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创造性思维概述 1
**节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2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
二、创新思维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特征 4
一、对传统的突破性 4
二、思路上的新颖性 6
三、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7
四、视角上的灵活性 8
五、内容上的综合性 10
六、强烈的目标指向性 10
七、对象的潜在性 11<p>目录</p> <p> </p> <p>**章 创造性思维概述 1</p> <p>**节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2</p> <p>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3</p> <p>二、创新思维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 3</p> <p>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特征 4</p> <p>一、对传统的突破性 4</p> <p>二、思路上的新颖性 6</p> <p>三、程序上的非逻辑性 7</p> <p>四、视角上的灵活性 8</p> <p>五、内容上的综合性 10</p> <p>六、强烈的目标指向性 10</p> <p>七、对象的潜在性 11</p> <p>八、创造活动的风险性 11</p> <p>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和作用 11</p> <p>一、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12</p> <p>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3</p> <p>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过程 14</p> <p>一、准备阶段 15</p> <p>二、酝酿阶段 15</p> <p>三、豁朗阶段 15</p> <p>四、验证阶段 15</p> <p>复习思考题 20</p> <p>训练与活动 21</p> <p>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23</p> <p>**节 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24</p> <p>一、人脑构造 24</p> <p>二、左右脑与创造性思维 26</p> <p>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方式 27</p> <p>一、思维障碍的含义 27</p> <p>二、常见的思维障碍 28</p> <p>三、思维障碍的突破方式 36</p> <p>扩展训练 43</p> <p>复习思考题 45</p> <p>案例讨论 45</p> <p>训练与活动 46</p> <p>第三章 形象型创新思维 47</p> <p>**节 形象思维 47</p> <p>一��形象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47</p> <p>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50</p> <p>三、形象思维的训练 51</p> <p>第二节 联想思维 52</p> <p>一、联想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2</p> <p>二、联想思维的特点 54</p> <p>三、联想思维的训练 54</p> <p>第三节 直觉思维 55</p> <p>一、直觉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5</p> <p>二、直觉思维的特点 56</p> <p>三、直觉思维的训练 57</p> <p>第四节 灵感思维 59</p> <p>一、灵感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59</p> <p>二、灵感思维的特点 62</p> <p>三、灵感思维的训练 64</p> <p>第五节 立体思维 66</p> <p>一、立体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66</p> <p>二、立体思维的特点 67</p> <p>三、立体思维的训练 69</p> <p>第六节 转换思维 73</p> <p>一、转换思维的含义与类型 73</p> <p>二、转换思维的特点 76</p> <p>三、转换思维的训练 77</p> <p>复习思考题 79</p> <p>案例讨论 79</p> <p>第四章 逻辑型创新思维 83</p> <p>**节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83</p> <p>一、逻辑思维的含义和内涵 83</p> <p>二、发散思维 85</p> <p>三、收敛思维 90</p> <p>第二节 逆向思维 93</p> <p>一、逆向思维的定义 93</p> <p>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94</p> <p>三、逆向思维法的类型 94</p> <p>四、逆向思维的优势 95</p> <p>五、逆向思维的形式 96</p> <p>六、逆向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97</p> <p>七、逆向思维法的案例分析 97</p> <p>第三节 系统思维 99</p> <p>一、系统思维的定义 99</p> <p>二、系统思维的特征 100</p> <p>三、系统思维的方法 105</p> <p>四、系统思维的作用 106</p> <p>五、系统思维方法的一般步骤 107</p> <p>六、系统思维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 108</p> <p>第四节 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 109</p> <p>一、线性思维 109</p> <p>二、非线性思维 111</p> <p>三、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的关系 113</p> <p>复习思考题 114</p> <p>训练与活动 114</p> <p>第五章 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 117</p> <p>**节 奥氏智力激励法 118</p> <p>一、智力激励法的含义 118</p> <p>二、智力激励法的应用原则 119</p> <p>三、智力激励法的运用要点 120</p> <p>第二节 改进型智力激励法 