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读本)
QQ咨询:
有路璐璐:

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读本)

  • 作者: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ISBN:9787550243545
  •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 页数:160
  • 定价:¥1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容斋随笔》共《五笔》,七十四卷,一千二百二十则。据作者自述,该书写作时问历经近三十年。其内容丰富,涉及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是一部****的涉及领域广泛的著作;它议论精辟,评论恰当,历来受到世人的称道。其*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对于后世研究发展意义重大。

    容斋随笔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笔记小说必读本)_北京联合出版公司_北京联合出版公司_
    文章节选
    浅妄书
    【原文】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
    采摭①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
    ,有步辇②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时已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按:元振为睿宗宰相,
    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按: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颋③文卷,
    谓为文阵之雄师。”按: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彖④指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
    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
    【注释】
    ①采摭(zhí):采集摘录。
    ②步辇(niǎn):帝王所乘坐的代步工具。
    ③苏颋(tǐng):字廷硕。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袭封许国公。与燕国公张说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共同主张在文风上崇尚雅正,摈弃浮华。
    ④张彖(tuàn):唐朝官员,颇有气节。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他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
    【译文】
    世俗留传的那些浅薄妄为的书籍,比如人们所说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都是非常可笑的。然而读书人里也有相信这些书的,甚至把《老杜事实》当成苏轼写的
    。现在蜀地刻印的杜甫文集,就把这件事加入注释。孔传所写的《续六帖》,虽然在采集摘录唐朝史事方面特别有功劳,但是把《云仙散录》中的事情全部记载进来,就是自己玷污了这本书
    。《开元天宝遗事》假托是王仁裕所写,王仁裕是五代时人,虽然他的文章缺乏气概,但是恐怕也不至于像《开元天宝遗事》那样。姑且分析其中的几个事例,把这个当作笑谈。**件事说
    :“姚元崇在开元初年做了翰林学士,曾被玄宗专门派车召唤进宫。”考察以后发现,姚元崇在武则天时期就已经当了宰相,到开元初年的时候已经三次拜相辅佐皇帝了。第二件事是说:“
    郭元振少年时候风度仪态就很美了,宰相张嘉贞想把他接纳过来做自己的女婿,于是为郭元振做媒,郭元振娶了张嘉贞的三女儿,张嘉贞的三女儿果然跟着丈夫富贵显达了。”考察以后发现
    ,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被贬官然后去世了,这之后十年,张嘉贞才成为宰相。第三件事是说:“杨国忠显赫的时候,朝廷的文武官员,争相依附于他从而求取财富地位,只
    有张九龄未曾登门。”考察以后发现,张九龄离开宰相的职位十年以后,杨国忠才得到宰相的官职。第四件事是说:“张九龄读了苏颋的文章,称赞说这是文坛中的雄师。”考察以后发现,
    苏颋做宰相的时候,张九龄根本还没有显达呢!以上这些都是很明显就能说明白的,固然鄙薄浅陋得不值得去反驳,却很容易迷惑耽误后辈弟子啊!只有张彖指出杨国忠像冰山这件事,《资
    治通鉴》也采用了这种说法,不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呢?*近几年,兴化的军学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的州学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掉了

    文烦简有当
    【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
    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①、不虞为随成侯、戎奴
    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②。
    【注释】
    ①涉轵(zhǐ)侯:李朔随卫青征讨匈奴,因功封涉轵侯,并置涉轵侯国。涉轵侯国,在今山东。
    ②朴赡可喜:质朴丰富,令人喜爱。
    【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说:“这里面记载的事情比之前的有所增加,这里面用的文字却比之前的有所减少。”一般文章*重要的在于阐明思想,文字的繁密与简约都有其适当的情况。《
    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校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前汉书》
    只说:“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相比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汉书》的叙述从中省略了二十三个字,然而看起来
    没有《史记》那样质朴丰富而令人喜爱啊!
