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第2版)

  • 作者:周苏
  •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2500117
  • 出版日期:2018年07月01日
  • 页数:500
  • 定价:¥59.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302500117
    • 作者
    • 页数
      500
    • 出版时间
      2018年07月01日
    • 定价
      ¥59.50
    • 所属分类
    文章节选
    目录
    第1章TRIZ基础1
    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
    1.1.1发现和发明2
    1.1.2创造与创新3
    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4
    1.2TRIZ的起源与发展5
    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
    1.2.2TRIZ的发展历程7
    1.3发明的五个级别8
    1.3.1发明的创新水平8
    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0
    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
    1.4TRIZ的核心思想14<p>目录</p> <p>第1章TRIZ基础1</p> <p>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p> <p>1.1.1发现和发明2</p> <p>1.1.2创造与创新3</p> <p>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4</p> <p>1.2TRIZ的起源与发展5</p> <p>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p> <p>1.2.2TRIZ的发展历程7</p> <p>1.3发明的五个级别8</p> <p>1.3.1发明的创新水平8</p> <p>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0</p> <p>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p> <p>1.4TRIZ的核心思想14</p> <p>1.5TRIZ的未来发展14</p> <p>1.6**标准: 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15</p> <p>1.7习题16</p> <p>1.8实验与思考: 在线学习创新方法17</p> <p>1.8.1实验目的17</p> <p>1.8.2工具/准备工作17</p> <p>1.8.3实验内容与步骤17</p> <p>1.8.4实验总结20</p> <p>1.8.5实验评价(教师)20第2章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21</p> <p>2.1试错法21</p> <p>2.2头脑风暴法22</p> <p>2.2.1基本规则23</p> <p>2.2.2小组成员24</p> <p>2.2.3方法实施25</p> <p>2.2.4使用技巧26</p> <p>2.2.5方法的优点与局限性27</p> <p>2.3形态分析法28</p> <p>2.3.1方法的特点28</p> <p>2.3.2方法的实施29</p> <p>2.3.3方法的优缺点30</p> <p>2.4和田十二法30</p> <p>2.5习题32</p> <p>2.6实验与思考: 头脑风暴法实践33</p> <p>2.6.1实验目的33</p> <p>2.6.2工具/准备工作33</p> <p>2.6.3实验内容与步骤33</p> <p>2.6.4实验总结34</p> <p>2.6.5实验评价(教师)34第3章创新思维技法35</p> <p>3.1思维定式35</p> <p>3.1.1四种思维定式35</p> <p>3.1.2泛化思维视角37</p> <p>3.2创造性思维方式37</p> <p>3.2.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8</p> <p>3.2.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40</p> <p>3.2.3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42</p> <p>3.2.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43</p> <p>3.2.5转换问题45</p> <p>3.3创造性思维技法46</p> <p>3.3.1整体思考法46</p> <p>3.3.2多屏幕法48</p> <p>3.3.3尺寸时间成本分析53</p> <p>3.3.4资源时间成本分析54</p> <p>3.3.5金鱼法56</p> <p>3.4*终理想解方法58</p> <p>3.4.1理想度58</p> <p>3.4.2理想系统59</p> <p>3.4.3*终理想解59</p> <p>3.4.4理想化方法的应用61</p> <p>3.5习题63</p> <p>3.6实验与思考: 创造性思维技法的实践63</p> <p>3.6.1实验目的63</p> <p>3.6.2工具/准备工作64</p> <p>3.6.3实验内容与步骤64</p> <p>3.6.4实验总结71</p> <p>3.6.5实验评价(教师)71第4章系统分析方法72</p> <p>4.1系统与系统思维72</p> <p>4.1.1系统的层级72</p> <p>4.1.2系统思维73</p> <p>4.1.3系统分析74</p> <p>4.2功能分析76</p> <p>4.2.1功能76</p> <p>4.2.2功能分解与功能结构77</p> <p>4.2.3功能模型分析78</p> <p>4.3组件分析80</p> <p>4.3.1建立组件列表81</p> <p>4.3.2建立结构关系82</p> <p>4.3.3建立组件模型83</p> <p>4.4因果分析83</p> <p>4.4.1三轴分析法84</p> <p>4.4.2五个“为什么”84</p> <p>4.4.3鱼骨图分析85</p> <p>4.4.4因果轴分析86</p> <p>4.5资源分析88</p> <p>4.5.1资源的特征88</p> <p>4.5.2资源的分类89</p> <p>4.5.3资源分析方法90</p> <p>4.5.4使用资源的顺序92</p> <p>4.6裁剪分析93</p> <p>4.6.1裁剪原理和过程95</p> <p>4.6.2裁剪对象选择96</p> <p>4.6.3基于裁剪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模型97</p> <p>4.7习题98</p> <p>4.8实验与思考: 