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利率风险的管理第三章
理解利率风险的分类、成因分析、影响利率风险的因素;
掌握利率风险衡量的主要方法、利率期限结构、持续性和久期以及利率风险管理的方法;
了解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必要性和**。了解我国利率风险控制与管理的有关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方略和衡量方法。**节利率风险概述
利率的定义: 它是指某一段时间取得的利息与借贷资金的比率。从宏观意义上讲,利率是资金供求总量达到均衡时的借贷价格。从微观视角来看,利率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代表在一定时期可能获得的收益;对于贷款人来说,则代表了获取资金的成本。
利率风险的定义: 它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利率风险是各类金融风险中*基本的风险,利率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重大,原因在于,利率风险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的主要收益来源的利差(存贷利差)变动,而且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 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
[2][4]金融风险管理(第2版)[4][3][1]第三章利率风险的管理一、 利率风险的分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缺口风险五类。
(一) 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主要就是由于利率大幅上升而带来重新定价风险。如果银行将通过90天期定期存款取得的资金以浮动利率形式贷放出去,*初利率为10%,那么90天期间内,贷款利率将会随利率调整期的到来而发生变化,而存款利率则维持不变。由于银行资产的重新定价(调整利率),在这段时间内要比银行负债频繁,该银行属于资产敏感。当利率趋于上升时,资产敏感的银行将会获得较多的净利差,这是因为*初为10%的贷款利率在90天期间会提高,而存款利率则仍维持在某一固定水平,比如8%。
该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重新定价风险。
(二) 基差风险
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为参考,到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 ①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 ②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客观上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扩大。
(三) 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 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当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时,由于收益率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率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2016年年底持有的国债面值已经超过七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
(四) 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调查显示,近年来由于连续下调利率,客户提前还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的资产负债管理,估计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风险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由于中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中国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硬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五) 缺口风险
缺口(gap)也称缺口头寸(gap position),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需要重新设定利率的那部分资产与需要重新设定利率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直至几年前,银行一直都把缺口头寸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缺口风险,也称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是指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缺口风险主要源于金融机构自身的资产负债数量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存在“负缺口”状态时,银行收益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利率下调而增加。这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
资金缺口是一个与时间长短相关的概念。缺口数值的大小与正负都依赖于计划期的长短,这是因为资产或负债的利率调整期限决定了利率调整是否与计划期内利率相关。
除了上面谈到的资金缺口指标外,还可以用利率敏感比率(interest rate sensitive ratio)来衡量银行的利率风险。近年来,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逐渐采用动态的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的缺口方法,方法之一便是“持续期缺口分析”。
二、 影响利率风险的因素〖*3〗(一) 宏观经济环境当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时,投资的机会增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发展低迷,社会处于萧条时期时,投资意愿减少,自然对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小,市场利率一般较低。
(二) 央行的政策
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会随之上升。
(三) 价格水平
市场利率为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否则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值。同时,由于价格上升,公众的存款意愿下降,而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上升,贷款需求大于贷款供给所导致的存贷不平衡必然导致利率上升。
(四) 股票和债券市场
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利率相对而言也降低。
