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堂乐歌
1.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学堂乐歌的发端可追溯到1898年,康有为曾向光绪帝上书《请开学校折》,明确提出要兴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认识到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树立“救亡图存”的立国大志。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1903年,清政府对在刚刚兴起的“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一课予以认可,1906年,在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中,正式把“音乐”列入了“随意科”。在此大背景下,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开设“乐歌课”。
1903年之后,以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为代表的海外学子相继回国,从事乐歌教学。他们不仅在中小学中任教,编创和出版乐歌集,还主办“乐歌讲习会”以培养音乐师资,将学堂乐歌运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风尚。
2.学堂乐歌的题材与曲调
学堂乐歌的题材广泛,以要求富国强兵、宣扬抵御外强的爱匡I精神的为多,如《中国男儿》、《黄河》等;也有为配合“军国民教育”的以尚武精神为内容的乐歌,如黄遵宪《军歌二十四章》谱曲的《军歌》、《练兵》、《革命军》等;还有为宣扬男女平等,呼吁妇女解放的作品,如《勉女权》、《女子体操》等;当然还有很多是为鼓励学生学习新文化、树立新风气唱而做的,如《格致》、《地球》、《电报》、《铁路》等。
学堂乐歌绝大多数选取欧美或日本的现成曲调填词编成,自创曲调极少。如沈心工的《勉学》来源于美国艺人歌曲《罗萨·李》,《拉纤行》来源于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话别》来源于法国民歌《一个半小时的游戏》等。自创曲的代表作有沈心工的《黄河》和李叔同的《春游》等。也有一些以我国民族音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如秋瑾《勉女权》、沈心工《缠足苦》、《采茶歌》以及李叔同《祖**》等。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方面:其一,我国学堂乐歌*初就是参照日本早期学校歌曲的经验发展起来的;其二,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作者多曾留学国外、或是国内积极赞成维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不少人对我国传统音乐不太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