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

  • 作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85650
  •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 页数:339
  • 定价:¥45.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本书是美国*为畅销的大学教材,连续10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原书第10版)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列举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诉诸人身/生成谬误 :通过批评其来源而反驳某立场或论证。脱口秀主持人乐于此道。
    稻草人谬误:为了反驳对方立场以夸大、错误表达等方式曲解其立场,使对手陷于不利。
    源自愤怒的“论证”:顾名思义,以愤怒替代理由和判断。如,政治论辩沦于对骂。
    威吓手段:试图通过威吓对方来证明某观点。你不难想到例证。
    仓促概括:过于相信由小样本得出的结论。
    群体思维:任凭对某群体的忠诚来干扰对问题的判断。例如,裁判员吹哨警示我们队犯规太多。
    转移注意力:所答非所问,避开问题的焦点。
    一厢情愿的思维:任凭自己的喜好来判断,拒绝探讨真相。也可称之为逃避
    文章节选
    ◆ 前言 ◆
    相较前些版本,第10版总体及章节发生了诸多变化。
    总体变化为:
    许多章节中都补充了论证图解的实例。
    章节变化为:
    □ 面貌一新的第1章,更直接、清晰地介绍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这章也写入了重要的新内容:认知偏差、事实与观点、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第2章,两类推理中有了新的内容:道德、情感和逻辑;并非前提的表达;衡平推理和*佳解释推理。
    □ 第4章,进行了更准确、更合逻辑��调整。
    □ 第5章,通过修辞进行说服,把修辞技巧划分了几大类。
    □ 第9章,加入了全新的内容:关于演绎论证的简明介绍。
    □ 重新撰写的第10章,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包含了模糊概述、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自荐样本的谬误、全体证据原则等全新的内容。另外,这章也改进了关于类比推理、基于样本的科学概括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概括等内容的讨论,并添加了有关评价非演绎推理的解说。
    □ 第11章,因果解释中改进了关于体检中各种条件的可能性的讨论。
    目录
    前 言
    作者简介
    第1章 究竟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 1
    1.1 信念和断言 // 5
    1.1.1 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 // 5
    1.1.2 事实与观点 // 7
    1.1.3 道德主观主义 // 7
    1.2 论题 // 9
    1.3 论证 // 10
    1.4 认知偏差 // 13
    1.5 “真”和“知识” // 20
    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22
    第2章 两类推理 // 25
    2.1 论证:基本特征 // 25
    2.1.1 “结论”作为“前提” // 26
    2.1.2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 27
    2.2 两种论证 // 28
    2.2.1 演绎论证 // 28
    2.2.2 非演绎论证 // 29
    2.2.3 排除合理怀疑 // 31
    2.3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 31
    2.4 “衡平推理”和*佳解释推理 // 34
    2.5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35
    2.5.1 图像 // 35
    2.5.2 “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 // 36
    2.5.3 对事实的罗列 // 36
    2.5.4 A因为B // 37
    2.6 道德、情感和逻辑 // 37
    2.7 理解论证的技术 // 39
    2.7.1 澄清论证的结构 // 39
    2.7.2 透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 42
    2.8 评估论证 // 43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45
    3.1 模糊 // 47
    3.2 歧义 // 50
    3.2.1 语义歧义 // 51
    3.2.2 组合歧义 // 51
    3.2.3 语形歧义 // 53
    3.3 抽象 // 56
    3.4 定义术语 // 57
    3.4.1 定义的目的 // 58
    3.4.2 定义的种类 // 59
    3.4.3 定义的注意事项 // 60
    3.5 论文写作 // 61
    3.5.1 练习写作 // 63
    3.5.2 论文写作的误区 // 64
    3.5.3 有说服力的写作 // 65
    3.5.4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 65
    第4章 可信性 // 68
    4.1 断言及其来源 // 69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 71
    4.2.1 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 71
    4.2.2 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 75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 78
    4.3.1 利益相关方 // 78
    4.3.2 体貌及其他特征 // 79
    4.3.3 专业性 // 81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 84
    4.4.1 媒体所有权的合并 // 85
    4.4.2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 85
    4.4.3 媒体的偏见 // 86
    4.4.4 电台访谈节目 // 88
    4.4.5 电视辩论节目 // 88
    4.4.6 互联网 // 89
    4.5 广告 // 93
    第5章 通过修辞进行说服:常见的修辞技巧 // 99
    5.1 修辞技巧I // 100
    5.1.1 委婉语和粗直语 // 100
    5.1.2 闪烁其词 // 102
    5.1.3 贬抑 // 104
    5.2 修辞技巧II // 106
    5.2.1 刻板印象 // 107
    5.2.2 暗示 // 107
    5.2.3 加载问题 // 109
    5.3 修辞技巧III // 109
    5.3.1 嘲笑/讽刺 // 109
    5.3.2 夸张 // 110
    5.4 修辞技巧IV // 111
    5.4.1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 111
    5.4.2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 // 113
    5.5 替代证明和重复 // 118
    5.5.1 替代证明 // 118
    5.5.2 重复 // 119
    5.6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119
    第6章修辞技巧:心理及相关谬误 // 124
    6.1 诉诸情感的谬误 // 125
    6.1.1 源自愤怒的“论证” // 125
    6.1.2 威吓手段 // 127
    6.1.3 其他基于情感的谬误 // 129
    6.2 诉诸其他心理因素的谬误 // 134
