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社会研究方法
QQ咨询:
有路璐璐:

社会研究方法

  • 作者:仇立平
  •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444565
  •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01日
  • 页数:355
  • 定价:¥3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集作者二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历时八年方告完成。
    与同类教材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
    **,章节安排遵循“教学过程和研究过程相一致”的原则,分为四大板块: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问题和设计、研究方式、分析和综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不同组合。
    第二,紧密联系国内社会研究或方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什么是“真问题”和“问题意识”、如何提出问题等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了理论(研究范式)对经验研究的解释力,对于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作了比较清晰地阐述;针对国内滥用问卷倾向,对问卷设计的逻辑过程进行了仔细地梳理,厘清了问卷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于学生在统计表制作、引用和注释等方面易犯的错误作了重要提示。
    第三,增加了一些其他教材介绍不多的方法,例如,抽样方法中的一些特例、群体关系测量、累计量表设计技术、访谈心理、列联表解读方法等;对于一些其他书中语焉不详的方法和概念给了具体的解释;尽可能运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社会研究成果进行说明;研究报告撰写方法的介绍更贴近实际的写作过程。
    文章节选
    1 绪论
    在中国,社会调查或社会调查研究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现在中年以上的人都还清楚地记得毛泽东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过去的那个年代,我们党和政府为了制定方针政策,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党和政府指导思想的某些错误,也给社会调查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危害。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调查研究又开始恢复它固有的生命力。事实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政府行政工作的方法,而且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社会学领域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一般被认为是社会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社会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研究和经验社会学研究。经验社会学研究是和社会研究方法紧密相连的,理论社会学研究也离不开社会研究方法,对理论的证实或证伪,理论创新也需要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得到广泛的重视和运用,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1.1 概念的使用:学者的讨论和本书的定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我们从西方引进现代社会调查方法(social survey)后,国内学者对社会研究方法的认识就有不同的看法。目前,在相似意义上使用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概念有:社会研究方法、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等。
    1.1.1 我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的认识
    概念使用上的差别一方面源之于西方量化(定量了调查研究方法的引进。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质性(定性)调查方法,它的主要形式是典型调查和蹲点调查。虽然那时也有定量调查,但是从当时量化调查的两种形式——抽样调查和普遍调查来看,前者主要用于产品质量抽查,后者主要是政府用于收集各种国情资料,量化研究很少用来研究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就当时的认识来说,人们以为只要依靠典型调查就可以了,因为典型调查如同“解剖麻雀”,只要找到一只具有典型意义的“麻雀”,把它调查清楚就可以通过它来反映一般情况。其方法论的基础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如果说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典型调查方法还具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为传统农业社会是一个同质性很高的社会,在那里确实有可能通过一个典型或一个个案的调查来说明整体),那么到了现代社会(包括共和国建立以后)典型调查就越发显示出它的局限性。因此,当我们吸收西方的量化调查研究方法之后,到底用什么概念来概括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就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同学者对于社会研究方法内涵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的学者是从较宽泛的定义上来理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把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都包括在里面,其定义相当于西方的社会研究方法。有的学者则是严格地按照西方社会调查方法的定义,认为社会调查方法仅指量化调查方法,为了与中国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相区别,则把量化调查方法称为“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2001:3-4)。
    尽管不同学者对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概念的使用存在着一些差别,但是对于社会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质性研究方法等概念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研究方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通常被理解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研究、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它的具体方法几乎涵盖了全部有关社会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等。问卷调查方法和抽样调查方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问卷调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标准化、结构式的问题表来收集调查资料,由于问卷是量化调查工具,它必须采用概率抽样方法选择样本,因此问卷调查方法又可以理解为抽样调查方法。抽样调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概率的方法选择样本,即抽样方法。抽样调查方法的使用范围要比问卷调查方法更广泛,它不仅可以用于对“人”的调查,也可以用于对“物”的调查,例如产品质量调查、各种物质资源的调查等。在抽样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工具可以是问卷,也可以是简单的调查表格。
