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说我*初接触逻辑是一个偶然的话,那么随后创立了“海滨逻辑”更是偶然中的偶然。海滨逻辑是一种新的逻辑理论,一种可以让人快速理解和掌握思维本质规律的理论。该理论的*大特点是用极为浅显易懂的方式解读思维的本质规律,绝无晦涩难懂的术语,可以大大简化逻辑的学习过程。一本普通的逻辑学教材,按目前的传统理论方法学习至少需要36个课时才能有所掌握,而用海滨逻辑的理论来学习则只需大约4个课时便可以透彻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已在全国上万名学员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我*初接触逻辑是因为几年前要考GMAT(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遇到其中一种题型就是逻辑题。在初次相遇时我便领教了逻辑的深奥——正确率不到30%,几乎等同于随机猜测答案的概率。然而,更令我沮丧的是,在我看来是对的选项往往是错的,而我认为是错的选项却经常是对的,大多数题目对我来说是怎么看也看不懂,怎么想也想不通。无奈之下,我只好找了一些MBA(工商管理硕士)的逻辑辅导教材来看,开始学习一些逻辑知识和理论,试图来解决这些困惑。但是,我很快就遇到了新的难题:逻辑书上的形式逻辑理论实在晦涩难懂,每一个章节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反复研究几遍才能明白一些,然而过几天再看,就几乎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又需要重新反复研究和理解,而且我发现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后,却还是无法有效地解答逻辑题目。日常逻辑部分也是如此,对比较简单的题目还能够看懂和理解,但是很多理论让我很困惑,很多选项解析始终无法让我理解和信服,越看困惑越多。
我学了很久形式逻辑还是无法看懂和理解,学了很久日常逻辑也同样没有什么长进。*后,我决定放弃逻辑书本,索性直接做题。我收集了2000多道GMAT逻辑题目,并将这些题目整理成一个题库,将其打印出来做,然后再对照答案。由于题目只有答案而没有解析,所以每道题我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反复地揣摩。虽然当时几乎什么都看不懂,但是我还是坚持做了几遍,而每做一遍要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初的几遍里,我依然毫无进展,几乎准备放弃,但是后来突然有**,我在看逻辑的时候闪现了一些灵感,发觉似乎换一个角度思考,题目就会非常简单和清晰,于是开始详细记录这些想法,怕这些灵感瞬间闪过便会遗忘。我依循这些灵感挖掘下去,很快把所有逻辑题目的思路全部详细记录下来,这便是“海滨逻辑”的雏形。
当时我注意到有很多题目的特征很类似,就将这些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后打印出来再研究,看看有什么共性,这些共性是否具有规律性,这些规律是否能够用什么方法提取出来进行简单的表述,这些方法如何才能应用到其他题目当中,以至于我迷恋上了逻辑。随后,我一直反复不断地将这些题目分类、整理、研究和再细分类,每做一遍都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和新的想法迸发出来,大约用了7年多的时间,进行了20多遍的反复研究和总结。又经过3年的不断修正和完善,前后一共历经10年时间,逐渐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滨逻辑”理论体系。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进一步介绍这一全新的逻辑理论:
一、**性
在逻辑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类似“海滨逻辑”的理论,这也是必然的。因为该理论的创立主要得益于笔者颠覆性的学习过程,即不看逻辑书本上的形式逻辑理论和方法,在没有先入为主的逻辑概念情况下,直接从题目中发现和总结规律,逐渐汇聚成理论体系,这是一种另辟蹊径、无师自通的学习过程。
而其他人的所有逻辑学习过程都是先学习书本上的形式逻辑理论,然后运用书本上的形式逻辑理论去解答题目,否则对题目根本无从下手,根本就没有方法去解。这就是传统的逻辑学习过程,也是人们普遍的学习过程,因为除了学习逻辑书本上的理论之外别无选择。
诚然,把逻辑书本上的形式逻辑知识看懂后确实能够解答题目,但是由于理论体系过于庞大、抽象和复杂,解题效率很低,这就是造成形式逻辑非常难以学习和突破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一旦通过努力,掌握了逻辑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我们的思维就会被囚禁住,一做题就只能运用逻辑书本上的理论和方法,无法跳出这个思维框架。
我们所见到的逻辑书本上的形式逻辑理论是自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开始,历经两千多年一脉相承的沉淀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即沿着上述学习方式和前人的思维框架进行的拓展与创新,而国内逻辑方面的教材也都是从西方逻辑学教程中翻译过来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逻辑书上的理论和方法都是千篇一律的原因。
二、理论核心
海滨逻辑的“形式逻辑”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1)改进的符号体系。
(2)九种逻辑关系。
(3)三个推理规则。
(4)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本质探讨。
(5)形式逻辑三大理论基石及其应用。
(6)海滨互换特性及其应用方法(破解欧拉图解法题目的全新方法)。
