏,是大户人家,“一夕山居,涨水暴至,迁寓庄户草庐”,巧巧这庄户是砚工。汪先生晚上无意中发现支床的石头发光,感到奇怪,就让庄户加工成砚台,结果发现这方砚“石色正天碧,细罗文中涵金星七,布列如斗宿状,辅星在焉”。汪家称这砚为“斗星砚”,后来大概又开采了一批这类的砚出售,因为《宋稗类钞》说“汪自是家道饶益”,愈加富足。
    传说归传说,但至少这传说中概括了歙砚几种特点,如“罗纹”,如“金星”,如“正天碧”。我案头这方古歙砚呈青碧色,乍看为黑,细观则青,放些清水于砚面,颜色浑似“天碧”,妙不可言。除此砚外,我还藏有今砚两方,一是罗纹,一为金星,系八年前购于歙县砚厂。这两方今砚石质亦佳,时时取出观赏,仿佛在冷且硬的砚体上,能触摸到中国文化的底蕴,尽管不必研墨,也无须挥毫,韵味是足够你品上一番的。
    ……
    目录
    墨趣与砚韵 / 1
    买 砚 / 7
    易州买砚 / 9
    砚台意蕴 / 17
    洮 砚 / 20
    我与砚台 / 26
    砚铭记趣 / 29
    印 考 / 33
    说 印 / 41
    古 印 / 47
    古 玩 / 51
    古 钱 / 57
    收藏趣闻四则 / 62
    紫砂壶 / 69
    醉石图记 / 72
    酒 具 / 76
    说 壶 / 79
    挂 画 / 82
    喝 趣 / 86
    逛 论 / 91
    贮 云 / 96
    找 命 / 100
    藏 香 / 104
    听 琴 / 109
    蛐 蛐 / 113
    美 食 / 120
    茶 道 / 124
    读闲书 / 130
    双刀记 / 135
    功夫茶 / 141
    剪蝈笼 / 146
    小犬乐乐 / 150
    山东名虫 / 157
    醉 界 / 160
    西皮流水 / 163
    闲话京味儿 / 167
    拔笔四顾 / 171
    “雅戏”别谈 / 174
    话 石 / 177
    玛尼石 / 181
    书斋石 / 184
    天景石 / 188
    宝石效应 / 191
    身边的石头 / 193
    寿山石记 / 196
    雪浪石记 / 202
    读雨花石 / 207
    宝石梦幻曲 / 212
    鸡血石记 / 216
    水胆玛瑙 / 221
    菊花石及其他 / 224
    海外奇石记 / 228
    三访智化寺 / 232
    天一阁的题外话 / 239
    博物馆札记 / 242
    太阳很足的晌午 / 246
    琉璃厂的发现 / 250
    莲峰觅古 / 252
    青云谱散记 / 258
    神 示 / 261
    欢喜佛 / 265
    古董琐记 / 268
    古瓷趣闻 / 273
    老 宅 / 276
    夹带与贡院的往事 / 281
    金陵走笔 / 286
    司马台的砖 / 290
    寻找姚元之 / 294
    又见姚元之 / 300
    感受黄庭坚 / 306
    史树青先生二三事 / 312
    古董因缘之外 / 318
    砚 友 / 321
    笔 记 / 327
    钓 者 / 332
    作家与收藏 / 338
    曾国藩与《忮求诗》 / 341
    故纸堆中 / 344
    有感“铁如意”铭文 / 347
    屈原·贾谊及长沙 / 351
    读汪琐记 / 356
    编辑推荐语
    精选精编中国当代现代散文大家的经典散文,旨在带给读者美文的感受,在字里行间体味岁月的悠长。
    作者秉承“散文就是同亲人谈心”的执笔原则,叙事文笔舒朗,记人如同与亲友对话,抒情则“以乐写悲,以悲写乐,人间至情,自然出之”,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典型化的艺术细节去感慨人生,可以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美妙的景观。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