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
QQ咨询:
有路璐璐:

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

  • 作者:杜洁泽 李维香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220537
  •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01日
  • 页数:305
  • 定价:¥26.5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必修公共课、本科生的选修课,其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教材力图突出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来分析当代突出的科技问题,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使教师易于把握教材内容,学生易于系统把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文章节选
    **编 自然观 自然界的存在、本质与规律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真实地反映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层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自然界物质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还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其演化和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科学的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
    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人类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它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17-18世纪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现代科学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科学化。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与发展。
    **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形成
    古代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漫长的时期,其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很有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早期朴素辩证的自然观。这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由于古代人所获得的事实资料十分有限,对自然界的认识在细节方面仍然非常有限,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借助于猜想和思辨来填补知识的空白,推断事物变化发展的因果关系,因而对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只能作出笼统概括性的推论。对自然的探索具有思辨性、猜测性、直观性的特征。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一、古代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古代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自发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它力图摆脱当时流行的神话和宗教自然观,开始尝试对大自然作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这种说明大体上是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的:
    (一)万物的本原
    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和共同基础。至于本原是什么,数目有多少,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
    目录
    绪论
    **节 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与性质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 学习与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编 自然观
    自然界的存在、本质与规律
    **章 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第三节 现代辩证自然观的确立
    第四节 当代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的出现
    第二章 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
    **节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系统性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
    第四节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第三章 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
    **节 自然界演化的历史性
    第二节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性
    第三节 自然界演化的方向性
    第四节 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第二编 科学观
    认识自然
    第四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构成
    **节 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 科学知识的构成
    第三节 科学价值与科学精神
    第五章 科学革命与社会
    **节 科学革命的实质
    第二节 科学革命的社会功能
    第三编 技术观
    改造自然
    第六章 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节 技术的构成要素与技术体系
    第七章 技术革命与社会
    **节 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
    第二节 技术进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编 科学方法论
    认识自然的方法
    第八章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节 科学问题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第九章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
    **节 科学事实
    第二节 科学观察
    第三节 科学实验
    第四节 观察与实验中的认识论问题
    第十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
    **节 科学抽象
    第二节 逻辑思维方法
    第三节 非逻辑思维方法
    第十一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节 科学假说
    第二节 科学理论
    第五编 技术方法论
    改造自然的方法
    第十二章 技术方法
    **节 技术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技术预测
    第三节 技术评估
    第四节 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
    第十三章 技术发展与技术创新
    **节 技术发展的模式
    第二节 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
    第六编 自然与社会
    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 人的进化历程
    **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发展状态的提升
    第三节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十五章 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节 技术与全球问题
    第二节 人、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三节 人、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教学课件索取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