    6.2.1 转移注意力/烟幕弹 // 135
    6.2.2 众所周知 // 137
    6.2.3 合理化 // 140
    6.3 以错制错 // 141
    第7章谬误 // 144
    7.1 诉诸人身的谬误 // 144
    7.1.1 人身攻击型诉诸人身 // 145
    7.1.2 自相矛盾型诉诸人身 // 146
    7.1.3 因人废言型诉诸人身 // 147
    7.1.4 毒化井水 // 148
    7.1.5 因人纳言谬误 // 148
    7.2 生成谬误 // 149
    7.3 稻草人谬误 // 150
    7.4 虚假的两难境地 // 151
    7.4.1 **主义谬误 // 154
    7.4.2 划界谬误 // 155
    7.5 滑坡论证 // 156
    7.6 错置举证责任 // 158
    7.7 乞题 // 162
    第8章 演绎论证I:范畴逻辑 // 166
    8.1 直言判断 // 167
    8.1.1 文恩图 // 168
    8.1.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170
    8.1.3 对当方阵 // 174
    8.2 三种关于直言判断的运算 // 176
    8.2.1 换位 // 176
    8.2.2 换质 // 177
    8.2.3 换质位 // 178
    8.3 直言三段论 // 180
    8.3.1 用文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3
    8.3.2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 186
    8.3.3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 187
    8.3.4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189
    第9章 演绎论证II:真值函数逻辑 // 193
    9.1 真值表和真值函数符号 // 194
    9.1.1 判断变元 // 194
    9.1.2 真值表 // 194
    9.2 用符号表达复合判断 // 201
    9.2.1 “如果”与“仅当” // 201
    9.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204
    9.2.3 “除非” // 205
    9.2.4 “或者……或者……” // 205
    9.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略版) // 206
    9.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 206
    9.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 210
    9.4 真值函数论证 // 212
    9.4.1 真值表法 // 213
    9.4.2 简化真值表法 // 217
    9.5 演绎 // 219
    9.5.1 **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 220
    9.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 225
    9.5.3 条件证明 // 230
    第10章 关于非演绎推理的批判性思维 // 236
    10.1 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统计三段论) // 238
    10.2 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39
    日常生活中基于样本的归纳概括 // 242
    10.3 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 // 245
    10.3.1 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的运作方式 // 245
    10.3.2 类比的其他用途 // 249
    10.4 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 // 251
    10.5 误差幅度和置信水平的日常提示词 // 253
    10.6 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及相关问题 // 255
    10.6.1 仓促概括 // 255
    10.6.2 传闻证据 // 256
    10.6.3 以偏概全 // 256
    10.6.4 自荐样本的谬误 // 257
    10.6.5 有倾向性的问题 // 258
    10.6.6 弱类比 // 259
    10.6.7 模糊的概述 // 261
    第11章 因果解释 // 264
    11.1 两种解释 // 265
    11.1.1 物理因果解释 // 265
    11.1.2 行为因果解释 // 266
    11.2 充分解释:一个相对的概念 // 267
    11.2.1 至关重要的可检验性 // 268
    11.2.2 无法检验的解释 // 268
    11.2.3 循环解释 // 270
    11.2.4 不必要的复杂性 // 270
    11.3 形成假说 // 271
    11.3.1 求异法 // 272
    11.3.2 求同法 // 273
    11.3.3 因果机制和背景知识 // 274
    11.3.4 *佳诊断方法 // 276
    11.4 普遍的因果陈述 // 278
    11.5 验证因果假说 // 279
    11.5.1 对照的因果实验 // 279
    11.5.2 避免在人群中检验因果假说的替代方法 // 282
    11.5.3 非实验的因果研究 // 282
    11.5.4 非实验的果因研究 // 283
    11.5.5 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 // 283
    11.6 因果推理中的错误 // 283
    11.6.1 体检中的混淆因果 // 285
    11.6.2 忽视统计回归 // 286
    11.6.3 缺乏否证,所以得证 // 287
    11.6.4 诉诸传闻 // 287
    11.6.5 混淆解释和辩解 // 288
    11.7 法律上的因果联系 // 288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292
    12.1 价值判断 // 293
    12.1.1 道德与非道德 // 294
    12.1.2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 295
    12.1.3 道德原则 // 297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 // 298
    12.2 道德推理中的主要视角 // 299
    12.2.1 后果论 // 300
    12.2.2 义务论/道义论 // 302
    12.2.3 道德相对主义 // 304
    12.2.4 宗教相对主义 // 305
    12.2.5 宗教**主义 // 306
    12.2.6 德性伦理 // 306
    12.3 道德慎思 // 307
    12.4 法律推理 // 309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 310
    12.5 美学推理 // 312
    12.5.1 八个美学原则 // 312
    12.5.2 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 // 314
    12.5.3 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 // 315
    12.5.4 为什么进行美学推理 // 317
    术语表 // 321
    编辑推荐语
    全球*受欢迎的思维训练读本,10天改变你的思考方式
    *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教科书
    “十大思维谬误”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
    高票当选美国高校必读图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