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总论
第1章 结论
第1节 健康与影响健康的相关因素
二、健康观念的发展
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外部条件密切相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
在古代,人类由于对人体生命活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极为肤浅,加上受到宗教桎梏的束缚,对健康和疾病的判断全凭直觉,甚至认为健康是天神的赐予,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对天神有邪念,是鬼魔缠身,是犯有罪孽而受到的应有惩罚,那时人们把赎罪作为**疾病的主要手段。
在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解剖学、生理学、细胞病理学和生物化学等理论的形成以及各种理化检查项目的开展,人们开始从人体结构和功能方面认识健康,认为健康应该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具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的状态。”并能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来衡量健康。但是,这种建立在人体生理功能基础上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忽视了人的心理性和社会性。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出现了将躯体、精神和社会统一起来的健康观。1948年4月7日WHO成立时提出健康新定义:“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单是没有疾病或虚弱。”WHO认为健康不仅是在生理上没有疾病、躯体健全和不虚弱,还应该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平衡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同时,WHO还从生理、心理、社会角度,提出了健康的参考标准:①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敢于承担责任;③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⑤抵抗力强,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锐敏,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此后,人们的健康观发展迅速,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阿拉木图世界卫生年会上重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状态”。并提出多维健康观,健康被理解为是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组合。从生物学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要视其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学角度看,个体是否健康主要视其社会适应性,包括是否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是否具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1998年5月举行的WHO总会创建50周年纪念会上,WHO对健康宪章进行了修改,重新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身体、智力、精神和社会完好的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而不是指没有患病或身体虚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