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苏东坡是否写过钱文
北宋神宗(赵项)元丰年间,铸过一种元丰通宝,有小平和折二钱。篆、行成对。钱文书法水平较高。在宋代钱币中,元丰通宝铸量*多,每年约铸九百万贯,流传甚广,版别也很复杂,书体变化万千。
有一种隶书元丰通宝,颇为少见。传说其钱文是苏东坡的笔迹,且贯以“东坡元丰”的称号。但是史书上没有记载,并无确证。近来有些文章,大都人云亦云,肯定这种隶书钱文是苏东坡写的。
从苏东坡的经历和书法来考察,说他书写过隶书元丰钱文,当是以讹传讹,并无“东坡元丰”之钱。
苏东坡,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一生的政治态度,经历了从主张改革、反对改革,到维护某些新法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两重性。他在新、旧两党之间的依违态度,使他得不到任何一方的长久同情和支持,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景况。
熙宁三年到七年(1070~1074年)是王安石变法的高潮时期。苏东坡不赞同王安石新法。熙宁四年,即请调外任。 我国历代的古钱币,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存之一。它不同于****,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世界钱币史中独树一帜。这是因为我国的古钱币与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相联系,并且是它的组成部分。
人们需要历史文化的哺养。古钱既是物质,又是精神食粮。由于古钱币本身蕴涵着历史文化,人们在鉴赏古钱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增长学问,同时又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文化来加深了解古钱币的内涵。
如今,古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更显示出它所固有的光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的古钱,虽锈迹斑斑,饱经沧桑,但神韵犹存,叙述着我国货币文化的兴衰史。追忆古钱所**的历史陈迹,会感受到历史的脉络在跳动,古老的中华文化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下来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钱币珍品。本书选择了其中一部分稀有品种,从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字书体、形制以及铸造经过等方面,加以阐释、分析。特别注意到常常为人们所忽视的几个方面:
**,注意从变异中求珍。珍贵品种的古币,人们*为关心。珍品往往表现在钱文的书法变体上、钱币的背文上和钱监、钱局的不同上,等等。其中的每一种因素都能使钱币提高身价,甚至根据某些因素可以判定某种钱币别具一格,或为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