关于眼镜的系统组件分析98</p> <p>4.8.1实验目的98</p> <p>4.8.2工具/准备工作99</p> <p>4.8.3实验内容与步骤99</p> <p>4.8.4实验总结100</p> <p>4.8.5实验评价(教师)100第5章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01</p> <p>5.1技术系统定义101</p> <p>5.2技术系统进化规律的由来102</p> <p>5.3S曲线及其作用103</p> <p>5.3.1S曲线103</p> <p>5.3.2技术预测107</p> <p>5.4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08</p> <p>5.4.13条生存法则109</p> <p>5.4.25条发展法则113</p> <p>5.4.3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本质119</p> <p>5.4.4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应用120</p> <p>5.5习题122</p> <p>5.6实验与思考: 深入理解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122</p> <p>5.6.1实验目的122</p> <p>5.6.2工具/准备工作122</p> <p>5.6.3实验内容与步骤122</p> <p>5.6.4实验总结126</p> <p>5.6.5实验评价(教师)126第6章发明原理与应用127</p> <p>6.1发明原理的由来127</p> <p>6.2原理1: 分割130</p> <p>6.3原理2: 抽取132</p> <p>6.4原理10: 预先作用133</p> <p>6.5原理13: 反向作用134</p> <p>6.6原理15: 动态特性135</p> <p>6.7原理18: 机械振动137</p> <p>6.8原理19: 周期性作用138</p> <p>6.9原理28: 机械系统替代140</p> <p>6.10原理32: 颜色改变(改变颜色、拟态)141</p> <p>6.11原理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142</p> <p>6.12习题144</p> <p>6.13实验与思考: 熟悉与应用嵌套(套娃)原理145</p> <p>6.13.1实验目的145</p> <p>6.13.2工具/准备工作145</p> <p>6.13.3实验内容与步骤145</p> <p>6.13.4实验总结150</p> <p>6.13.5实验评价(教师)150第7章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151</p> <p>7.1TRIZ中的矛盾151</p> <p>7.2技术矛盾152</p> <p>7.339个通用工程参数153</p> <p>7.4矛盾矩阵157</p> <p>7.5利用矛盾矩阵求解技术矛盾158</p> <p>7.5.1分析技术系统158</p> <p>7.5.2定义技术矛盾159</p> <p>7.5.3解决技术矛盾160</p> <p>7.6矛盾矩阵的发展163</p> <p>7.7习题165</p> <p>7.8实验与思考: 应用矛盾矩阵获取问题解决方案166</p> <p>7.8.1实验目的166</p> <p>7.8.2工具/准备工作166</p> <p>7.8.3实验内容与步骤166</p> <p>7.8.4实验总结170</p> <p>7.8.5实验评价(教师)170第8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171</p> <p>8.1物理矛盾171</p> <p>8.1.1定义物理矛盾172</p> <p>8.1.2物理矛盾的定义步骤173</p> <p>8.1.3技术矛盾与物理矛盾的关系174</p> <p>8.2分离方法174</p> <p>8.2.1时间分离175</p> <p>8.2.2空间分离176</p> <p>8.2.3条件分离177</p> <p>8.2.4系统级别上的分离178</p> <p>8.3利用分离方法求解物理矛盾179</p> <p>8.3.1分析技术系统180</p> <p>8.3.2定义物理矛盾181</p> <p>8.3.3解决物理矛盾181</p> <p>8.4将技术矛盾转化为物理矛盾182</p> <p>8.5用发明原理解决物理矛盾183</p> <p>8.6习题185</p> <p>8.7实验与思考: 用分离方法解决物理矛盾185</p> <p>8.7.1实验目的185</p> <p>8.7.2工具/准备工作185</p> <p>8.7.3实验内容与步骤186</p> <p>8.7.4实验总结187</p> <p>8.7.5实验评价(教师)187第9章物场分析与标准解188</p> <p>9.1物场分析的概念188</p> <p>9.1.1物质188</p> <p>9.1.2场189</p> <p>9.1.3物场模型189</p> <p>9.2物场分析方法191</p> <p>9.3物场模型类型193</p> <p>9.4物场分析的一般解法195</p> <p>9.5物场模型分析的应用198</p> <p>9.6标准解系统202</p> <p>9.6.1建立标准解202</p> <p>9.6.276个标准解203</p> <p>9.6.3应用标准解的步骤204</p> <p>9.7标准解的应用案例216</p> <p>9.7.1建立物场模型并确定问题的类型217</p> <p>9.7.2求标准解对系统进行改进217</p> <p>9.8习题218</p> <p>9.9实验与思考: 物场分析与标准解系统应用219</p> <p>9.9.1实验目的219</p> <p>9.9.2工具/准备工作219</p> <p>9.9.3实验内容与步骤219</p> <p>9.9.4实验总结225</p> <p>9.9.5实验评价(教师)225第10章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226</p> <p>10.1科学效应的作用226</p> <p>10.2TRIZ理论中的科学效应228</p> <p>10.2.1专利与科学效应228</p> <p>10.2.2科学效应库237</p> <p>10.2.3应用科学效应解决创新问题238</p> <p>10.3创新的知识资源240</p> <p>10.3.1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资源240</p> <p>10.3.2产品创新设计中的知识类型240</p> <p>10.4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知识库242</p> <p>10.4.1发明原理实例库242</p> <p>10.4.2专利知识库242</p> <p>10.4.3领域知识库243</p> <p>10.4.4专题知识库243</p> <p>10.5习题244</p> <p>10.6实验与思考: 