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
QQ咨询:
有路璐璐: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

  • 作者:樊浩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60374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01日
  • 页数:692
  • 定价:¥58.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的主题是从形而上学的层面研究道德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或者说,是从精神哲学的纬度探讨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为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提供一个精神哲学的构架。该研究有三个基本定位:**,它以“道德体系”为研究对象,这一定位的理念根据是:当代中国道德体系的建立,必须首先攻克道德哲学尤其是道德形而上学的一些**性的理论难题,即首先必须在形而上学的层面对道德体系的概念、要素及其结构系统进行研究和反思。第二,根据它的精神哲学本性,探讨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体系,准确地说,探讨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这一定位的理念根据是:伦理道德的哲学本性是“精神”,道德体系必须体现“精神”的本性,也必须有其精神哲学的基础。第三,关于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或关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体系研究的突破口是伦理与经济的关系,这一定位的理念根据是:伦理与经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不仅对道德体系来说是*具基础性意义的形而上学问题,也是建立道德形而上学的精神哲学体系必须首先突破的基本难题。
    文章节选
    绪论“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
    **节 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
    如果试图建立道德的形上而学,如果试图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对中国伦理问题进行道德哲学的研究,那么,以下三个问题可能便是以往的道德哲学研究并未真正解决、因而有待进一步追究的难题,它们也是中国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不可逾越的前沿性课题:
    1.伦理道德的形上本性是什么?具体地说,到底是“实践理性”还是“精神”?虽然自康德提出“实践理性”的概念以来,伦理道德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与“实践理性”可以相置换的概念,然而,无论在逻辑还是历史的纬度,这种学术定势都有待严肃质疑和深刻反省,尤其当在文明多样性的意义上具体地考察伦理道德的本性时,对它的质疑与反思就更具现实性,也更为迫切。或许,将伦理道德与“实践理性”相等同,只是中国学术研究中约定俗成的美丽错误之一,以“精神”的概念诠释伦理道德,不仅可以体现民族性,而且更具有解释力和合理性。
    2.如果伦理道德是一种“精神”,那么,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是个体性、主观性的“道德精神”,还是特殊与普遍相统一,既扬弃个体的主观性,又扬弃整体的**性的“伦理精神”?显然,以“伦理精神”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对象,比以“道德精神”为对象更有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合理性。
    ……
    目录
    绪论 “实践理性”与“伦理精神”
    **节 道德形而上学难题及其理论假设
    第二节 “实践理性”?“精神”?
    一 “实践理性”的追问
    二 康德的本意
    三 黑格尔的“精神”
    第三节 “伦理精神”
    一 道德哲学的“精神”概念
    二 “伦理精神”
    第四节 体系与方法
    一 道德哲学与道德形而上学
    二 “自由的观念”与现象学
    三 “自由的意志”与法哲学
    四 民族伦理精神与历史哲学
    上卷 道德体系的形上理念及其现象学辩证
    **篇 道德形而上学的逻辑——历史体系及其理论资源
    **章 逻辑体系:伦理理念的价值生态及其资源意义
    **节 “伦”—“理”生态与伦理实体
    一 “伦”—“理”生态
    二 “伦理”资源
    第二节 “道”—“德”生态与道德自我
    ��� “道”—“德”生态
    二 “道德”启迪
    第三节 “德”—“得”生态与人生智慧
    一 “德”—“得”生态
    二 人生智慧
    第四节 “人文力”生态与意义世界
    一 “人文力”生态
    二 “德”—“得”相通
    第五节 结语:作为价值生态的中国伦理理念
    第二章 历史体系:道德体系的现实生态及其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
    一 历史的“实然”
    二 理论的“应然”
    三 “必然”的难题
    第三节 “*好的动力”与“*强的动力”的“冲动力体系”
    一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逻辑模型
    二 道德体系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矛盾运动
    三 市场体制下“相适应”的辩证复归
    第四节 法哲学体系中道德一法律的生态互动
    一 逻辑体系:以黑格尔法哲学为参照
    二 家—国—体的法哲学体系
    三 法哲学体系中的道德—法律“相协调”
    第五节 简短的结语
    第二篇 20世纪关于伦理—经济关系的三大理论范式
    第三章 “经济决定伦理”
    第四章 “理想类型”
    第五章 “经济理论”
    第三篇 “第四种理念”
    第六章 道德体系与市场经济何种“相适应”
    第七章 “伦理世界观”
    第八章 从“本体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
    第九章 伦理—经济生态:一种道德哲学范式的转换
    中卷 “冲动的合理体系”与道德体系的法哲学结构
    第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体系及其辩证转换
    第五篇 “伦理冲动”及其“体系”
    第十一章 冲动形态的伦理及其道德哲学意义
    第十二章 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
    第六篇 “经济冲动”及其“体系”
    第十三章 “经济冲动”的法哲学结构及其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转换
    第十四章 伦理—经济概念互释与理论移植中的意义对话及其价值异化
    第七篇 “冲动”与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第十五章 “冲动的合理体系”的法哲学概念
    第十六章 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下卷 “精神”的现实运动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哲学复归
    第八篇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概念与历史哲学结构
    第十七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历史哲学结构
    第九篇 伦理精神的历史哲学运动
    第十八章 传统伦理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
    第十九章 “冲动体系”的历史哲学运动
    第十篇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
    第二十章 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形态
    结语 伦理精神“预定的和谐”
    参考书目
    后记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