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电影表现形式的开拓 “作家电影”流派的作品在内容上放弃了讲述封闭的故事而倾向于描绘开放的内心世界,在形式上也颠覆了以往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而走上意识流剪辑的革命。他们在电影拍摄的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因此,开拓出丰富的电影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 一、 意识流化的非线性结构 这样的影片结构是和“作家电影”的表现内容密不可分的。“作家电影”流派的创作以心理时空架构影片,导演们经常用特写镜头和闪回画面打乱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把过去和现在、记忆和回忆、现实和幻想融合在一起,再现人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作家电影”记忆的碎片式结构使“作家电影”的导演们直接放弃了传统的故事发展脉络和线性的叙事结构,这样表现意识的流动,更接近人的心理逻辑和存在状态,是向心理真实开拓的重要表现手段。 二、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可以使那些平常的事物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变得不平常,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使实物的本质矛盾暴露出来,从而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使观众能够了解和认识到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作家电影”的导演们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这一戏剧舞台上的表现手法,他们要求演员不要与角色高度重合,不能将二者合二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演员要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之后再去驾驭角色,表演角色。这样才可能将作品客观地演绎和传达。“作家电影”流派运用间离技巧力图去勾勒现实的曲折和内心的幻想,并将观众的感受也拖进影片的创作中。除了《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之外,还有大量的作品都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比如《不朽的女人》《赛扎里》等。 三、 剪辑—跳接 “作家电影”流派在剪辑上取消了传统电影化入化出等依靠光学技巧转场的手法,不再通过过渡镜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改变,用跳接对时空、事件进行迅速的切换,还原人的精神活动的碎片式特征。跳接淡化了影片的叙事逻辑,打破故事的完整性,将故事人为地压缩,从而使情节扑朔迷离,意义暧昧多变。取消过渡镜头并用跳接切换场景,可以让观众集中注意力在人物的心理逻辑上,并对影片的主题作出判断。“作家电影”流派的导演们很重视剪辑的表现力,阿兰·罗伯格里耶称自己是“电影剪辑派”,很多影片的形式上风格独特或在时空上纵横跳跃,都要归功于剪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比如《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类影片带给我们的视觉效果一大半以上是来自剪辑。 四、 剪辑—声画不同步 “作家电影”流派的剪辑手法跟以往相比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为了塑造新的时空关系,也为了突出表现人物心理的复杂变化,“作家电影”流派的导演们经常将声音与画面做声画对位(对比和对立)或者声画分离的处理,*终实现对影片在情绪上高度主观化的表达。在“作家电影”中,旁白多采用**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叙事,有的时候多个人称混合叙事。导演不追求旁白所表达的内容和画面所对应的内容的一致,往往是声画对立或者声画分离的,比如《印度之歌》《夜船》《加尔各答的荒漠里她的名字叫威尼斯》等。这种高度个体化的处理方式,从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观众的精神参与。“作家电影”流派的导演在剪辑方面新的开拓和尝试,丰富了电影本身的表现力,给后人以丰富的借鉴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