(五) 国际经济形势
一国经济参数的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其他**利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使国际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产生风险。
三、 利率风险的成因分析〖*3〗(一) 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只有当金融机构提供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一致时,其产品才会被市场接受。故金融机构需要对利率变化进行预测,但市场利率是不断变化的,且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金融机构在预测和控制利率水平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 利率计算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规避利率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通过一定的模型计算利率为资产负债定价,但计算利率与实际利率经常不一致,从而形成风险;同时,存贷利率定价方法不匹配也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具有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性
金融机构通常是以较低成本的短期负债来支持收益较高的中长期资产,通过两种水平的差额来取得收益。但利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贷款发放以后,利率水平上涨,金融机构需要为存款支出更高的成本,而原来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却可能很低,使得银行入不敷出。
(四) 为保持流动性而导致利率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通常需要持有相当于其资产20%~30%左右的有价证券,以满足随时出现的支付需要。为了保持证券价格的稳定,金融机构一般倾向持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或易于被市场接受的政府债券,短期证券主要是国库券、短期公司债、短期商业票据等,其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它们的市场价格随着市场短期利率反向变化。其流动性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当市场利率高企时,证券价格会下降,由于折现系数变小,短期证券的现值也就越低,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二是在利率大幅度波动时期,无论固定利率的短期证券还是易于被市场接受的政府债券,其价格都会随市场剧烈震荡而受到影响。
(五) 以防范信用风险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缺陷
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存在“逆向选择风险”。一般金融机构在对贷款定价时,是根据借款人的资信、期限、还款保证等来确定利率水平的。一般资信越差,利率越高。高利率使得具有良好资信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使得那些潜在风险高的人*终获得贷款,从而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
(六) 金融机构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金融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净利息收入,但现在金融机构的收入更多地来自非利息收入。在一些大银行,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净利息收入。这些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利率变化十分敏感,存在利率风险。
第二节利率风险的衡量
利率风险衡量的主要方法有: 利率期限结构、持续期和凸性。
一、 利率期限结构〖*3〗(一) 利率期限结构概述1. 利率期限结构的定义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具有同样信用级别而期限不同的债券收益率的关系,用坐标图曲线来表达便形成了收益率曲线,即期限与收益率之间的关系。
2. 利率期限结构的意义
(1) 利率期限结构为债券定价提供基准。各种债券的价格等于按未来市场利率把各期利息及本金进行贴现的现值,而其中市场利率的预测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
(2) 为衍生产品定价提供基准。各种衍生产品的价格其实就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而其中使用的贴现利率就是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基准的。
3. 构造利率期限结构债券的选择
(1) 国债: 过去人们一般选用国债来构造利率期限结构,优点是没有信用风险,不包含信用风险溢酬,可以直接比较;没有流动性风险,利率中不包含流动性溢酬。缺点是融资问题导致的收益率偏低。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不是反映收益率和期限的*佳衡量工具,主要原因是具有相同期限的债券实际上不一定有相同的收益率。
(2) 零息债券: 零息债券的收益率,一般称为即期利率,描述即期利率和期限关系的曲线称为即期利率曲线,又由于零息债券的期限一般短于一年,其他期限的即期利率必须要通过国债实际的收益率推导出来,因此它又称为理论即期收益率曲线。
4. 确定利率期限结构的几种方法
(1) 息票剥离法(bootstrap method): 适用于债券市场比较发达、债券种类比较齐全的**。后面会有应用实例。
(2) 贴现因子函数估计: ①线性方法: 包括多项式估计和样本估计; ②非线性方法: 包括指数样本估计等。
(3) Carleton和Cooper的离散估计。
5. 利率期限结构自身形态的微观分析
利率期限结构从形态上看可能有水平、向下凹、向上凸等。利率期限结构从变动上看可以是平行移动和非平行移动。
(1) 水平因素: 在利率期限结构变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2) 倾斜因素: 影响长短收益率朝着不同方向变化。
(3) 曲度因素: 影响因素复杂。
(二) 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主要理论
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主要有两种理论,即预期理论和市场分割理论,用来为不同形状的利率期限结构提供解释。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静态)理论:
(1) 预期理论: 远期利率代表着对未来利率的预期。
(2) 市场分割理论: 远期利率由债券的供求决定。
现在有很多理论对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形态进行了理论解释和数学构建。