    国内学者的分歧主要是对“社会调查方法”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解存在着差异。社会调查方法在西方仅指量化调查方法,即问卷调查方法。国内学者或者是把社会调查方法理解为各种调查方法的综合,包括抽样调查、普遍调查、典型调查等,或者仅仅是看作是调查资料的收集方法,例如当有人说“我今天下去调查了”时,社会调查就是指通过座谈会、查阅资料、个别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而社会研究方法则是适用于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
    其实对概念的理解产生分歧是正常的。文化背景、学术经历、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差异,总会使人们对相同的概念产生不同的认识,问题是要把概念的内涵说明清楚,要符合学科已有的共同认识,具有内在的逻辑。
    1.1.2 本书的定义
    本书的定义从学科的角度出发,遵循社会研究方法的一般认识,即社会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它包括调查研究法(survey research)、实地研究法(field work)、实验法(experiment study)、文献法(documentary study)等,其中调查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是社会研究方法中*主要的方法。但是,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社会研究方法这一概念仅在学术界被承认,如果从社会研究方法的普及来看,有时沿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概念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我们的读者中虽然有的在从事学术性社会研究,但还有大量的人员,例如行政部门中从事社会研究工作的研究者,还是习惯于认同“社会调查”或“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因此,根据我国的情况,在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上理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比较有利于推广科学的社会研究方法。
    在西方,研究者除了使用量化调查方法、采用新的**统计技术之外,仍在大量使用实地研究方法,且越来越注重质性研究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并试图把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结合起来。在中国,社会学研究距离理论创新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建立既具有本土色彩,又有一定普适性的社会学理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积累资料,经过归纳、抽象,概括出对社会事实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实地研究方法应该成为我国传统意义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特征:科学性、客观性和工具性
    社会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客观性和工具性。社会研究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收集反映社会各种现象的资料,经过分析与综合来研究社会。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是否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坚持客观的立场,客观地观察事物,对于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是至关重要的。
    1.2.1 科学性
    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它一方面要求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调查研究检验理论的真伪,达到理论创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应该是理论的科学性和研究方法、技术科学性的统一。
    理论对社会研究的作用表现为在研究开始阶段的理论解释,以及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理论概括。即在研究设计阶段提出对研究问题的设想或假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与综合,证实或证伪原有的理论设想或理论假设,或者概括出新的理论。但是不同的理论在对相同事实的解释和概括有可能是不同的。发生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口过剩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马克思和马尔萨斯对于当时的人口问题的解释和概括是截然相反的。马克思的人口理论认为不存在人口的自然规律,只存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人口规律。资本主义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的产业后备军,人口过剩将随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消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则认为存在着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即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粮食是按算术级数增长,人类若不节制生育,社会的和自然的外在力量将会以自己的方式保持人口数量和生存资源的平衡。合乎道德的限制,如节制性行为、晚婚等都是**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由此也可以看到在理论对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概括上,存在着对理论正确与否的判断和对理论的选择。以现在的观点来看,马克思和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否则的话也不会使人口问题成为现代中国*大的社会问题。共和国建立以后,我们在社会调查研究方面的很多失误是与当时的错误理论有关的。
    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还表现为具体方法和技术的科学性。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指研究过程的逻辑性和研究结论的实证性。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系统的观察和正确的逻辑推理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结合过程。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或者是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演绎出系统的理论假设,经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和综合,通过归纳概括出研究结论,证实或证伪原先的理论假设;或者是在大量观察的基础上,掌握大量的事实,运用归纳方法、经过抽象思维,提出对社会现象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一般理论。例如我们在对中国社会的研究中,可以依据社会学的互动理论、角色理论演绎出系统的有关中国人际交往、个人社会地位的假设;然后依据假设设计一套人际交往、个人地位的量表;*后根据测量结果,概括出中国人际交往的特点和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分布特点,并且与传统中国社会、西方社会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不同社会结构下人际交往、个人地位的不同特点,从而确定中国社会结构的性质,或许相反,我们没有发觋它们之间的差别。这就是理论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我们也可以在若干社区里,经过长期观察社区居民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归纳出他们的行为特征,并比较国内外不同社区居民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获得有关解释中国社区结构的一般理论。需要说明的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未达到成熟阶段,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对社会的研究很多是采用归纳方法。即使是采用演绎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大多也停留在经验演绎的阶段,还没有像自然科学那样达到高度抽象的理论演绎阶段。
