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第2版)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第2版)

  • 作者:徐希茅 喻意志
  • 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6924440
  •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 页数:257
  • 定价:¥4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第2版)》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的新课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的教学目标为立足点,按为期一年的教学计划,以历史沿革为纲要,将先秦至21世纪的中国音乐史分32讲(每讲2学时)编成。其中,第1讲为绪论,概述了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地位、历史分期、史料、学术史以及音乐鉴赏的途径等内容;第2讲至第16讲为古代史部分,依时代分别介绍了我国古代歌、舞、乐器与器乐、乐律、乐谱、音乐思想、音乐交流、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的发展;第17讲至第26讲为近现代史部分,大致以音乐家为单位,依时代叙述了新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亦介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第27讲至第32讲为当代史部分,以音乐类别为经,如歌曲、器乐、戏曲、曲艺、歌舞剧、音乐剧等,以时间为纬,对当代音乐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叙述。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教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第2版)(附MP3光盘1张)__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一)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发端可追溯到1898年,康有为曾向光绪帝上书《请开学校折》,明确提出要兴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识到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立国大志。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1903年,清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1906年,在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在此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开设“乐歌课”。
    1903年之后,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为代表的海外学子相继回国,从事乐歌教学。他们不仅在中小学中任教,编创和出版乐歌集,还主办“乐歌讲习会”以培养音乐师资,将学堂乐歌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风尚。
    2.学堂乐歌的题材与曲调
    学堂乐歌的题材广泛,以要求富国强兵、宣扬抵御外强的爱匡I精神的为多,如《中国男儿》、《黄河》等;也有为配合“军国民教育”的以尚武精神为内容的乐歌,如黄遵宪《军歌二十四章》谱曲的《军歌》、《练兵》、《革命军》等;还有为宣扬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的作品,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等;当然还有很多是为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化、树立新风气唱而做的,如《格致》、《地球》、《电报》、《铁路》等。
    学堂乐歌绝大多数选取欧美或日本的现成曲调填词编成,自创曲调极少。如沈心工的《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自创曲的代表作有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也有一些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如秋瑾《勉女权》、沈心工《缠足苦》、《采茶歌》以及李叔同《祖**》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我国学堂乐歌*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其二,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曾留学国外、或是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我国传统音乐不太熟悉。
    ……
    目录
    **讲 绪论
    一、中国音乐史的学科性质与地位
    二、中国音乐史的分期及其基本特征
    三、中国音乐史史料简介
    (一)“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史料——文献
    (二)“以身说法”的史料——音乐文物
    (三)“活着”的史料——传统音乐
    (四)“可视可听”的史料——音响音像制品
    四、20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沿革
    (一)1916年至1934年一中国音乐史学开创期
    (二)1935年至1981年——中国音乐史学探索期
    (三)1982年至今——中国音乐史学发展期
    五、中国音乐鉴赏的方法与途径
    (一)让“倾听”与“模唱”成为“好习惯”
    (二)让姊妹艺术及其他相关学科成为“好伙伴”
    (三)让丰富的文化知识成为“好坐标”
    (四)让电脑、网络等信息技术成为“好助手”
    第二讲 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远古-1840)
    **章 上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远古-战国)
    一、音乐的起源
    (一)巫术与音乐的起源
    (二)模仿与音乐的起源
    (三)劳动与音乐的起源
    二、夏代以前的音乐文化遗存
    (一)骨笛与骨哨
    (二)埙
    (三)磬
    三、乐舞、礼乐与歌唱艺术
    (一)远古、夏、商、周的乐舞
    第三讲
    (二)西周礼乐制度下的音乐教育与宫廷用乐体系
    (三)周代的歌唱艺术
    第四讲
    四、乐器与器乐艺术
    (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
    (二)地下音乐宝库——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三)古琴艺术
    第五讲
    五、诸子百家论乐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
    (二)道家的音乐思想
    (三)墨家的音乐思想
    (四)法家的音乐思想
    第六讲
    第二章 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秦一唐、五代)
    一、中古时期的音乐文化背景
    二、中古时期的音乐机构与歌舞音乐
    (一)乐府与汉魏六朝的相和歌、清商乐
    (二)太常寺、教坊、梨园与隋唐宫廷燕乐
    第七讲
    三、百戏、戏剧与变文
    (一)百戏
    (二)戏剧
    (三)变文
    四、乐器与器乐艺术
    (一)吹奏乐器
    (二)弹拨乐器
    (三)打击乐器
    (四)鼓吹乐
    第八讲
    (五)汉唐时期古琴艺术的发展
    第九讲
    五、音乐理论与音乐思想
    (一)乐律学理论
    (二)音乐专著
    (三)记谱法
    (四)音乐思想
    六、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二)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第十七讲
    第十八讲
    第十九讲
    第二十讲
    第二十一讲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五讲
    第二十六讲
    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九讲
    第三十讲
    第三十一讲
    第三十二讲
    主要参考文献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