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考点导航
知识点题型**提示复习方向
教育的涵义单选、辨析��★★理解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单选★了解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单选、辨析★★理解
教育的基本形态单选、辨析★★了解
国内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单选、辨析、简答★★★理解
知识架构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涵义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发展阶段
教育的基本形态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国内外**教育家的代表
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中国古代
西方古代
国内外近现代
知识精讲
一、教育的涵义★★★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在我国,“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认识教育的基本要素是认识教育内部结构的基础。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关于教育活动的三要素,学界还有其他不同说法: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把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陈桂生先生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把教育活动的要素分为教育主体、客体和教育资料;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中认为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身心发展方面起到影响作用的人,如家庭中的父母、单位同事等。狭义的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活动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的成年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教育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
(一)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知识点提醒
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二)教育的发展阶段
1.古代教育
★知识拓展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也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由于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①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早出现学校教育的**。
夏代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
★知识拓展
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以礼乐为**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三是射,射技教育;四是御,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促进了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
★真题链接
单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B
名师点评奴隶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欧洲
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是古希腊*大的农业城邦。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如赛跑、跳跃、角斗、骑马、投掷等,其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
雅典教育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斗争较复杂。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奴隶主的后代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斗争。
我国和欧洲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表明,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工具,教育具有鲜明的**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社会的教育
①中国
汉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
宋代开始,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所垄断,不仅具有**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②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过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无论是我国的封建教育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教会教育、骑士教育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都是为封建地主**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性和等级性。
2.近代教育
(1)**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之前,教育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或行会的手中,之前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这之后,资产**的统治者慢慢开始意识到了公共教育的重要性,统治者在社会上逐渐建立公立学校系统,教育的权力部分或全部地被收回到统治者手中。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变革,社会上需要大量的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统治**逐渐加强了初等教育的推广,并随之发展为义务性的教育。
(3)教育的世俗化
随着初等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教育逐渐具有了实用性和功利性的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使得教育得以从教会中脱离出来,尤其是摆脱宗教教育的控制,在一些**,宗教及政党不得干预学校的教育。
(4)教育的法制化
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鲜明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及规定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做到依法治教。
3.现代教育
(1)资本主义教育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生产,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生产工人。一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学的机会。
(2)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教育不再具有**性,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工具。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20世纪以后的教育
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狂潮。义务教育向中等教育延伸,各国考虑到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大力投资和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得到高速发展。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终身教育思想兴起于欧洲,*早是由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该贯彻于人的一生。
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的内涵就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应该普及到所有的民众。基本含义就是教育对象要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适龄儿童和青年应该受到基本的教育。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的自由化、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不仅包括教育起点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机会的均等,而且包括教育结果机会的均等。此外,教育的自主权要进一步扩大,课程设置更科学化,从而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多元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多元化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发展趋势。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就要求人们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包括机器设备、计算机技术、培养手段等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科学化,从而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
四、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教育的基本形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一)社会教育
1.社会教育的概念
社会教育的基本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
2.社会教育的特点
(1)开放性
社会教育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等局限,社会成员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已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2)群众性
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服务对象。如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学等等,社会教育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3)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受教育时间上说有脱产式、半脱产式、业余式等;就其教育形式来说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等;就其内容来说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4)补偿性
一些日常生活知识、用品修理等在学校教育中尚不具备的知识,社会教育都可以予以补充。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
(5)融合性
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等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发挥着社会教育的作用。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的概念
学校教育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2.学校教育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首要的不同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来实现的。
(2)组织的严密性
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还有一系列的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等等。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3)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它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4)内容的系统性
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的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连续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不仅注意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同时注意学生认识规律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育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等,都是学校教育的有效手段。这些都是保证有效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6)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态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特点
(1)先导性
一个人*早接受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个教育者是父母。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教育影响,就成为孩子以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2)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使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影响着子女的行为举止。