科学效应应用实践244</p> <p>10.6.1实验目的244</p> <p>10.6.2工具/准备工作244</p> <p>10.6.3实验内容与步骤244</p> <p>10.6.4实验总结247</p> <p>10.6.5实验评价(教师)247第11章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248</p> <p>11.1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技术进化248</p> <p>11.2飞机机翼的进化250</p> <p>11.2.1问题描述250</p> <p>11.2.2问题分析250</p> <p>11.2.3设计思路252</p> <p>11.2.4*终方案253</p> <p>11.3提高智能吸尘器的清洁效果253</p> <p>11.3.1初始问题情境254</p> <p>11.3.2定义问题模型254</p> <p>11.3.3研究理想解决方案254</p> <p>11.3.4具体解决方案255</p> <p>11.4宝马汽车的外形设计255</p> <p>11.4.1问题描述255</p> <p>11.4.2问题分析256</p> <p>11.4.3问题解决256</p> <p>11.5油漆灌装系统的裁剪257</p> <p>11.5.1功能分析257</p> <p>11.5.2裁剪258</p> <p>11.5.3利用TRIZ工具得到创新解260</p> <p>11.6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261</p> <p>11.6.1ARIZ解题模块261</p> <p>11.6.2ARIZ解题过程262</p> <p>11.7习题262</p> <p>11.8实验与思考: TRIZ创新方法应用实践263</p> <p>11.8.1实验目的263</p> <p>11.8.2工具/准备工作263</p> <p>11.8.3实验内容与步骤263</p> <p>11.8.4实验总结265</p> <p>11.8.5实验评价(教师)265第12章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266</p> <p>12.1破坏性技术创新266</p> <p>12.1.1破坏性创新的定义267</p> <p>12.1.2科技创新的三大层次268</p> <p>12.1.3破坏性创新的类型269</p> <p>12.1.4破坏性创新的特征270</p> <p>12.2破坏性创新的运用273</p> <p>12.2.1破坏性创新是大公司的黑洞273</p> <p>12.2.2产品破坏性创新274</p> <p>12.2.3市场破坏性创新275</p> <p>12.3突破性创新277</p> <p>12.3.1突破性创新是基于突破性技术的创新277</p> <p>12.3.2突破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的关系278</p> <p>12.4演讲: 破坏性创新技术*初都是个笑话278</p> <p>12.4.1从铜时代到氧气时代279</p> <p>12.4.2个人数据才是大未来279</p> <p>12.4.3介入网络的能力重于所有权279</p> <p>12.4.4所有生意都是数据生意280</p> <p>12.4.5现在只是分享时代的早期280</p> <p>12.4.6增强现实、新交互界面与视觉跟踪281</p> <p>12.4.7远距离图像与视频技术281</p> <p>12.4.8注意力在哪儿,钱就在哪儿281</p> <p>12.4.9人工智能是可购买的智慧282</p> <p>12.5习题282</p> <p>12.6实验与思考: 课程论文——谈“我消灭你,与你无关”283</p> <p>12.6.1实验目的283</p> <p>12.6.2工具/准备工作283</p> <p>12.6.3实验内容与步骤283第13章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286</p> <p>13.1知识产权概述286</p> <p>13.2专利及分类288</p> <p>13.2.1专利的概念及特点288</p> <p>13.2.2专利的类型289</p> <p>13.3专利权291</p> <p>13.3.1专利权人291</p> <p>13.3.2专利权法292</p> <p>13.3.3专利权的获得293</p> <p>13.4国内专利申请程序294</p> <p>13.4.1申请受理阶段294</p> <p>13.4.2初步审查阶段296</p> <p>13.4.3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296</p> <p>13.4.4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297</p> <p>13.4.5授权阶段297</p> <p>13.5国外专利申请程序297</p> <p>13.5.1国际阶段298</p> <p>13.5.2**阶段299</p> <p>13.6专利检索300</p> <p>13.6.1专利检索的意义300</p> <p>13.6.2专利检索方法301</p> <p>13.7课程学习与实验总结302附录307</p> <p>附录A40个发明原理307</p> <p>IP1: 分割原理307</p> <p>IP2: 抽取原理307</p> <p>IP3: 局部质量原理308</p> <p>IP4: 增加不对称性原理309</p> <p>IP5: 组合(合并)原理310</p> <p>IP6: 多功能性(多用性、广泛性)原理311</p> <p>IP7: 嵌套(套娃)原理311</p> <p>IP8: 重量补偿原理311</p> <p>IP9: 预先反作用原理312</p> <p>IP10: 预先作用原理313</p> <p>IP11: 预补偿(事先防范)原理314</p> <p>IP12: 等势原理314</p> <p>IP13: 反向作用原理315</p> <p>IP14: 曲面化原理316</p> <p>IP15: 动态特性原理318</p> <p>IP16: 未达到或过度作用原理318</p> <p>IP17: 空间维数变化(一维变多维)原理319</p> <p>IP18: 机械振动原理321</p> <p>IP19: 周期性作用原理322</p> <p>IP20: 有益(效)作用的连续性原理323</p> <p>IP21: 减少有害作用的时间(快速通过)原理324</p> <p>IP22: 变害为利原理325</p> <p>IP23: 反馈原理325</p> <p>IP24: 借助中介物原理326</p> <p>IP25: 自服务原理327</p> <p>IP26: 复制原理328</p> <p>IP27: 廉价替代品原理329</p> <p>IP28: 机械系统替代原理329</p> <p>IP29: 气动与液压结构原理330</p> <p>IP30: 柔性壳体或薄膜原理330</p> <p>IP31: 多孔材料原理331</p> <p>IP32: 颜色改变(拟态)原理331</p> <p>IP33: 同质(均质)性原理332</p> <p>IP34: 抛弃和再生原理332</p> <p>IP35: 物理或化学参数改变原理333</p> <p>IP36: 相变原理333</p> <p>IP37: 热膨胀原理334</p> <p>IP38: 加速氧化(使用**氧化剂)原理334</p> <p>IP39: 惰性环境原理335</p> <p>IP40: 复合材料原理335</p> <p>附录B物理效应336</p> <p>附录C化学效应338</p> <p>附录D几何效应340</p> <p>附录E部分习题与实验参考答案340</p> <p>附录F39×39矛盾矩阵349参考文献351</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编辑委员会