1. 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pure expectation theory,PE),也称期望理论。它的基本内容: 当前利率期限结构代表了对未来利率变化的一种预期,即远期利率代表着预期的未来利率。根据远期利率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预期理论又分纯预期理论和偏好预期理论。纯预期理论认为远期利率只受预期的未来利率的影响,而偏好预期理论则认为远期利率除了主要受预期的未来利率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1) 纯预期理论
纯预期理论的基本假设: 投资者希望持有债券期间收益*大;投资者对特定期限无特殊偏好,他们认为各种期限都是可以完全替代的;买卖债券没有交易成本,一旦投资者察觉到收益率差异即可变换期限;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可以对未来利率形成预期,并根据这些预期指导投资行为。
纯预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认为远期利率只代表预期的未来利率。因此,给定时间的完整期限结构反映了对各种未来短期利率的市场当期预期。
纯预期理论的理论解释: 根据该理论,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向上倾斜表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上升;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平坦则表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几乎是不变的;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向下倾斜时表明市场预期短期利率下降。
纯预期理论的评价: 学者们认为纯预期理论作为一种精巧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用收益率曲线表示的利率期限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动的原因,但它*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投资的风险。如果远期利率是未来利率的完全反映,则债券的价格完全确知,因此投资债券是完全无风险的,这与实际显然不符。
由于上述缺陷,经济学家对纯预期理论做了进一步解释: 即完全预期、局部预期和期限轮回预期。
完全预期理论: 这是对纯预期理论*宽泛的解释,认为投资者对任何投资期内的收益预期是相同的,因而不必考虑所选择的期限结构。
局部预期理论: 这是对纯预期理论*狭窄的解释,认为不同的债券的收益在不长的投资期内是相同的。
期限轮回预期理论: 这是有关纯预期理论的*后一种解释,认为投资者在其投资期内通过滚动投资短期债券所获取的收益,与一次投资期限等同于投资期的零息债券所获取的收益是相同的。
2) 偏好预期理论
偏好预期理论认为远期利率反映了市场预期的利率水平以及风险水平。根据对风险水平的不同理解,它又分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和产地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它认为远期利率包括市场预期的利率水平和���险水平,并且这一升水随着期限的延长而上升。流动性偏好理论以纯预期理论为基础,加入了风险因素。它认为长期债券的利率一般要高于短期债券,是由于投资者普遍不喜欢风险,对高流动性债券的偏好将使得短期债券的利率水平低于长期债券。只有当长期利率减去平均预期利率的差额大于流动性风险升水时,投资者才会持有长期债券。长期利率取决于市场对未来短期利率预测的平均值加上该种债券由期限决定的流动性升水。
产地偏好理论: 该理论与流动性偏好理论一样,认为远期利率包含市场预期的利率和风险水平,但并不认为风险升水随着到期期限的延长而增加。产地偏好理论认为资金需求和供给在既定期间内是不匹配的,一些贷款人、借款人被引导去变换期限以均衡这种不匹配时,就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风险升水补偿。那么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形状取决于风险升水的正负。当风险升水为正时,曲线上倾;为零时是平坦;为负时是下倾;或正或负,则呈抛物线。
2. 市场分割理论
市场分割理论,又称区间偏好理论,认为投资者有投资偏好。期限不同的债券市场是完全分离和独立的,每一种债券的利率水平在各自的市场上,由对该种债券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不受其他期限债券的影响。由于不同市场之间的差异以及投资者面临的众多投资限制,比如风险水平的限制、头寸的限制等,他们不会轻易地离开原先的市场而进入一个不同的市场,只有当另一种期限的债券预期收益率大于他们所偏好期限的债券预期收益率时,他们才愿意购买非偏好期限的债券,从而导致了不同市场之间的利率差异。
由于一般投资者对短期债券的偏好大于长期债券。为了让投资者购买长期债券,必须向他们支付正值的期限升水。
(三) 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模型
按模型中包含的随机因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因子模型和多因子模型。单因子模型中只含有一个随机因子,多因子期限结构模型涉及多个随机因子。由于多因子模型特别复杂,因此本课程主要介绍单因子模型。
在风险世界中,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都等于无风险利率。因为风险中性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额外的收益吸引他们承担风险。因此,在风险世界中,所有现金流都可以通过无风险利率进行贴现求得现值。
1.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均衡模型
(1) RendlemanBartter模型。RendlemanBartter模型认为利率变动遵循几何布朗运动,与股票价格所遵循的过程类似。 RendlemanBartter模型利率变动像股票价格一样运动是不合理的,因为不符合利率均值回归这种实际现象。
(2) Vasicek模型。Vasicek模型认为瞬时利率变动遵循一个均值回归过程。瞬时利率有可能取负值,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3) CIR模型。CIR模型认为瞬时利率变动围绕一个平均值波动,如果利率偏离了均值,总要回到均值。 CIR模型排除了利率取负值的可能性,但系数计算复杂。
2.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无套利模型
(1) HeLee模型。HeLee模型认为瞬时利率变动遵循一个均值约等于远期利率曲线斜率的一个过程。基本评价: HeLee模型是一个比较简便的利率模拟方法,但存在不足: 一是假定债券价格的波动性独立于时间与实际不符;二是利率存在负值的可能。
(2) HullWhite模型。HullWhite模型认为瞬时利率变动遵循一个均值依赖于时间的一个均值回归过程。HeLee模型和Vasicek都是HullWhite模型的特例。
(3) HJM模型。HJM模型认为远期利率变动遵循一个均值和标准差都依赖于时间的一个过程,由此再来刻画即期瞬时利率。HJM模型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瞬时远期利率不是直接可观察的,因此要应用该模型就可能比较困难;二是HJM框架中,瞬时远期利率的连续复合排除了出现对数正态过程的可能性。
二、 持续期
持续期和凸性是衡量债券利率风险的重要指标。很多人把持续期简单地视为债券的到期期限,其实是对持续期的一种片面的理解,而对凸性的概念更是模糊。在债券市场投资行为不断规范、利率风险逐渐显现的今天,如何用持续期和凸性量化债券的利率风险成为业内日益关心的问题。
