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目前,我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领导下,齐心协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此伟大进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两个文明建设并重,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普遍赢得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而在上述内容之中,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便是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一大**。在当前形势下,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际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息交流,而信息乃是现代社会上*为宝贵的资源。由此可见,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是现代人立足于社会,并求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其重要意义,**不在掌握外语、互联网、汽车驾驶等热门的专业技术之下。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交际之规的礼仪自然迅速升温,备受人们的青睐。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规范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必须首先从思想上、理论上解决下述九个方面的重要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更自觉、更准确、更全面地掌握礼仪,遵守礼仪。
一、礼仪的界定
要真正了解礼仪,有必要首先明确礼仪的基本含义。
在一般性的表述之中,与“礼”相关的词*常见的有三个,即礼仪、礼节、礼貌。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被视为一体并混合使用的。其实,从内涵上来看,三者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礼貌,一般是指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特定的言语、动作向交往对象所表示的谦虚和恭敬。它侧重于表现人的品质与素养,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基本要求。
礼节,通常是指人们在交际场合相互表示尊重、友好的惯用形式。它实际上是礼貌的具体表现方式。《礼记》曾明确指出:“礼节者,仁之貌也。”它与礼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没有礼节,就无所谓礼貌;有了礼貌,就必然需要具体的礼节。
礼仪,则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具体行为。显而易见,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则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换言之,礼仪在层次上要高于礼貌、礼节,其内涵更深、更广。礼仪,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表现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它不像礼节一样只是一种做法,而是一个表示礼貌的系统而完整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三者所表现的都是对人的尊敬、友善。
有鉴于此,为了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礼”, 采用礼仪这一概念来对其加以表述,是*为可行的。
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往往还可以对礼仪的概念做出种种殊途同归的界定。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在一个人行为举止中的具体体现。
从道德的角度来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仪可以被界定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曰标准做法、行为准则。因此,在2001年9月20日中共**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明礼”列为中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通行的规则,也可以说是一种用以处理人际关系的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既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行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此即所谓“礼出于俗,俗化为礼”。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礼仪即“习惯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种形式美。有道是“礼由心生”,它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了解上述各种对礼仪的诠释,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礼仪的理解,并且更为准确地对礼仪进行把握。
二、礼仪的内容
从内容上讲,礼仪是由礼仪的主体、礼仪的客体、礼仪的媒体、礼仪的环境四项基本要素构成的。
礼仪的主体,指的是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其主体通常是个人;当礼仪活动规模较大、较为复杂时,其主体通常则是组织。没有礼仪主体,礼仪活动就不可能进行,礼仪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礼仪的客体,又称礼仪的对象。从内涵上讲,它指的是礼仪活动的具体指向者和承受者。从外延上讲,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是具象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