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需要更进一步抓好培养质量,其中规范化的教材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译者自1998年起承担硕士生专业必修课“生态毒理学”的教学工作,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教材。国内已有的几本可用的书要么是专著类型,要么内容偏浅,不太适合作为研究生的专用教学用书。从网上查了国外相关教材的情况,2000年以后出版的《环境毒理学》或《生态毒理学》只有这一本是**版,其他都是第二版或第三版。那些再版书整体上内容偏浅,更适用于本科生教学。据了解,国内给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这门课的学校很少。但给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开这门课的学校却有很多,而且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我们翻译的这本《环境毒理学》在国外是为这个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设计的一本综合的介绍性教材,打破一些老版本的框架,以新的理念重新整合了环境毒理学的体系。这本教材分四个部分,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部分包括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和扩展的概念、方法和手段;第二部分讨论了个别有毒物质和各类有毒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第三部分阐述了前两部分涉及的需要整合的一些概念、研究方法和**有毒物质的复杂问题;第四部分包括风险评价、修复和管理毒理学的内容;*后一章讨论了目前和未来的**研究领域。每章后给出了思考题及深入阅读的建议。本书的另一特点是文中列举了很多研究实例,这对深入了解有关概念很有帮助。
在本领域中,关于“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之间的差异及其定义一直存在讨论。本书原作者认为:现代环境毒理学是集经典毒理学与生态毒理学之大成。虽然所进行的多是人类替代品的啮齿动物的亚细胞或生理学水平的测试,但也会以相似的方法测定特定生态系统中其他组分,如鸟、鱼等自然界中的生物。另外,人们认识到,环境���理学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经典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即化学品暴露问题涉及食物链,也需要研究其他的物种。而生态毒理学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带来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的损害效应。从这一点上看,生态毒理学与环境毒理学的区别就很模糊了。近来孟紫强教授撰文(《生态毒理学报》2006年第2期)专门论述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