    所谓研究结论的实证性,是指研究结果必须来自经验事实,一切事实来自调查,一切结论来自经验,并且研究结论具有可验证性和重复性。也就是说,研究者经过调查充分掌握**手资料和必需的文献资料,才能获得可靠的结论。不是纯粹依靠抽象归纳的推理,而是主要依靠经验事实来说明自己的结论。同时,具有确定的研究程序,使其他研究者可以依据确定的研究程序重复研究,以验证原有结论的真伪。在科学研究中,不可重复的结论都是不可靠的,不具有实证性。
    因此,社会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是理论科学性和具体方法科学性的统一。没有正确的认识论和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再先进,仍然无法得到对社会正确的、规律性的认识。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就无法发现理论,证实或证伪理论,有时甚至不能获得客观事实。
    1.2.2客观性
    社会研究方法的客观性是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也可以认为,客观性就是说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当大量社会现象表现出共同的趋势时,就可以发现社会现象内在的规律,并对社会现象的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超越**、党派、个人的利益,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严守科学研究的道德准则,客观地观察事物,从而获得客观事实和对事实的客观认识。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容易保持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建立系统的测量指标和科学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其中的“伪科学”。例如用“克隆”技术培育的“多利羊”诞生后,科学家就要检验它的研究程序,是否按照严格的实验步骤,是否具有可验证性和重复性。如果“多利羊”不能得到可验证性和重复性的证实,科学家就会对“体细胞”繁殖技术的成果表示怀疑。因此,自然科学的成果都是客观的,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但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所具有的特殊性,会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产生较大影响。首先,社会现象有着与自然现象不同的特点。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主观意志的。人的社会行为除了具有理性的一面之外,还有非理性的一面。人的理性行为和非理性行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相互影响,社会现象包含的主观因素很难直接测量,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虽然从理论上说是可以发现和认识的,但要真正发现这些规律要花大量时间,要经过长期观察,而且有时并不正确。以经济学为例,其在社会科学中已经达到较高的量化研究水平,但是经济学家对经济的预测也经常会出现错误。因此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研究很难达到自然科学研究的客观性。
    ……
    目录
    第Ⅰ部分 社会研究方法基础
    1 绪论
    1.1 概念的使用:学者的讨论和本书的定义
    1.1.1 我国社会学界对于社会研究方法概念的认识
    1.1.2 本书的定义
    1.2 特征:科学性、客观性和工具性
    1.2.1 科学性
    1.2.2 客观性
    1.2.3 工具性
    1.3 简史:以人为本、关注底层与科学理性精神的张扬
    1.3.1 我国早期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建设
    1.3.2 我国社会研究的两种传统
    1.3.3 国外社会研究简史
    1.3.4 历史的启示
    2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
    2.1 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
    2.1.1 实证主义方法论
    2.1.2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
    2.1.3 不同方法论影响下的具体研究方法
    2.2 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
    2.2.1 价值中立、价值关联和价值判断
    2.2.2 价值关联和知识结构
    2.3 社会科学的特殊性
    2.3.1 社会科学预测的特殊性
    2.3.2 社会研究的限制
    2.4 社会学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
    2.4.1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
    2.4.2 默顿: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之间的关系
    2.4.3 社会学的想象力与经验研究
    2.5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2.5.1 什么是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
    2.5.2 实用主义下的混合研究方法
    2.5.3 讨论
    3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和一般过程
    3.1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
    3.1.1 数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影响
    3.1.2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社会研究方法的渗透
    3.1.3 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综合运用
    3.2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3.2.1 社会研究方法论
    3.2.2 社会研究基本方式
    3.2.3 社会研究方法的专门技术和工具
    3.3 社会研究的主要类型
    3.3.1 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
    3.3.2 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3.3.3 调查对象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3.3.4 时间性: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3.3.5 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3.4 科学研究的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3.4.1 归纳推理
    3.4.2 演绎推理
    3.4.3 假设演绎法
    3.4.4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第Ⅱ部分 问题和设计
    4 选题和问题
    4.1 选题的意义和标准
    4.1.1 选题的意义
    4.1.2 研究领域、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4.1.3 选题的标准