    长歌之哀
    【原文】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①;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
    乐天以为②:“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
    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
    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
    【注释】
    ①裂眦(zì):张目怒视。
    ②以为:因此说。以,因此。为,通“谓”,说。
    【译文】
    在玩闹中隐含着生气,超过张目怒视;长声吟咏之中隐含着哀伤,超过放声大哭。这话确实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官到江州,写了一首绝句说:“残灯无焰影幢
    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因此说:“这些诗句,其他人听了都受不了,更何况是我呢?”元稹的诗集写作“垂死病中仍怅望”,“仍怅望”这三字
    用得既不好,也没有说是病中写成的,就失去诗的意境了。苏轼当彭城太守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来拜访他,停留了一百多天才离开。苏辙作了两首小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
    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轼觉得读起来实在不能承受,便和诗宽慰自己。直到今天读起来
    ,仍然让人心生悲凉。
    秦用他国人
    【原文】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
    业者,魏人公孙鞅①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②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③、剧辛、
    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
    【注释】
    ①魏人公孙鞅:应指卫国人公孙鞅,即商鞅,因为封地在商地所以这样称呼。公孙鞅又称卫鞅,是卫国人而非魏国人。
    ②范雎(jū):战国魏国人,军事家、政治家,曾任秦国宰相,向秦王提出**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统一作出巨大贡献。
    ③郭隗(wěi):战国燕国人,燕王客卿。曾让燕王筑黄金台拜自己为师,以此举让天下贤士争相投靠燕国。
    【译文】
    七国激烈地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四方说客人才的。但六国所任相国,都是他们宗族的人,*多是本国的人,比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
    魏王甚至让太子当相国。只有秦国不是这样,*初与秦王谋划**大事从而开创秦国霸业的人是卫国人公孙鞅。其他的比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
    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把**大事都托付给他们,采取他们的意见而一点都不怀疑,*终秦国之所以能兼并天下,便是依赖这些人的力量。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几
    乎灭掉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国,诸侯都担心楚国太过强盛,而吴起是卫国人。
    信近于义
    【原文】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程明道①曰:“因恭信而不失其所以亲,近于礼义,故亦可宗。”伊川②曰:“因不失于相近,亦可尚也。”又曰
    :“因其近礼义而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况于尽礼义者乎?”范纯父曰:“君子所因者本,而立爱必自亲始,亲亲必及人,故曰因不失其亲。”吕与叔分为三事。谢显道曰:“君、师、友三
    者,虽非天属,亦可以亲,舍此三者之外,吾恐不免于谄贱。惟亲不失其所亲,然后可为宗也。”杨中立曰:“信不失义,恭不悖③礼,又因不失其亲焉,是亦可宗也。”尹彦明曰:“因其
    近,虽未足以尽礼义之本,亦不失其所宗尚也。”予窃以谓义与礼之极,多至于不亲,能至于不失其亲,斯为可宗也。然未敢以为是。
    【注释】
    ①程明道: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②伊川: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是程颢的弟弟。
    ③悖(bèi):违背。
    【译文】
    《论语》说:“诚信要符合于义,这样诺言才能实践。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以尊崇了。”程明道说:“依凭恭敬和诚信而又不失其
    亲近之人,接近礼义,所以也是可以尊崇的。”伊川说:“依凭恭敬诚信又不违背礼义的人,也是可以尊崇的。”又说:“依凭恭敬和诚信,又近于礼仪而不失去关系亲近的人,也是可以尊
    崇的。何况是完全合乎礼义的人呢?”范纯父说:“君子所依凭的是本性,而建立仁爱必定从亲近的人开始,亲近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也一定会推广到其他人,所以说(依凭恭敬诚信而)
