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现代设计学科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是:设计教育既要在体系、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完善,又要同时面对文化转型带来的改革;设计学科在运用理性的提炼去克服实践中的盲目性的同时,又必须在生态文化的指导下去重建理性。
在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从而产生反思的大环境下,20世纪60年代之后,世界也进入了对现代建筑、现代设计运动的反思和批判的心态之中。现代设计的一个要学科环境艺术专业的产生与此有关。现代主义之后的各种设计活动,从各个角度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反对或重新诠释,有着各自不同的反应,设计界反应之强烈,反映了现��快节奏社会下,人们思维的的活跃性,流行性和无权威性。
但设计界的种种反思的主流,多是以形式主义探索为**的,它们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的调整、补充、改良和发展,其中大部分流派或思潮比较集中在对形式、风格的探讨上。
由于以人类**主义的思想指导,人们肆无忌惮地大规模开发和建设,往往使自然地怨天怒,自然于人类创造繁华都市的雄心之中悄然51退,发指眦裂。人工自然的存在往往构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参与和干预,因而人也时时刻刻生活在自然的威胁之中。
大量的事实是,通过设计的参与,虽然人类居住条件大大地得到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质量也愈益受到关注,但整个人类却无可置疑地存在着"生存危机";许许多多建设性破坏,发展性危机的现象,时时刻刻在我们周围发生。
总起来说,2 0世纪的现代建筑和设计运动广及各方,流派纷呈,其演化流变跌宕起伏,恰恰从设计文化的角度,印证了整个20世纪辉煌而苦难的历程,充分表现了工业文明时代给人们带来的自信和失控,激情和浮燥,兴奋和困惑。
随着21世纪的来临,现代设计学科正出现巨变的端倪,它要求我们对面临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生态文化之中的现代设计学科发展特征给予密切关注。通过设计的介入、参与和导向,去体现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的高度一致。
21世纪现代设计的趋向,由于工业化基础仍然起主导作用而继续发展,但它需要生态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使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沿着协调发展的方向演变。为了促进这一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必须反思和调整西方技术文明下形成的现代设计理念、思维,自觉进行理性的重建,这是现代设计学科面临的重要前沿课题之一。
我们必须进行新的文化选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新文化选择首先是价值观重新定位。要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要在保护自然价值的前提下,创造人类的文化价值。
设计的价值,设计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文化学价值、社会学价值只有在人地关系和谐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有效的调控。城市建筑和环境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然原则下的人的生活秩序。设计对自然的学习和借鉴,不仅要从形态学、造型学或者物理物性的意义上进行,而更应首先研究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条件和限制。
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美学,崇尚简洁明快;生态文化时代的生态美学,则崇尚质朴自然。作为设计美学,这二者的动机和出发点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基于技术合理性,技术可操作性,以及技术经济的综合分析。这是工具理性、计算理性指导下的设计美学;而后者则是基于更深刻的对能源、资源匮乏的忧患意识,对人一地关系从根本上改善的深切关心。 这是在生存理性指导下的设计美学。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设计美学观,
随着生态意识的加强,质朴型生活方式的提倡,技术美学的观念将会和自然美学更好地结合,技术美学标准中的简洁、明快,和自然美学标准中的不矫情、不伪饰、不雕琢将会更好地融合。
建筑和空间的尺度中,尊重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是一个*重要*基本的尺度。
21世纪的环境设计艺术学科更将全面地整合为一门以保护生存空间为前提,从而满足人类的知觉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艺术性技术,它将成为一门具有人文精神的生态技术,它的目标是实现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共融和发展。它将在以信息化、智能化、生物化为特征的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设计理论体系,完善和发展现代设计教育体系。
生态文化,这是21世纪对我们提出的课题,是全球化人类的共同需求。现代设计学科和现代设计教育,在人的文化观、价值观重新定位的前提下,必然会在思维、观念、认识和设计表现上,迎接一场****的变革的到来。
正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许多高校也着手重新调整设计教育体系。建立一个新的学科,任重而道远。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我们期待着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走在世界前端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