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滑坡谬误”:消费者,而非生产者
如果把美国的经济比做职业拳击手,我是裁判,那我就会选择终止这一惨烈的赛事。因为只有这样,此前的获胜者才会保留其全部的声誉和荣耀。但不幸的是,比赛仍在进行,而且一个回合更甚于一个回合。此时,过去的荣誉往往就会成为现实道路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世界*大债权国的美国如今已沦为世界上*大的债务国,并且日益陷入贸易和金融失衡的泥潭之中,难以自拔。
在过去短短的几十年间,虽然经济学家并未表现出过多的忧虑,但美国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经济行为上却发生了急剧变化。一个积聚、生产并创造了可观财富的社会,一个主要的出口国而今却放弃了储蓄,并从制造业转向了非出口服务业。在债务方面,不管是从**角度还是从个人角度来讲,美国都达到了****的高度。虽然负债累累,它却仍沉浸在非生产性进口商品的过度消费狂潮之中。
从**层面上讲,美国现在的处境同那些继承了巨额财富的富家子弟非常相似。在有钱的时候,他们往往一掷千金,从表面上看似乎非常风光,但他们的这种风光实际上是建立在其祖辈所积累的财富之上的。一旦这些财富被挥霍,先前那种所谓的高雅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消失。然而,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美国人,包括多数经济学家和投资顾问在内,都忽略了这种炫耀性消费所带来的危害。以消费为主导的GDP增长并不是衡量一个**创造了多少财富的标准,相反,它是衡量一个**破坏了多少财富的标准(见图1-1)。
*后的结果就是每年高达8 00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3 000亿-4 0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以及8.5万亿美元的国债。(当然,如果再算上无资金准备的负债,比如社会保障金,那么美国的国债将超过50万亿美元,近6倍于官方的数字。)在过去的20年间,如果美国经历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繁荣,那么它现在还会继续保持贸易顺差,并仍将是世界*大债权国,而不是*大债务国。在我看来,美���正快速地接近一场**风暴,随之而来的则是货币体系的崩溃。
打个比喻,有一个家庭——我们姑且称之为史密斯一家——他们一家人都失去了工作。为了维持先前的生活方式,他们开始借钱度日。这样,史密斯一家就会一步步地陷入债务泥潭。显然,这种生活状态还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他们找到足以偿还债务,并可以维持先前生活方式的工作为止;否则,他们便将一直在这种痛苦之中挣扎。
而与之相对应,另一个家庭——我们姑且称之为老陈一家——他们一家人非常勤劳,也非常节俭,平时不舍得花一分钱,以便有更多的积蓄。在这个积累阶段,从表面上来看,他们的生活显然远不及其挥金如土的邻居,也就是平时以借贷和抵押为生的史密斯一家。在普通的观察者眼中——他们往往仅基于两家人的消费模式来看问题——史密斯一家显然更为富裕。然而,透过表面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老陈一家通过目前的勤俭*终会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史密斯一家这种短视的挥霍则是以牺牲其未来生活方式为代价的。
说到消费,你要么选择生产,要么选择借贷。如果选择后者,那么不论在数额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有限度的。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来说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作为一个人,如果你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一份薪水很高的工作,或者中了头彩,但一个**却不会,因为补充亏空的积蓄和重建制造基地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因为当前的美国既没有储蓄,也不参与生产,而是不停地消费和借贷,日趋依赖于国外的供应商和借贷机构。也就是说,美国正面临着一场即将到来的货币危机。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那么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将会急剧下降(见图1-2)。
为什么前景暗淡,美国政府却说经济运行良好
如果你正在想为什么你看到或者听到的总是有关经济运行良好的报道,那么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你的幻觉。美国的现代政治是建立在民众的高期望值基础之上的,政府已经熟练掌握了如何将不利的经济信息转化为有利的经济信息这一技巧。这样,他们便可以取悦民众,从而保住自己的执政地位。(2006年中期选举,民主党赢得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控制权或许表明美国民众已经开始觉醒。)政府官员在美联储的帮助之下,定期地操纵经济数据,以继续维持国内消费者的信心和外国贷款者的信心。然而,政府的每一次暗中操纵都只会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就外国央行来说,它们会继续用积累的美元购买美国的国债和抵押证券,帮助美国应对日益扩大的赤字问题,并确保房地产市场继续高企(见图1—3)。如同美国一样,它们也得到了有利的经济信息,而且它们还怀有一种非常天真的想法——虽然有迹象显示这种想法已经开始出现动摇——那就是美国庞大的经济是绝不会衰退的。但如果它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停止购买美国的国债,那么美国的选择要么是进一步加大税收力度,要么是像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俄罗斯一样采取放任政策。事实上,美国已经遇到了大麻烦。
