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公式活用系列之(三)
理解类试题应对策略
重庆一中 韩世坤 重���巴蜀中学 鲍彩霞
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种试题是中考必考的题型,这种试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应该源于文章本身。从这个角度讲,阅读的技巧在这种试题中似乎用处不大。但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试题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有可能获取更高程度上的分数的。
常见题型:
1、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在他们心中,家,一直都是那棵让人流泪的树”的理解。
2、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3、对文章第⑤段划线句子,你是如何理解的?
4、文章结尾写道:“它改变了一面墙,也改变了这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公式呈现:
①解释词语(结合语境)
(1)词语 ②弦外之音
③潜在意义
(2)追问理由:为什么?
(3)复述句子。
公式解读:
总体解读: 此公式的(1)(2)(3)点是不兼容的,也就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1)(2)(3)是不能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
具体解读:
(1)词语:对于一个句子的意义而言,真正需要我们理解的往往是关键的几个词语,只要我们能够把关键词语的意义理解清楚,那么全句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解释词语是“理解公式”的**选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试题都是如此的简单。
②弦外之音的意思就是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要注意这个句子有没有“隐形含义”,而往往这种“隐形含义”是以比喻、象征、褒词贬用、贬词褒用、反语等多种手法表现在试卷中的。因此,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只要遇到这种有特殊用法的句子,那么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就要加倍小心,反复揣摩句子,联系上下文,判断:除了自己已经知晓的意义,还有没有自己忽略的深层含义。
③潜在意义。这个的意思就是,我们在判断一个句子的时候,除了常规的做法以外,有一些特殊词语需要加倍注意。例如“那件事原来是这样的”这个句子,很多学生把**放在“那件事”、“这样”这两个指示代词的具体内容。其实,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关键词语“原来”,“原来是这样的”的意义就有两层:一层是原来是什么样子,另一层是现在是什么样子?以上三个小公式都可以归类到词语的范畴中,之所以把它们单独成列,主要是考虑这种分列更有利于学生对此种类型题的掌握,也更容易领会这种阅读公式从而获得考场分数。
(2)追问理由:为什么?这种类型试题的句子往往是以陈述句呈现在试卷中的。因此,一个陈述句,如果既没有关键词语,又没有特殊的含义,那么只剩下一种可能:就是我们需要回答“这个事件的原因”。例如“我睡不着”这个句子,找不到词语的相关信息,只有追问“我睡不着”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3)复述句子。如果上述两种方法都已经思考过,不适合卷子中的试题,而这个试题所要求的句子,既没有关键词语,又不是陈述句,这时我们能做的就是打乱句子的顺序,将文章所表达的意义按照自己的说法从新表达一遍。在实际的试卷中,这样的句子往往是一个议论性的句子。友情提醒,如果不是实在找不到方法,此技巧慎用。
典型题例1(2013贵州安顺卷)
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⑴她在作文里这样写到:“从来没有人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⑵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