125</p> <p>一、默写式智力激励法 125</p> <p>二、卡片式智力激励法 127</p> <p>三、反奥式激励法——三菱式智力激励法 129</p> <p>四、KJ法 130</p> <p>第三节 函询智力激励法 133</p> <p>一、函询智力激励法的含义 133</p> <p>二、德尔菲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133</p> <p>复习思考题 135</p> <p>案例讨论 136</p> <p>训练与活动 141</p> <p>第六章 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 143</p> <p>**节 类比创造法 144</p> <p>一、类比法的定义 144</p> <p>二、类比法的原理 144</p> <p>三、类比法的基本方法 145</p> <p>四、类比法的应用 154</p> <p>五、类比法的案例 157</p> <p>第二节 移植创造法 158</p> <p>一、移植法的定义 158</p> <p>二、移植法的原理 159</p> <p>三、移植法的基本方法 159</p> <p>四、移植法的应用 162</p> <p>五、移植法的案例 163</p> <p>第三节 归纳创造法 166</p> <p>一、归纳法的定义 166</p> <p>二、归纳法的原理 166</p> <p>三、归纳法的基本方法 168</p> <p>四、归纳法的应用 177</p> <p>五、归纳法的案例 179</p> <p>第四节 演绎创造法 180</p> <p>一、演绎法的定义 180</p> <p>二、演绎法的原理 180</p> <p>三、演绎法的基本方法 181</p> <p>四、演绎法的应用 183</p> <p>五、演绎法的案例 184</p> <p>复习思考题 185</p> <p>案例讨论 185</p> <p>训练与活动 187</p> <p>第七章 组合型创新方法 189</p> <p>**节 组合及其训练 189</p> <p>一、关于组合 190</p> <p>二、组合的类型 195</p> <p>第二节 形态分析法 203</p> <p>一、形态分析法概述 204</p> <p>二、形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204</p> <p>三、形态分析法的运用要点 206</p> <p>四、形态分析法的案例 207</p> <p>五、形态分析法远程训练 209</p> <p>第三节 信息交合法 210</p> <p>一、信息交合法的概念 210</p> <p>二、信息交合原理 212</p> <p>三、信息交合法的三原则 213</p> <p>四、信息交合法的实施步骤 214</p> <p>五、信息交合法的案例 215</p> <p>第四节 组合类其他创新方法 217</p> <p>一、焦点法 217</p> <p>二、二元坐标法 220</p> <p>三、一对关联法 224</p> <p>四、格子分析法 225</p> <p>五、列表法 226</p> <p>复习思考题 226</p> <p>案例讨论 226</p> <p>训练与活动 227</p> <p>第八章 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 231</p> <p>**节 等价交换法 231</p> <p>一、市川教授与等价交换法 231</p> <p>二、等价交换法的基本原理 232</p> <p>三、等价交换法的操作步骤 233</p> <p>四、等价交换法的应用 234</p> <p>第二节 物场分析法 236</p> <p>一、物场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36</p> <p>二、物场分析的操作步骤 237</p> <p>三、物场分析法的应用 238</p> <p>第三节 价值分析法 241</p> <p>一、价值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1</p> <p>二、价值分析的实施步骤 243</p> <p>三、价值分析法的应用:价值工程在优化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247</p> <p>复习思考题 250</p> <p>案例讨论 250</p> <p>训练与活动 252</p> <p>第九章 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 253</p> <p>**节 TRIZ理论概述 253</p> <p>一、TRIZ的含义 253</p> <p>二、理论核心 255</p> <p>三、核心思想 256</p> <p>四、基本概念 256</p> <p>第二节 TRIZ理论的分析工具 266</p> <p>一、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267</p> <p>二、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268</p> <p>三、科学效应和现象 268</p> <p>四、TRIZ理论常用分析工具及应用实例 268</p> <p>第三节 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271</p> <p>一、TRIZ理论的基本哲理 271</p> <p>二、39个工程参数的意义 272</p> <p>三、物质—场分析标准解 275</p> <p>四、技术冲突解决原理 275</p> <p>五、物理冲突解决原理 275</p> <p>六、常规问题与发明问题标准解法 275</p> <p>七、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276</p> <p>八、产品进化理论 276</p> <p>九、TRIZ理论的特点和优势 277</p> <p>第四节 TRIZ理论应用案例 277</p> <p>一、TRIZ理论应用 277</p> <p>二、TRIZ理论的应用案例 280</p> <p>复习思考题 282</p> <p>案例讨论 282</p> <p>训练与活动 284</p> <p>第十章 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 285</p> <p>**节 创新方法的运用 285</p> <p>一、创新方法的作用 285</p> <p>二、创新方法运用技巧 286</p> <p>三、创新方法的创新 287</p> <p>第二节 创新方法的实践 288</p> <p>一、实物创新 288</p> <p>二、心态创新 292</p> <p>三、制度创新 295</p> <p>四、营销创新 300</p> <p>五、对策创新 304</p> <p>复习思考题 306</p> <p>案例讨论 307</p> <p>训练与活动 307</p> <p>参考文献 309</p>显示全部信息前 言
前 言