现在再回到我先前所假设的职业拳击比赛中。当“铁人”泰森击败所有对手,*终赢得重量级拳王桂冠时,可否有人想到有朝一日他也会倒在对手的拳下?然而,正如所有的事情一样,他*终遇到了自己的克星詹姆斯·道格拉斯。在被道格拉斯击败之后,泰森一次又一次地倒在了对手的铁拳之下。虽然泰森仍是泰森,但道格拉斯却由此突破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障碍。
任何有关美国庞大的经济不会出现崩溃的神话*终都会一一破灭。
美国作为世界上*大经济强国的日子已经****了。美元即将崩溃,美国即将陷入****的经济衰退和恶性通胀之中。在新一轮的滞胀中,那些遵循我的建议并迅速采取行动的人不仅会避免财富的损失,而且还会在经济重建和改革期间赢得更多的财富。
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市场经济中,生活水平的提高得益于资本的积累,同时这又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工人的产出增加反过来又会刺激消费。但是,资本投资的增加只能在储蓄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而这种储蓄只能够通过节制消费和自我牺牲来实现(见图1-4)。现代经济的一个致命缺陷,就是任何储蓄和消费不足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所以政府政策中从来就不允许有这样的措施。但这样做的后果,只是延缓而不是避免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了确保执政地位,美国的政客往往会游说选民去尽情地消费,并把自我牺牲和节制消费视为亚洲人所独有的性格缺陷。
结果,在美联储的帮助下,先前的那批美国政客将会继续执政,而这是其他任何**所无法做到的。这些政客将美国的经济无情地置于他们的脚下,自我牺牲和节制消费将会成为未来美国经济的典型特征。美国是如何陷入这一困境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美国作为世界**军事强国和工业强国的地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市场的极度繁荣,才导致其陷入了当前日趋恶化的经济困境。
储备货币地位作为美国成功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已经成为一把双刃剑。基于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协定》(见第三章),至今美国仍享有它所带来的种种实惠。正是因为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才使得美国避免了长期贸易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布雷顿森林协定》确定了以美元为**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与黄金等同,共同构成国际储备资产。这样一来,参与国际贸易的世界各国就会大量积累外汇,并建立可观的美元储备。当初之所以选择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主要是考虑到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美国作为****的工业出口国和世界*大债权国的地位。而今,美国已不具备上述任何优势。与先前相比,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由于美元的储备货币功能与其自身的进出口活动密不可分,美国便摆脱了自由市场定律的束缚,允许出现巨额贸易赤字,而这原本是需要政府适时调整的。这样一来,美国便可以回避由美元贬值引起的经济冲击。
美国的贸易伙伴可以基于(《布雷顿森林协定》要求美国解决这一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央行的态度似乎都很消极,而美国日益增长的赤字已经达到了相当危险的水平。
但各国央行的态度*终是要发生变化的。而且,也有人推测说,今后各国的储备货币或许会转向欧元或者采取储备货币多样化组合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都不会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到这**来临之时,所有“过剩的美元”都会重新回到美国,从而引发美国国内恶性通胀。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变导致了日益增长的贸易赤字。美国制造业出现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其中也有很多原因。咄咄逼人的工会组织、苛刻的经济条例、高额的税收、陈旧的工厂设备、错误的消费理念、蹩脚的产品质量和设计以及其他种种因素,都将美国的制造业置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与此相反,在其他**则刮起了一股重建之风。它们已经意识到资源的匮乏并出台了各种保护措施,纷纷降低税收和工资,并尽可能减少政府的干预,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当前,美国面临的*大的海外对手是以质取胜的日本。高耗油的底特律汽车制造业突然之间遭到了坚实、耐用而又经济的丰田和其他汽车制造商的阻击。日本的资源,不论是人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技能和培训并不是围绕着钱而展开的。他们更注重产品的**性能,而这样的产品自然会赚到钱。日本早已抛弃了那种子己无益的贸易政策,但美国却依IFt无动于衷,肆意挥霍。