    4.2 选题的方法和来源
    4.2.1 选题的思维方法和“问题意识”
    4.2.2 选题和经验生活
    4.2.3 选题和查阅文献
    4.2.4 查阅文献和文献述评的方法
    4.3 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3.1 什么是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3.2 研究课题具体化的方法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
    5.1.1 研究课题的定位
    5.1.2 研究方式、研究性质和研究目的之间的关系
    5.2 理论和假设
    5.2.1 何谓理论
    5.2.2 理论的层次
    5.2.3 理论的形式
    5.2.4 研究假设
    5.3 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
    5.3.1 分析单位
    5.3.2 区群谬误和简化论
    5.3.3 研究内容
    5.4 研究方案的设计和撰写
    5.4.1 研究方案设计的作用、原则和类型
    5.4.2 方案设计的具体内容
    5.4.3 研究方案的撰写要求
    6 抽样方法
    6.1 概率抽样方法基础
    6.1.1 概率抽样的意义
    6.1.2 概率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抽样分布
    6.1.3 抽样术语
    6.1.4 抽样步骤
    6.2 概率抽样的具体方法
    6.2.1 简单随机抽样
    6.2.2 系统抽样
    6.2.3 分层抽样
    6.2.4 整群抽样
    6.2.5 多段抽样
    6.2.6 PPS抽样
    6.2.7 入户抽样
    6.2.8 样本规模和抽样方案
    6.3 非概率抽样方法
    6.3.1 偶遇抽样
    6.3.2 判断抽样
    6.3.3 配额抽样
    6.3.4 滚雪球抽样
    7 测量和量表
    7.1 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7.1.1 测量的概念和意义
    7.1.2 测量的要素
    7.1.3 “测不准原理”和社会测量的局限
    7.2 概念化和操作化
    7.2.1 概念和概念化
    7.2.2 概念操作化
    7.2.3 操作化过程
    7.3 概念、变量和指标
    7.3.1 概念
    7.3.2 变量
    7.3.3 指标
    7.3.4 概念、变量和指标之间的关系
    7.4 信度和效度
    7.4.1 信度
    7.4.2 效度
    7.4.3 影响信度和效度的因素以及相互关系
    7.5 测量层次
    7.5.1 定类测量
    7.5.2 定序测量
    7.5.3 定距测量
    7.5.4 定比测量
    7.6 量表
    7.6.1 态度和态度量表
    7.6.2 总加量表
    7.6.3 累积量表
    7.6.4 语义差异量表
    第Ⅲ部分 研究方式
    8 调查研究
    8.1 问卷设计
    8.1.1 问卷结构和问题类型
    8.1.2 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8.1.3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实例
    8.1.4问卷设计技术
    8.2 资料收集方法
    8.2.1 自填法
    8.2.2 结构型访问法
    8.2.3 访问技术和访问心理
    8.3 调查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8.3.1 访问员的选择和培训
    8.3.2 组织工作
    8.3.3 质量管理
    补充阅读 群体关系测量
    9 实地研究
    9.1 实地研究的单位
    9.1.1 个案研究
    9.1.2 社区研究
    9.2 实地研究的过程或步骤
    9.2.1 选择调查点或调查对象
    9.2.2 取得进入现场的资格
    9.2.3 进入现场并与当地居民建立友好关系
    9.2.4 收集和分析资料
    9.3 非结构型访问法
    9.3.1 无结构型访问
    9.3.2 半结构型访问
    9.3.3 访谈技术
    9.4 观察法
    9.4.1 生活观察和科学观察
    9.4.2 观察法的类型和特点
    9.4.3 观察设计和观察训练
    10 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
    10.1 文献研究
    10.1.1 文献资料的类型和评价
    10.1.2 内容分析法
    10.1.3 二次分析
    10.1.4 历史研究方法
    10.2 实验研究
    10.2.1 实验研究的基本术语
    10.2.2 标准实验模式及其变形
    10.2.3 所罗门实验模式
    10.2.4 完全随机设计
    10.2.5 随机区集设计
    10.2.6 拉丁方格设计
    10.2.7 实验步骤
    第Ⅳ部分 分析和综合
    11 量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1.1 初步整理
    11.1.1 审核
    11.1.2 复查
    11.1.3 编码和录入
    11.1.4 数据清理
    11.2 统计整理
    11.2.1 分类和分组
    11.2.2 频数和频率统
    11.2.3 统计表
    11.2.4 统计图
    11.3 统计分析初步
    11.3.1 集中量数分析
    11.3.2 离散量数分析
    11.3.3 相对离散量数分析
    11.3.3 相关、回归、推论简述
    12 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2.1 初步整理
    12.2 阅读分析
    12.3 编码和登录
    12.4 建立档案或资料库
    12.5 深度分析
    13 研究报告的撰写
    13.1 写作方法或思路
    13.1.1 为何写
    13.1.2 为谁写
    13.1.3 怎样写
    13.2 研究报告的结构
    13.2.1 基本结构
    13.2.2 报告结构和写作技巧
    13.2.3 报告结构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13.3 研究报告的撰写体例
    13.3.1 行文要则
    13.3.2 撰写格式
    13.3.3 引用和注释
    附录A 抽样方案示例
    附录B 项目申报书示例
    附录C 社会指标体系示例
    附录D 量化研究报告示例
    附录E 质性研究报告示例
    附录F 随机数表
    附录G 正态曲线下的面积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语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问题和设计;研究方式;分析和综合。其中“社会研究方法基础”主要讨论社会研究的基本概念、社会研究方法论的若干问题,介绍有关社会研究的简史、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及其基本类型,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和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本书与其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的不同之处在于,本书增加了社会研究简史,这可以使读者了解社会研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问题和设计”部分是本书*重要的部分,集中了笔者对于我国社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研究方式”部分中的“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式;“分析和综合”部分中,在“量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部分,舍弃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介绍,侧重于针对学生在量化研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详细介绍了统计表的制作、如何分组和分类以及怎样解读列联表或两变量交互表。对质性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也作了专门的介绍。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