(7)**的十三种形式逻辑题型划分方法,以及解题技巧总结。
其中,“形式逻辑三大理论基石及其应用”是整个逻辑体系的核心部分,是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和总结提炼出来的*有价值的理论知识,而且几乎所有的形式逻辑题目都归结于回答这三大理论基石的概念上。如果考生在以往的逻辑学习过程中并没有认识到这三大理论基石的概念,或者没有透彻地理解清楚三大理论基石的本质、特点和相互证明关系的话,那么其对形式逻辑的掌握几乎就等于零,只掌握了一点点的皮毛,而对真正的精髓部分一点都没有掌握和理解。所以,请考生务必领悟这三大理论基石及其应用。
海滨逻辑的“日常逻辑”部分包括两个部分:
(1)穆勒五法的运用、如何构建完整的日常逻辑思维体系、常见错误解题思路的矫正、题型的独特分类方法、对疑难选项的深度解析。
(2)核心原理。这部分突破了传统的以题目类型进行分类的局限,**以核心原理为主线的分类方法,每种核心原理可能涉及各种题型,因此,以核心原理为思考**,跨越了原有的题型界限。
日常逻辑实际上比形式逻辑难很多,它不像形式逻辑那样有严格的证明方法,对错毫无争议。而日常逻辑很多时候对正确的选项为什么正确很难解释清楚,对错误的选项为什么错误更难解释清楚。尤其是错误选项的迷惑性非常强的时候,我们根本无法突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就像有一个字你不认识的时候,反复看一百遍还是不认识。MBA逻辑试题中的很多迷惑性选项,十几年来我们都想不出其真正的错误原因,所以很多图书和资料就不对这种选项进行解析,或者用方法强弱排序等错误理论来解释。在海滨逻辑的创立过程中,笔者把题库中所有的这类疑难选项的真正错误原因都进行了精辟的深入解析,很多疑难选项经历了几年的时间才想明白,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事情触发灵感而联想到的,其中*长的一个选项花了5年多的时间才*终想明白。所以,考生在复习日常逻辑部分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书一些题目的深度解析。错误选项的错误往往是类似的,这种错误思维还会在其他题目中再现。这种错误选项的价值极大,征服它们可以让我们的日常逻辑思维素质有跨越式的进步。
三、实战效果
根据笔者这几年所面授的上万名考生的复习效果来看,采用“海滨逻辑”理论去学习的考生,逻辑部分从零基础开始,一般总的学习时间为2周左右即可,就能在满分为60分的管理类逻辑考试中考到50分以上,而且很多考生考到了54分以上。
而采用传统的逻辑学习方法,逻辑的总复习时间一般在2个月左右,所达到的效果是大部分考生很难突破40分,而极为努力的考生一般*后的极限在44分左右,很少有考生突破50分。
通过几年的对比发现,后者一般要多花费2个月的时间来复习,而效果却远不及前者,关键的差别就在于理论和学习方法上。“海滨逻辑”更易于学习、理解、掌握、实战,不但可以帮助考生迅速提高分数,而且还可以为考生节约出大量时间用于其他科目的复习。
形式逻辑部分,考生在看完本书后,反复研读两遍,就可以解决以后遇到的所有形式逻辑题目,几乎达到****的正确率。而且,如果形式逻辑题目出得有问题,考生还能发现其错误所在,并知道如何纠正。在这几年的面授过程中,几乎所有考生都达到了这个效果,做形式逻辑题目基本都能答对。
日常逻辑部分,考生在看完本书后,反复研读两遍,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疑难杂症在本书中得到了解决,即可应对大部分见到的日常逻辑题目,达到90%以上的正确率。日常逻辑题目涉及的情景众多,非常复杂,考生如果想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一定量的正确练习。该部分中有些题目会涉及几个知识点,为了详细讲解知识点,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侧**,出现重复讲解个别例题的情况。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一,因为整理和编写工作量巨大,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其二,由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很多东西都无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是我觉得*大的缺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将本书的全部内容录制成视频,放在网站上发布。如果想更深入地学习本书,或者想要快速取得学习效果的话,可以登录www.haibinjiaoyu.com,配合视频来学习本书。
逻辑在西方科学、数学和科技奠定基础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逻辑已经不再是一种说服论证的工具,而是一个关于思维规律的体系,所以就连“上帝”的思维也必须要符合逻辑,“上帝”也不能创造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无数人都曾试图说明思维的本质规律是什么,然而由于我们现有的理论过于复杂与抽象,像一个庞大的枷锁将逻辑的伟大思想尘封起来,极少有人能读懂它,所以逻辑始终像一本“天书”,远离了大众,远离了尘世。如果能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伟大的思想就会被更多人了解。所以,我这几年来一直在四处奔波讲课,致力于把我的逻辑思想进行推广,因为我不想让如此宝贵的知识财富被埋没,既然它诞生了,就要让它永远延续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逻辑的美丽。
逻辑像一本遥不可及的“天书”,远离了大众,远离了尘世。**,“上帝”让我读懂了它的奥秘,从此我成为一名虔诚的“传教士”,去让世人了解逻辑的美丽……——胡海滨
胡海滨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