    不失去亲近关系。”吕与叔把这分为三件事。谢显道说:“君、师、友这三类人,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但也是可以亲近的;除这三类以外的,恐怕就不免变成谄媚和卑贱了。只有能亲
    近与他亲近的人,然后才可以崇尚。”杨中立说:“诚信不违背义,谦恭不违背礼,又依凭二者而不失去与他亲近的人,这也是可以崇尚的。”尹彦明说:“因为恭信近于礼义,虽然还不能
    够完全符合礼义的本质,也不妨碍他是可以崇尚的。”我认为礼和义的极限,大多会变成不能亲近,如能够达到不失掉与他亲近的人,这就是可崇尚的。但不敢肯定就是这样。
    刚毅近仁
    【原文】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木讷①者,必不为巧言。此近仁、鲜仁之辨也。
    【注释】
    ①木讷(nè):泛指质朴,无文饰。
    【译文】
    刚强坚毅的人,必定不能有谄媚的神色。质朴的人,必定不会说出花言巧语。这就是分辨接近仁义或缺乏仁义的要领。
    忠恕违道
    【原文】
    曾子曰:“夫子之道①,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
    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
    。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
    ,则不待施诸已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
    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
    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
    目录
    容斋随笔
    浅妄书 / 005
    文烦简有当 / 007
    长歌之哀 / 008
    秦用他国人 / 009
    信近于义 / 010
    刚毅近仁 / 011
    忠恕违道 / 012
    汉采众议 / 013
    李太白 / 016
    太白雪谗 / 016
    三传记事 / 017
    张九龄作牛公碑 / 021
    温公客位榜 / 022
    李颀诗 / 023
    为文矜夸过实 / 024
    王文正公 / 024
    汉唐八相 / 025
    晋之亡与秦隋异 / 027
    汉武赏功明白 / 028
    廿卅卌字 / 029
    字省文 / 030
    韩退之 / 031
    孟子书百里奚 / 032
    韩柳为文之旨 / 033
    李习之论文 / 034
    洛中盱江八贤 / 036
    诸葛公 / 040
    陶渊明 / 042
    论韩公文 / 043
    朋友之义 / 046
    范增非人杰 / 047
    唐书判 / 048
    临敌易将 / 049
    司空表圣诗 / 050
    汉二帝治盗 / 051
    唐诗戏语 / 052
    曹操用人 / 053
    古人重国体 / 055
    谏说之难 / 057
    虫鸟之智 / 060
    士之处世 / 061
    绝唱不可和 / 062
    唐诗人有名不显者 / 064
    连昌宫词 / 065
    容斋续笔
    存亡大计 / 066
    田宅契券取直 / 068
    岁旦饮酒 / 070
    汉唐置邮 / 071
    唐诗无讳避 / 072
    诗文当句对 / 074
    秦隋之恶 / 077
    文字润笔 / 084
    戊为武 / 087
    大义感人 / 087
    俗语算数 / 090
    蜘蛛结网 / 091
    诗词改字 / 093
    《史》《汉》书法 / 094
    民不畏死 / 096
    无用之用 / 098
    东坡论庄子 / 099
    《列子》书事 / 101
    帝王训俭 / 103
    李林甫 秦桧 / 104
    容斋三笔
    上元张灯 / 108
    刘项成败 / 109
    魏收作史 / 110
    东坡和陶诗 / 111
    兄弟邪正 / 113
    缚鸡行 / 113
    杜诗命意 / 114
    韩苏文章譬喻 / 116
    君臣事迹屏风 / 117
    朱梁轻赋 / 119
    河伯娶妇 / 120
    老子之言 / 121
    东坡三诗 / 122
    人当知足 / 123
    渊明孤松 / 125
    作文字要点检 / 125
    杯水救车薪 / 127
    容斋四笔
    云梦泽 / 128
    诏令不可轻出 / 129
    韩公称李杜 / 130
    李杜往来诗 / 131
    吕子论学 / 132
    饶州风俗 / 133
    徙木偾表 / 134
    人焉廋哉 / 135
    久而俱化 / 137
    得意失意诗 / 138
    书简循习 / 138
    文字书简谨日 / 140
    东坡诲葛延之 / 141
    容斋五笔
    狐假虎威 / 143
    徐章二先生教人 / 144
    人生五计 / 145
    万事不可过 / 147
    贫富习常 / 148
    韩苏杜公叙马 / 149
    醉翁亭记 酒经 / 151
    何恙不已 / 154
    绝句诗不贯穿 / 155
    丙午丁未 / 156
    编辑推荐语
    阅读中国古典名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习中国五千年的智慧,是后人感受国博大精深的*佳途径。在阅读中品鉴古今智慧,领会先贤哲思,修养心灵。作为作者数十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容斋随笔》一直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的珍品。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