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于公务实践、简单实用的申论实务梳理
当前很多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都是应届毕业生,大多没有****工作经验,甚至没有工作经验,根本不了解政府公共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措施。对于****工作,尤其是政府解决问题的措施的无知成为很多考生的先天病。同时,我在前面也强调了,申论考试还非常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考查,很多考生不关注现实,不了解现实,脑子里完全没有现实的概念,自然就会感觉在写作时无从下手。
申论考试要顶天立地,理论要“顶天”,实践要“立地”。申论考试非常重视对考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不管是对综合类考生,还是对执法类考生,都强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综合类考生“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对执法类考生不但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更强调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申论是一种模拟机关工作的实际场景的考试。因此,申论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并且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解决问题,对公共管理的无知必然导致考试的失败。
正因为如此,本书从政府公共管理的实务出发,对每一个命题点涉及的现实问题的内涵、现状、原因、对策都进行了详略得当的整理和归纳。
以农村文化为例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城乡“二元文化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
大部分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才有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与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扶持力度。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利用特色文化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其喜闻乐见风格的同时,充实其内容,创新其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利用这种办法,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群众*容易接受,也*乐于参与。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关注农村文化建设,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三、基于高分突破、和而不同的申论范文示例
和而不同是申论范文的*高境界。何谓“和而不同”?孔子曾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君子的境界当是“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文品如人品,这又何尝不是申论写作的境界呢?低调深刻而不哗众取宠,视野开阔而不故步自封,辩证全面而不教条僵化,泰然沉稳而不浮躁冒进。
要做到和而不同,就要处理好“和”与“不同”的关系。一方面,要求“和”。鲁迅曾经说过,写文章就是要嬉笑怒骂,但和而不同的原则要求申论只能嬉笑,不能怒骂。申论毕竟是对行政管理能力的考查,不能偏激。在阐发思想时,要求“和”,可以批评官员的不作为,但不要过于尖锐;可以提意见,但不要提破坏性意见,绝不能触碰政治红线(如反党反社会主义),要多提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要求“不同”。在思考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可以追求“不同”,要灵活运用辩证法,在视角和立意上有新意,在表达上多说些申论的时尚词汇,如“美丽中国”“中国梦”,说些既俏皮犀利,又有逻辑深度的话,如针对某知名歌唱家之子的犯罪事件可以说“以前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再如“要先学会实务,然后学会务实”,“实务”与“务实”这两个词就很有意思。再如“**用药的意识”和“用药**的知识”,也很有意思。再如在评论矿难事故,有些官员不作为导致矿工遇难时,可以说“有些官员只上不下,而有些矿工是只下不上”。
在实际考试中,很多考生的实际表现是,只讲“和”而没有“不同”。我们很多考生上来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的都是**领导人说的话。现在申论阅卷*讨厌的就是考生不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总说些不着边际、不接地气、不动脑筋的大话、空话、套话。谁要这么写,阅卷老师一竿子就把你敲到三类或四类卷里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个考生有八个这么写,你跟别人比,创新在哪里?自己的话在哪里?自己的思考在哪里?这种写法,太过于“和”,而没有不同,当然得不了高分。
本书严格根据申论文章“和而不同”的特点选编范文。选编的范文有笔者自己写的,也有来自人民网和新华网等主流媒体的,所选范文基本都能做到“霸气侧漏”,外展个性,内守底线,外圆内方。
申论议论文可以分为策论文(重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政论文(重在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和对策的必要性)、评论文(重在辩证评价某个社会现象)。本书收录的范文包括了策论文、政论文和评论文的不同类型。大家可以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