1991年,戴维·哈伯斯塔姆在他所著的《下世纪》(The Next Century)一书中写道:
战后的美国转变成一个政治社会,政府承担起美国经济运行的责任;而与之相反,日本则转变成一个经济社会,并由精英**推动经济的发展……我们热衷的先是冷战,后是热战,而日本则全力投入商业之中。
就在美国的制造业不断萎缩的同时,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服务经济并不会减少贸易赤字。诸如批发零售、运输、娱乐、劳务以及其他无形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服务业领域的商业活动不仅不会生产出口商品,而且还会使美国更依赖于外来进口商品。如果没有其他**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美国又拿什么充实其货架呢?
在后工业时代,一种普遍的观点就是服务经济可以取代商品经济,因为两者都能赚到钱,但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混淆了钱与财富的概念。钱只是用于交换的中介,财富则是这一交换中所得到的东西。
作为一种可出口的产品,信息技术是可以等同于商品的,但是信息产业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制造业。道理很简单,一是这类产品的数量存在严重不足,二是文化的多样性大大限制了美国信息产业的输出。事实胜于雄辩。美国出口信息技术的收入所得根本无法满足其进口商品的支出所需。事实上,美国庞大的贸易赤字已经证明,所谓的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只不过是虚幻的海市蜃楼罢了。
此外,在服务经济中,劳动者从事服务业所得的薪水明显不及从事制造业所得的薪水。更为严重的是,服务业领域的工作有高端和低端、熟练和非熟练之分,而美国已经逐渐沦为一个主要从事低端工作的**。当谈及服务业时,人们的头脑中经常会出现那些送汉堡的人。揭穿一个普遍的谬论
有一个普遍的谬论:美国从一个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变为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体,其意义与19世纪它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转变为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是一样的。在19世纪,由于储蓄充足,资本投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劳动力得到解放,少量农场工人即可生产很多粮食。这样,被解放的农场工人就转向了薪水更高的制造行业,这同样得益于储蓄充足下的资本投资。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使工业革命成为可能,而且还使美国农产品大量出口,农业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再看一看现在这个转变,也就是美国从以工业为基础到以服务业为基础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劳动力再次得到解放,因为备受高额税收、过度管制以及工会高压的美国制造业者不得不让步于生产效率更高的外国同行,进而导致庞大的贸易赤字,因为美国需要进口那些它已经不再具备生产优势的商品。这样一来,那些再就业的工人就不得不进入薪水较低的服务业。所以说,这不仅没有取得进步,相反,还是一个十足的倒退。
CNBC电视台《扬声器》(Squawk Box)节目主持人马克·海恩斯采访我时,曾将我的立场错误地诠释为美国不能仅靠服务业来解决进口问题,并谈到了“马鞭”经济。这里的“马鞭”是创造性破坏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初是由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意思是产业的革新,比如汽车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终将导致其他成熟产业的消失,如驱赶马车的马鞭。
然而,用创造性破坏概念来解释美国制造业的萎缩显然是不合适的。当马鞭公司停业的时候,美国并没有开始进口国外生产的马鞭。美国的企业之所以停止生产马鞭,是因为汽车的发明使它已无用武之地。但是今天,美国已经不再生产的那些商品,其他**仍在生产,而且美国仍然需要。
所以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马鞭产业的消失是因为汽车的出现,这是一种创造性破坏,而美国制造业的衰退是一种纯粹的破坏,因为在此过程中,它根本没有任何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