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动物学课程与其他生物学课程一样,始终处在迫切要求知识更新和不能忽视知识积累的状况中。这种情况反映在教学中就体现为:①学时的大幅度减少与原教学内容和安排的不适应。②原教学体系和教材不能很好地与改革后的生物科学后续课程相衔接。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动物学的教学和教材一般由“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部分组成,主要讲授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功能和进化。这种方式人为分割了本应完整的动物学体系,造成两部分内容各自独立,使得教材结构上相互之间考虑不多,与国外目前通行的动物生物学教学体系相差甚远。
根据教育部21世纪生物学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通过几年对动物学教学体系的思索、改革和准备后,北京大学从1998年2月开设了动物生物学课程。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实现:①在改革原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动物生物学课程,侧重阐明动物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使之形成彼此连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比较完整的动物生物学教学体系。②引入新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的基础课程打开必要的窗口和提供可能的结合点,以适应现代生物学的快速发展。③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处理动物分类、地理分布、区系及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动物多样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和成果。④删减进化关系不清楚、与人类关系不密切的动物门类及部分形态内容。⑤加强动物类群描述与其进化地位的结合,从动物生物学的角度充分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转变。
依据上述想法,从1997年起在逐年修改讲义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近期出版的同类教科书和期刊文献,我们于2000年7月编写出版了《动物生物学》教材。该教材的内容体系放弃了原动物学教学中以动物门类、形态结构和功能、分类为**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运用比较动物结构和功能的思想与方法,阐述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规律、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它们的进化地位和主要生物学特征。从动物身体的保护、支撑和运动、排泄和水盐平衡、呼吸、消化、循环、淋巴及免疫、神经、内分泌与调节以及生殖等方面描述了动物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进化中的演变和适应,从而认识动物体形态结构的统一性和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1版的《动物生物学》教材经过6年上百所学校的使用后,大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宝贵的修改建议。同时,我们也在这期间的各种场合中广泛征求意见,得到了很多学校的热情支持。另外,使用过该教材的广大同学也通过不同形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