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第2版)/新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数学系列》:
2.1.2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发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1月教育部成立,次年颁布了新中国**个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个中学数学课程纲要《供普通中学教学参考适用数学精简纲要(草案)》,这两个课程标准对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小学数学课程进行了精简,指出“精简的目的在于切实有效,而不是降低学生程度;删除不必要的或重复的教材,但仍须保持各科科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数学教材应尽可能与实际结合,首先要与理化两科的学习结合,又要与经济建设需要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在流行的教科书上有许多太过抽象而不切合实际,且为学生所不易接受的材料应该精简或删除”,中学“数学课程仍规定为:初中有算术、代数、平面几何;高中有三角、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高等代数、解析几何”。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次全国中学教育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学数学科课程的标准草案》。将中学数学教学目标分为“形数知识”“科学习惯”“辩证思想”“应用技能”四部分,强调“数学是学习科学的基本工具,锻炼思想的体操,中学主科之一”。草案规定的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与1949年草案基本相同。
1952年12月,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起草委员会。当年就正式颁布了以苏联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以数学的基础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这种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一般任务,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他们新的爱国主义以及民族自尊心,锻炼他们的坚强的意志和性格”。该大纲强调函数的概念以及图像,要求在初中学习中就打下基础。根据这一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供全国使用的教科书,其中代数、平面三角是苏联教科书的编译本,算术、几何是以苏联教科书为蓝本改编的。
之后的1954年与1956年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与要求进行修改,增加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和有关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同时还要求学生完成“实习作业”,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应当广泛地应用直观性”,“应当避免烦琐而复杂的变形和习题,以及需要用特别矫揉造作的方法来解答的习题,因为它们不但没有教育意义,反而加重学生的负���,损害他们的自信心”,“必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才能”,“必须使他们注意到数学在文化史上的巨大价值”等。
1958年,教育部下发通知,从当年9月起,把初中算术部分下放到小学。1959年11月研究决定:小学学完算术,初中学完平面几何和代数的二次方程,高中增加近似计算、变数法与导数(导数后未增加),1961年初获得通过。这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教育文件。文件规定:1961年暑假前初中算术下放到小学,1962年暑假前高中平面几何下放到初中,1962年下半年高中增加平面解析几何。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代数、平面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和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而且快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适应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个大纲**提出了中学数学教学要培养三大能力,并且大纲的结构成为今后编写大纲的一个范例,它的影响非常久远。根据这个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一套十二年制教科书,包括初中《代数》《平面几何》,高中《代数》《立体几何》《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等。正式出版的有初中《代数》**至四册和高中《平面解析几何》。这套教材在我国影响甚远(史称“六三年教材”)。全国大多数学校都使用这套教材。课程要求统一,学生没有选择性。
之后的十几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学校停课,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材由地方自己编制,许多教材严重削减了“双基”,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收获很少。然而,由于对实践的重视,各地教材编写者深入农村、工厂和学校进行广泛的调研,在教材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编写了不少有关测量、优选法、概率统计初步、正交设计、统筹方法初步应用、二进制和逻辑代数等方面的选修课程。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教育逐渐恢复。197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由“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起草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份大纲在中学数学教学目的中增加了“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个大纲,“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编写了一套中学数学教材,包括初中数学6册,高中数学4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把中学数学各分支综合在一起成为统一教材的**尝试,这套教材在1978年秋供全国初中、高中起始年级使用,从而统一了全国中学数学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