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印文化交流史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印文化交流史

  • 作者:季羡林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5089
  •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01日
  • 页数:279
  • 定价:¥29.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印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中印两大文化圈之间,自古以来是如何相互学习、彼此影响的,从而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发展,对此季羡林先生长期以来进行了大量研究和考证。
    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两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交流情况,范围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蚕、丝、茶、火药、印刷术、糖,等等。
    书中对于交流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交流问题”,季羡林先生做了大量研究和考证,纠正了中印两国社会上一些不准确的看法和说法,产生了积极影响。书中还附录了一些与中印文化交流有关并受读者欢迎的论文和图片。
    文章节选
    六 复苏(明 1368-1644年)
    (一)复苏的内容与含义
    在讲宋元时代时,我用了“衰微”这个词儿。我的想法是以精神文化的交流,也就是通过佛教的交流,为衡量标准。既然佛教在印度到了与中国宋元相当的时代——已基本上消逝,既然传播精神文化主要载体已不复存在,所以我就把此后中印文化交流称之为“衰微”时期。
    除了精神文化的交流以外,还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主要表现形式是通商贸易和外交活动。外交活动基本上也是通商贸易活动,只不过披上一件“外交”的外衣罢了。当然,不可否认,少量的真正外交活动也是有的,如果拿通商贸易和外交活动来做标准,那么“衰微”时期就不能包括元代在内。因为,正如我在上面所讲的那样,元代中印在贸易方面的活动是相当频繁的。
    在这里,我们就有了两个衡量标准。我现在这样的划分,是采用了**个标准,这不是**的,因为二者必取其一,我取了前者,说它是一个权宜之计,也未尝不可。反正自从印度佛教失去了交流载体的作用以后,中印文化交流就主要表现在通商贸易与外交活动上了。
    专从通商贸易和外交活动来讲,明代远远超过元代:一是时间长,二是地域广。元代活动的时间几乎集中在世祖至元年间,前后31年;而明代则自郑和、侯显起,一直延续了下去,虽然不都像郑和时代那样集中,那样频繁,但可以说是连续未断。至于地域,元代几乎只限于印度西海岸一带,而明代则除了西海岸以外,还延长到了濒临孟加拉湾的孟加拉地区。这一地区同明代中国交通之频繁,实在值得注意。
    ……
    目录
    序言
    一 导言
    二 滥觞(汉朝以前)
    (一)推测出来的起点
    (二)印度古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
    三 活跃(后汉三国 25-280年)
    (一)物质文化方面的交流
    (二)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 佛教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阶段
    四 鼎盛(两晋南北朝隋唐 265-907年)——两种文化的改造和融合阶段
    (一)两晋南北朝(265-589年)
    (二)隋唐(581-907年)
    (三)鼎盛时期宗教、外交及贸易活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具体成果
    五 衰微(宋元 960-1368年)——两种文化的同化阶段
    (一)宋代(960-1279年)
    (二)元代(1206-1368年)
    六 复苏(明 1368-1644年)
    (一)复苏的内容与含义
    (二)明初中印交通的情况
    (三)郑和下西洋
    (四)出使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五)明初与孟加拉、古里、柯枝的交通
    (六)明代中叶的中印交通
    (七)文学和科技方面的相互影响
    (八)文献
    七 大转变(明末清初)
    八 涓涓细流(清代、近代、现代)
    (一)激流与涓涓细流(17、18世纪)
    (二)暂时的复苏(19世纪)
    (三)20世纪前半中印友谊的表现
    九 结束语
    附录
    (一)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二)文化交流能推动中印社会前进
    (三)交光互影的中外文化交流
    (四)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
    (五)关于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
    (六)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
    (七)《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八)从中印文化关系谈到中国梵文的研究
    (九)佛教的倒流
    编辑推荐语
    本书是“中国东方学奠基人”、“东亚*杰出的学者之一”季羡林先生的力作。本书以时间为序,研究了中印两国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的交流情况,范围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以及蚕、丝、茶、火药、印刷术、糖等等。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