(3)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父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会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权威的形象,使子女养成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4)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接触的机会*多,相处的时间*长,因此父母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地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5)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
五、国内外**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个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记载他言论的《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孔子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孔子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孟子
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3.墨子
墨子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以及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着重大贡献。
首先,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
其次,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
再次,他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可以说,墨子是中外**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后,他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荀子也有自己的观点:
其一,长虑顾远。他认为有些人做坏事,招来“危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远”,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
其二,积善成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
其三,培养德操。荀子认为德育的*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
5.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6.韩愈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1)要善于识别人才、培养人才
韩愈认为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3)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7.朱熹
朱熹是我国南宋**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教育思想有如下两大特点:
(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
朱熹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数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穷其理,晓之以致知格物及孝悌之理”。
(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朱熹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
8.《学记》
★知识拓展
《学记》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它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是世界上*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该书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突出。比如“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
(二)西方古代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大贡献是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产婆术”。他认为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引导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早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上**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为:女子应该享受与男子同样的教育;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教育的*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里,其教育思想极为丰富,卢梭曾盛赞《理想国》是“*好的一部教育著作”。
3.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高目的。但他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他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的教育家。他是教育史上大力发展完善教育方法和思想的先驱。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鼓励的,能激发他们兴趣的。昆体良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写成了《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雄辩术原理》一书是古代西方**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不仅反映了公元前后二百年间罗马学校教育的实际,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培养演说家的教育思想。
(三)国内外近现代
1.夸美纽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该书在1632年得以出版。该书*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是指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赋予人的自然本性是同样的,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其次是说人与自然遵循同样的法则,教育可从自然法则中找到教育法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三是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知识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理想。夸美纽斯主张应该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卢梭
卢梭的代表作为《爱弥儿》。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还认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并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此,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3.康德
德国哲学家康徳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在哲学里探究道德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发展才能生存,“人是**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4.裴斯泰洛齐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5.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教育著作《教育漫话》中。
(1)“白板说”
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2)绅士教育
洛克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其基本原则是以资产**利己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克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
6.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1806年)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育方法论。
(2)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步去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四段教学法”,他的学生后来又将其发展成五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3)“三**”
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教材**、课堂**的特点。
7.杜威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分别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其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他主张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育的步骤,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去寻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活动组织学习,在做中学,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经验。教育理论应该排除“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各种看似矛盾的二元论(比如工作与游戏、劳动与闲暇、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等)有机地统一起来。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即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1)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其代表性的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它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
★真题链接
单选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接上页)
答案 D
名师点评凯洛夫是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经验,批判地吸收了教育史上进步教育家的思想,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的观点和教育**论。
9.晏阳初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和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教育)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
10.陶行知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其生活教育的主要观点有如下三点: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的学校,生活是大众**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11.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以自己的孩子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儿童发展研究,并著有《家庭教育》一书,提出了“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的早期教育观念。
陈鹤琴的研究范围涉及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儿童社会教育、中等和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等方面,致力于整个儿童教育系统的发展。在大力提倡新教育的实践中,陈鹤琴抨击传统的抹杀儿童个性的旧教育,倡导融合中西文化精华。
牛刀小试
单项选择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早出自()。
A. 《说文解字》B. 《论语》
C. 《孟子》D. 《四书集注》
2.“四书”“五经”是我国()的教育内容。
A. 现代社会B. 奴隶社会
C. 原始社会D. 封建社会
3.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观点的教育家是()。
A. 赫尔巴特B. 杜威
C. 夸美纽斯D. 斯宾塞
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 培根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D. 赞科夫
5.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
A. 《论语》B. 《学记》
C. 《中庸》D. 《孟子》
6.标志着规范的、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著作是()。
A.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B. 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
C. 德国康德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D.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参考答案及名师点评
单项选择题
1.B【名师点评】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D【名师点评】 宋代时期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3.A【名师点评】 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和**地位,主张教学应以教师为**开展。
4.B【名师点评】 略。
5.B【名师点评】 略。
6.D【名师点评】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