麦考利持续期(Macaulay Duration)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麦考利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用来对债券进行具体的数值分析,以衡量其价格对利率(或收益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的一个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将债券未来各部分现金流入量的到期时间分别加权后再汇总,权重是各个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然后用这个加权的总到期时间除以所有的现金流量现值之和(即债券的价格),得出的就是麦考利持续期的数值。这个数值表面上看是该债券收益的一种平均到期时间,而奇妙之处在于,它又是债券价格对收益率变化敏感性的比例系数。要知道利率(收益率)变动时债券价格的反应,只要用麦考利持续期数值来乘以收益率变化量就可以了。假定某种债券的麦考利持续期是10,该债券的收益率在瞬间要从9%升至9.10%,那么收益率的变化是0.10,10乘以0.10得1,这个数字就是该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数值。也就是说,当某债券的收益率可能要上升10个基点(0.1个百分点)的时候,如果债券的麦考利持续期是10,那么它的价格将下降1%。上面提到过,债券的收益率与其价格总是反方向运动的,所以上述计算过程列成公式时必须加上一个负号。由此可见,债券的麦考利持续期越大,它的价格对收益率变动的敏感性就越强。
三、 凸性
在实现生活中,债券价格变动率和到期收益率变动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持续期只不过是用线性关系进行近似估计。在收益率变动较小,或者利率期限结构平行移动时,这种近似比较准确,如果收益变动比较大,或者利率期限结构发生了非平行移动,一阶近似就会产生比较大的误差,此时就需要进行二阶项的调整。这个二阶项就是凸性。
(一) 债券凸性的定义与度量
凸性是对债券价格曲线弯曲程度的一种度量。凸性越大,债券价格曲线弯曲程度越大,用修正持续期度量债券的利率风险所产生的误差越大。理论上说,持续期等于债券的价格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凸性则衡量了曲线的弯曲程度,表示的是价格收益曲线的斜率的变化,用数学表示则为债券价格方程对收益率的二阶导数。严格地定义,凸性是指在某一到期收益率下,到期收益率发生变动而引起的价格变动幅度的变动程度。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推论。
(1) 对于没有隐含期权的债券,凸度总是正的(大于0)。也就是说,当利率下降时,债券价格将以加速度上升;当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将以减速度下降,这样无论在利率上升还是下降的环境中,投资者都有好处。
(2) 有隐含期权的债券的凸度一般为负。这表明价格将随着利率的下降而以减速度上升,随着利率上升以加速度下降。这对投资者而言是不利的。
(3) 凸性具有可加性,债券组合的凸性为各债券凸性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债券价值占组合价值的百分比。
(二) 从收益率的一个基本点变动描述凸性
我们可以把凸性定义为: G=比例调整因素×(因收益率上升一个基本点所产生的资本亏损
因收益率下降一个基本点所产生的资本利得)(三) 债券凸性的特性
(1) 在息票率和收益率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债券(或贷款)凸性随到期期限的增加而提高。
(2) 到期收益率和持续期相同的两种债券,凸性越大,对投资者越有利。
(3) 收益率和持续期保持不变,票面利率提高,凸性越大。这种情况产生于凸性公式中的贴现效应。
(4) 当利率轻度变化时,对凸性的纠正是极小的,而当利率波动时,凸性被认为是*好的性质。
第三节利率风险的管理〖*4/5〗一、 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所谓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了控制利率风险并维持其净利息收入的稳定增长而对资产负债采取的积极管理方式。利率风险常常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成熟期差异,也产生于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调整幅度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利率变动对银行利差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银行资产的多样化及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利率风险管理的任务转向分析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负债的市场价值及资本净值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利率风险管理应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商业银行应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以从容地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以免在利率市场化到来的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仓促上阵而陷于被动地位。
二、 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3〗(一)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利率内控机制不完善、国内资本有效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利率调控能力有待提高等,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比较缓慢。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较高,如各类债券利率、部分贷款利率以及大额存款利率事实上已经完全市场化。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利率水平及其结构的变动也将越来越频繁,商业银行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相应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经营业绩,从而反过来影响着中国人民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二) 资产负债管理与利率风险管理
从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践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资产充足性风险管理,而且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尽管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更为强调各项比例的监控,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内在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了利率风险管理必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