    主审: 陈敏玲主编: 周苏副主编: 李亮亮褚赟韩志科王文


    <br /><br /><br />《创新思维与TRIZ创新方法》编辑委员会<br /><br />主审: 陈敏玲主编: 周苏副主编: 李亮亮褚赟韩志科王文<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本书是2016年度杭州市高校精品课程项目“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建设成果之一。<br />本书是2017年Google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建设成果之一。<br /><br />本书得到下列创新方法工作专项的支持: 2016IM020100(**科技部项目)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2016F3000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创新型**,核心是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方法先行。本书第1版自2015年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全国范围内创新工程师培训和高校相关课程的广泛采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本书第2版在第1版基础上,根据教学与应用实践全面修订和调整了教材的学习内容,**提升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增加了对**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的介绍。(2) 增加了新的一章——系统分析方法,包括系统与系统思维、功能分析、组件分析、因果分析、资源分析和裁剪分析等新增和加强的内容。(3) 增加了新的一章——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加强了TRIZ创新方法源自专利分析,助推专利产生与等级提升的内涵。(4) 增加了新的一章——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对创新驱动,由跟随到**,加速创新发展提供了更新、更好的方法。(5) 各章均增加了习题环节,全面修订了各章的实验与思考环节,新设计了若干课程实践内容。实践表明,运用TRIZ创新,能够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揭示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方向。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终抓住机会来彻底解决问题,并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TRIZ是一种方法学,理论上可以解决多领域的问题。本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TRIZ原理和工具的介绍以及运用TRIZ原理来解决创新问题的一些实践案例,是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本书是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度课程建设项目“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和教材建设项目“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建设成果之一。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2017年Google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项目“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和2016年度杭州市高校精品课程项目“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的支持,得到2016IM020100(**科技部项目)“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2016F30003(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16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等项目的支持。本书得到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戴海东、戴银燕、杜存臣、许鸿飞、褚赟、王文等。欢迎教师索要为本书配套制作的丰富教学资料并交流。作者的联系方式如下: Email为zhousu@qq.com,QQ为81505050,个人博客为http: //blog.sina.com.cn/zhousu58。<br />2018年3月于杭州西湖研究表明,创新的先锋团队——众多的诺贝尔获得者的成功途径,一是科学发现,二是科学仪器,三是科学方法。其中科学方法的核心是创新方法,几乎有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靠科学的创新方法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的,可见创新方法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1946年,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1926—1998)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研究工作。在以后的数十年中,这位科学家投入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创新研究。在他的带领下,苏联的几十所学校、研究部门和企业,组成专门机构。他们先后分析了世界的几十万份发明专利,总结出技术进化所遵循的普遍规律,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时采用的创新法则,创建了一种由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的各种方法组成的理论体系——TRIZ。