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萌芽期(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中期)概述
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的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归楚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将之纳入中国王朝的统一版图。考古学者从香港发掘出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从造型、制作技术和材料等方面考察,与东南沿海出土的古物有很多相同之处,同属于古代越族先民的文化。近年在香港东龙岛等处发现的距今3000至2500年的摩崖石刻,其图纹与内地古器物上的纹样相类似,是越族先民出海有举行祭祀活动的记录。
从秦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中,香港地区一直处于中国历王朝的行政建制下,从未间断。在**政府的管辖下,香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更深。深水埗李郑屋村发现的汉代砖墓,从墓砖刻文及出土文物上看,与广东其他地区发现的汉墓十分相似,表明东汉时期香港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历代在新界和港岛聚居的居民,多数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他们兴办书室、家塾,鼓励和培养本族子弟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在生活习俗和文娱活动方面与广东沿海的民间文化一脉相承。这些都表明,香港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香港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以降,外国来华船只往往在新界地区的屯门停靠,返航时再屯门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