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第2版)》:
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以祖先崇拜观念为主,上帝、天命、阴阳、五行等观念也得到发展。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了,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思想中逐步得到正面阐述。
**节夏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意识
夏朝开启了父传子的世袭制度,但夏朝的世袭制度没有代替氏族制度,反而在**管理中推广了氏族制度。宗教意识也相应发生变化。
传说颛顼禁止人们私自祭祀鬼神,由此出现了*初的专门神职人员——巫觋,原始宗教开始变成人为宗教。《墨���》引用古书说,禹进攻三苗、征伐有扈氏的战争都假借神意进行,说自己只是“共(恭)行上天之罚”。这说明宗教已经为王权服务,宗教观念的政治性能得到强化。夏朝开国之君启讨伐有扈氏时,对将士们宣布,“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尚书·甘誓》),“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赏”和“戮”都在“祖”“社”进行,显示了祖先崇拜在夏代的精神作用。
商朝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全部,以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的部分地区。商人相信“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玄鸟》),认为自己能够取得王权,乃是天意。祖先崇拜和上帝崇拜结合,发展出宗庙祭祀制度,祭祖是商朝宗教中*重要、*隆重的活动之一。
从殷墟甲骨卜辞可见,殷人卜问的对象有天神、地祗和人鬼三大类。上帝统率着日、月、风、雨、雷等天神,土、地、山、川、四方等地祗,以及先王、先公、先妣、诸子、诸母等人鬼。在殷人的宗教观念中,至上神是人格神,有意志,有好恶,有支配自然界、主宰人间祸福的能力。像战争的胜负,政权的更替,以及兴建土木、出行、做买卖等日常生活事务,殷人都要通过占卜征求上帝的意见才付诸行动。但他们相信在世凡人不能直接与上帝交通,只有殷王死后才回归上天随侍上帝;因此上帝通过先公、先王的灵魂降祸或者降福。祭祖成为时王和上帝交通的**方式。
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前,史称西周。西周王朝疆域辽阔,北起辽宁,南迄长江以南,西抵甘肃东部,东达东海之滨。周人建立了封邦建国、敬天保民的宗法制度,宗教观念也发生重大变化。周人信仰的至上神不是殷商有人格色彩而无规定性的上帝,而是人格色彩淡薄但有“德”作为其本质规定的天或天命。周人认为,其祖先是上帝的儿子,被上帝派遣到下界做*高统治者。周王被称为天子,意思是上天的嫡长子,拥有治理天下的特权。王取得统治权叫“受命”,得到贤能辅臣叫“受屏”,维持政权叫“永保天命”。
西周初期,殷鉴不远,周代商的朝代更替史实,必须总结和说明。周王国**庞大的统一疆域里,居住了各个部落,如庸、蜀、羌、茅、微、卢、彭、濮、蓟、祝、陈、杞、宋等,他们信奉不同的祖先神。如何解释周王取代商王成为天下共主这一历史事实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周人在宗教思想上做出了两大创新:
**,“天命”可以转移。周人总结殷王朝覆亡教训,追溯到夏朝的兴亡。周公等人的看法是,天随时都在寻找适合于做人民君主的人,*初选中夏人,后来夏人“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上天便抛弃夏人,命商汤“简代夏作民主”(《尚书·多方》)。商汤及中宗、高宗、祖甲等英明的殷王励精图治,不敢过度享乐,使殷商统治延续下来。但祖甲后,历代殷王“惟耽乐之从”(《尚书·无逸》),到纣王时,更是胡作非为,天又让周人取代殷王作民之主。周人探索三代历史更替原因,虽未脱离宗教观念,但将注意力转移到人事方面。他们承认天意主宰人事,却发现了人事可以影响天意,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
第二,治国者是否有“德”,被视为天命是否转移的原因,而君王是否有德,又要从“民视”“民听”等民意方面判断。周人的“德”观念包含敬天、孝祖、保民诸项内容,用在政治上,要求明察和宽厚。周公反复强调,周人取代殷人,是修德所致。文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缔造了周国;武王效法文王,努力奉行宽厚的大德,才得以代殷受命。只有继续推行德政,才能维持天命不坠。
周人思想和其宗法制度有联系。从周王到大夫的各级统治者,都由嫡长子继承父位,诸子分封为次一等级的统治者,整个**为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权力网络所统治。维持血缘宗法关系,就有维护政治稳定秩序的功效,因此“孝”的观念十分盛行。周人认为,对祖先“继序思不忘”,可以祈福长寿,使族人获得幸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被认为是源于上天的社会关系准则,有神圣性,违背它被视为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