2007年,为了落实**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从源头推进我国的自主创新,科学技术部决定联合有关部委组织实施创新方法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2008年,**科学技术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协会四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TRIZ等国际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中国本土需求融合……特别是推动TRIZ中成熟方法的培训……”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技术与经济相关联的活动。不管是发明、创造还是革新,*终都应该转化成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才能称得上是创新。阿奇舒勒所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强调通过发明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发明的实用化,这符合创新的基本定义。因此,阿奇舒勒所说的“发明”基本上与创新是同义的。实践表明,运用TRIZ创新,能够帮助人们突破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进行理性的逻辑思维,揭示问题的本质,确定问题的进一步探索方向,能根据技术进化规律,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终抓住机会来彻底解决问题,并开发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TRIZ是一种方法学,理论上可以解决多领域的问题。本教材的内容包括了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TRIZ原理和工具的介绍以及运用TRIZ原理来解决创新问题的一些实践案例,是学习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2013IM020900浙江省创新方法应用推广与示范项目、2014F30031浙江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与服务基地建设(一期)和2014F30008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的支持,得到浙江省科技人才教育**、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张丽娜、柳俊、吴林华等。欢迎教师索取与本书配套的丰富教学资料并交流,Email为zhousu@qq.com,QQ为81505050,个人博客为http://blog.sina.com.cn/zhousu58。<br />周苏2015年5月于杭州西湖<br />课程教学进度表<br />课程号:课程名称: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学分: 2周学时: 2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32课外实践学时: 26 )主讲教师: 周苏 序号校历周次章节(或实验、习题课等)名称与学习内容学时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布置11引言与第1章 TRIZ基础2课堂教学22第1章TRIZ基础、实验指导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133第2章发明问题的传统方法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244第3章创新思维技法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355第4章系统分析方法2课堂教学66第4章系统分析方法、习题课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477第5章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课堂教学88第5章S曲线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习题课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599第6章发明原理与应用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61010第7章技术矛盾与矛盾矩阵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71111第8章物理矛盾与分离方法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81212第9章物场分析与标准解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91313第10章科学效应与知识库应用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101414第11章用TRIZ解决发明问题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111515第12章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2课堂教学习题与实验121616第13章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课程学习与实验总结2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总结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
    目录
    目录
    第1章TRIZ基础1
    1.1发明与创新的基础概念1
    1.1.1发现和发明2
    1.1.2创造与创新3
    1.1.3典型问题和非典型问题4
    1.2TRIZ的起源与发展5
    1.2.1经典TRIZ的理论体系结构6
    1.2.2TRIZ的发展历程7
    1.3发明的五个级别8
    1.3.1发明的创新水平8
    1.3.2发明级别的划分10
    1.3.3发明级别划分的意义13
    1.4TRIZ的核心思想14
    编辑推荐语
    本书*版自2015年出版发行以来,得到全国范围内创新工程师培训和高校相关课程的广泛采用,获得了很大成功。第2版在第1版基础上全面修订,增加了**标准《创新方法应用能力等级规范》、系统分析方法、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等章节,展现出全新的创新面貌。本书配套教学课件、教学大纲、视频课程,读者可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获取。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