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 论
1.1选题缘由
近年来,随着全球学汉语人数和来华留学人数的不断攀升,要求汉语教学本身对此做出相应的“回应”,能在*短时间内,教得又快又好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方面是学习人数的不断增加,一方面是我们的学术储备不足,因此有学者指出“预科汉语速成教学”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这意味着预科速成汉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戴云,2010;刘辰洁,2011)
2005年**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开始在全国3所高校即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进行预科教育试点,对部分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补习。另外,根据专业的特殊性,**教育部专门在全国18所中医院校开展了中医专业的预科汉语教学。2009年3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后简称《通知》),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的预科教育自2010年全面实施。目前开展留学生预科教育的高校己发展至8所,除上面3所外增设华中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师范人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汉语教学任务。2009-2010学年,该校预科教育考核合格率刚到50%。随后,该校李向农、万莹提出了预科汉语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并将之施行于教学实践,预科教育合格率逐年提高。2010-2011学年合格率达到92.2%,同比增长高于40%;2011-2012学年,进一步完善和推行模块化教学模式,合格率达到98.2%。
“预科汉语速成教学”作为一个亟待加强研究的新课题,从理论上看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应用上看是全球学汉语人数日益增加的需要;从教学实践上看,华中师范大学预科教育通过率逐年提高,值得总结、思考、研究。
1.1.1 从理论上看是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刘珣(1994)曾提出“探索对外汉语教学法新体系”,敏锐地意识到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研究”。崔永华(1999)提出对“基础汉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马箭飞(2004)谈到了关于教学法的宏观、中观和微观说。宏观即是关于教学法方法论的研究;微观是关乎教学技巧研究;而中观则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似乎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他还引用了吕必松的观点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是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还需完善,处于发展成熟期;二是很多学者还未认识到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所起的作用;三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涉及跨专业的问题,尤其是碰到一些调查数据分析等实证性研究时,很多学者因专业所限,望而却步。汲传波(2006)曾指出目前国内���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四个问题:缺乏理论总结,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品牌意识,宣传、推广力度不够。近几年来,有学者对教学模式做了有益的、必要的探索,取得一些成就。由于教学模式总结了教师的经验,将之理论化、程序化,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因此教学模式对教学领域的新教师还能起到“无师自通”的教师培训作用,对汉语推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学模式研究中的预科教学模式研究尚处起步阶段。对于预科教育模式由哪些部分组成,其理念是什么,整个操作框架,实现条件是什么,内部各组成要素的关系怎样,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研究的。
1.1.2从应用上看是全球学汉语人数日益增加的需要
据2014年12月孔院大会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4年12月,全球有126个**和地区475所孔院,851个孔子课堂;累计注册学员345万”。另据“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突破29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27 521名,同比增长10.38%。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生源**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四项均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高”2。2009年教育部要求“自2010年9月1日起,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新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开展预科教育”,而预科教育的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对于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几乎就是一项空白。因此对预科教学模式的研究具有较大的实践应用价值。
1.1.3华中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实践值得总结、思考、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留学生预科的通过率远远高于2010年**留学基金委提出的“各培训单位的HSK通过率不得低于80%”的目标。那么,这种高通过率是如何造就的呢?这种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思考,这将对相同类型的汉语教学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面对目前预科汉语教学的时间*多也是一年左右,学习者也多以速成为目的进行学习,对预科汉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有利于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