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创业难的困扰,这与大学生的惯常性思维定式有直接关系。因为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实践和真正的企业家。要冲破惯常性思维定式的束缚,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铸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勇气和创业精神,就必须深入开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教育。为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编者编写了本书,以帮助大学生努力探索创业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本书的编写充分参考、吸收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创造理念与知识。在构思本书的框架时,以培育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为目的,根据教学实践需求来编写章节,在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形象型创新思维、逻辑型创新思维、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组合型创新方法、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p> </p> <h1>前 言</h1> <p> </p> <p>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创业难的困扰,这与大学生的惯常性思维定式有直接关系。因为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创新实践和真正的企业家。要冲破惯常性思维定式的束缚,培育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铸就大学生的创新实践勇气和创业精神,就必须深入开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教育。为满足大学生创业的需要,编者编写了本书,以帮助大学生努力探索创业的新思维和新路径。</p> <p>本书的编写充分参考、吸收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创造理念与知识。在构思本书的框架时,以培育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为目的,根据教学实践需求来编写章节,在内容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形象型创新思维、逻辑型创新思维、智力激励型创新方法、逻辑推理型创新方法、组合型创新方法、系统分析型创新方法、矛盾分析型创新方法和创新方法运用与实践。</p> <p>本书在兼顾创新原理与创新方法的同时,注重原理与方法的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理论突出基础知识原理,训练突出案例、解题和师生互动环节,形成了“案例先导、理论打夯、方法拓展、实训强化”的鲜明特色。结合创新案例的示范效应,通过创新原理基本训练、方法拓展训练层次实训体系,实现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目标。</p> <p>本书由王亚东、赵亮、于海勇任主编,王亚东负责结构设计与撰写统筹;赵亮负责具体撰写任务布置与过程协调等工作。写作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章由王亚东负责编写;第二章由李学东负责编写;第三章由王德林负责编写;第四章由于海勇负责编写;第五章由李奇志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姜玉新负责编写;第七章由刘万兆负责编写;第八章由宋伟负责编写;第九章由徐大勇负责编写;第十章由赵亮负责编写;邢军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p> <p>由于编写时间紧迫且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p> <p> </p> <p class="a0">编 者 </p>显示全部信息免费在线读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及思维障碍
【学习目标】
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学基础。
掌握创造性思维障碍及其突破方式。
【引导案例】
苹果:创新的商业模式
2003年年初,苹果公司的市值也不过60亿美元。一家大公司,在短短7年之内,市值增加了一百倍,如果说这是一个企业史上的奇迹,估计没人会反对这一观点。苹果公司以发明、创新著称,并在计算机与消费电子集成产品的发展上处于领先水平。2003年苹果推出了iTunes。这是苹果历史上*具革命性创新的产品,也推动了苹果市值的快速飙升。iTunes是苹果终端的管理平台,无论是iPod、iPhone还是iPad,都是通过iTunes来管理的。iTunes是苹果的创新枢纽。可以说,没有iTunes的出现,就没有iPhone和iPad这样革命性的产品出现。随着iTunes的出现,苹果公司得以进入音乐市场,它不仅仅是靠卖产品赚钱,还可以通过卖音乐赚钱。短短3年内,iPod iTunes组合为苹果公司创收近100亿美元,几乎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iTunes受到了来自用户、合作伙伴的广泛支持。因为iTunes的存在,能够让更多人更方便地下载和整理音乐,从而大大促进了iPod的销售,并让iPod和其他音乐播放器区分开来,短时间之内占领了近90%的市场。那些唱片公司也欢迎iTunes的出现,在iTunes出现之前,唱片公司对于泛滥成灾的音乐盗版无能为力,iTunes让他们觉得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当然*高兴的是苹果公司,它通过卖iPod赚硬件的钱,再通过iTunes赚音乐的钱。
苹果公司的过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它为新技术提供时尚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它把新技术和**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苹果真正的创新不是硬件层面的,而是让数字下载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利用iTunes iPod的组合,苹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将硬件、软件和服务融为一体。这种创新改变了两个行业——音乐播放器产业和音乐唱片产业。从苹果公司的高成长奇迹来看,高成长的公司对于赶超或打败竞争对手并不感兴趣,技术创新也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创造与众不同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