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黄的时候
别把头低
别把泪滴
天空没有力量
需要我们
自己把头颅扬起
生活不总是宽敞的大道
任你漫步
任你驰骋
每个人都有自己
泥泞的小路
弯弯曲曲
春天的时候
你别忘记冬天
叶子黄的时候
你该记起绿
生命的真实
因为现实不尽美好
心灵才有那么多白云的向往
因为生活严峻
向往才用手托起温暖的月亮
责任,并不就是
整天一副冰山般的深沉状
空洞的宣言和崇高的大话
难以同有血有肉的灵魂
发生碰撞
平凡就像泥土
并不意味着荒凉
激昂的未必是山
平缓的未必不是江
生命的真实为什么不能像水塘
懂得贮存
也不吝啬流淌
让我们彼此珍重
如果不那么爱慕虚荣
我们可以避免许多愚蠢的事情
当我们痛悔失去的太多
才发现原本不会失去的
只要心灵安谧灵魂纯净
有时,我们迷失了路途
不是因为太笨
而是由于太过聪明
苍山郁郁绿水悠悠
让我们彼此珍重
有云的日子
要么
让霞光出来
要么
落成瓢泼大雨
有云的日子
总是很沉很阴郁
刀在切割破碎的心
心在等待
或悲或喜的结局
生活
有时太折磨人了
只有痛苦的人
别把废墟
当成墓地
远点
远点的地方
是一个迷人的梦幻
远点的女孩
是一枝清雅的幽兰
远点的山峰
是一腔火热的激情
远点的栅栏
是一曲凄婉的幽怨
远点远点
远点的石头是阑珊
向天空拔节
我关心季节
却不留意大街上
服饰的更替
服饰尽管有无数变化
怎**一年四季
一生四季
所有的努力
并不都是为了
一个辉煌的结局
或许只有鸷鸟
能够明白
我的心意
我不是都市里的车辆
注定要和前面的车辆保持距离
我要向天空拔节
循着自然的轨迹
流行
一度流行的东西,可能是时代的产物,在经过了相当长时期(不是三五年),曾经流行的东西再度流行,则必然是价值的产物了。某种服饰、作品、语言,一般都只是在青少年中流行,这说明青少年对新鲜的事物抱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和喜好。
唐代诗人崔护在《题都城南庄》诗中写道:“去年**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流行的事物中有些将很快被时间淘汰,有些则有**存在的价值,是可以“桃花依旧笑春风”的。
一般来说,凡是流行的东西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没有鲜明个性的东西则难以流行。独特产生魅力,流行因为独特。
以不屑的态度拒绝流行,并不能表明拒绝者的高超。很多时候是因为拒绝者没有使自己的东西流行得高超,于是只有以拒绝流行来表明自己的“高超”了。
流行的事物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物,却多是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很多人不愿被人视为孤陋寡闻的落伍者,因此,一种东西开始流行,很快便有更多的人为其推波助澜。
作品的流行与否同作品的品位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流行的作品未必就是俗的、品位低的;不流行的作品未必就是雅的、品位高的。反之亦然。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出版后,立即被**一空,“两个月销去的册数比《圣经》九年卖的还多”,但其并不俗,品位也不低。而不流行的作品中平庸浮华之作不是比比皆是吗?
流行既可以是因为对公众的迎合,也可以是因为对公众的引导。迎合性的东西其生命力一般是短暂的,引导性的东西其生命力一般则较久远。所谓引导是把握了未来的一种趋势,所谓迎合则是抓住了公众一个时期内的情绪。
时尚
不合时尚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跟不上时尚,一种是在建立未来的时尚。
时尚,有时就像古代埃及女王克莉奥佩屈拉的鼻子。法国哲学家巴斯噶是这样形容她的鼻子的:“如果克莉奥佩屈拉的鼻子短一点的话,整个地球的面貌将为之逊色。”
若在一个时期内时尚不明显,往往说明这个时期公众心目中没有特别富有魅力的人或东西。
作为一个艺术家或企业家,有为与无为的区别常常是这样表现出来的:有为的引导时尚,无为的跟随时尚。
聪明人可以嘲笑时尚,却不能轻视时尚。嘲笑时尚是因为眼光超越了时尚,轻视时尚你将难有作为。
时尚与其说是爱好问题,不如说是心理问题。公众心理形成时尚,爱好倒成了其次。
时尚是可以制造的,若不能在所有人群中制造时尚,也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制造时尚。
一个社会高层人物的言行,往往对形成某种时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杨绾,为人清廉,车服俭朴。他担任宰相才数月,风气大变。当时的御史中丞崔宽,非常有钱,在**南边有座别墅,听说杨绾拜相,立即私下叫人把别墅拆了。中书令郭子仪,听说杨绾拜相,即将厅内乐舞减少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承朝廷恩宠,每次外出,前呼后拥,骑侍达百余名,听说杨绾拜相,当天就锐减侍从。其他望风改奢为俭之人,更是数不胜数了。
历史上社会的剧烈变动之后,带来的不仅是思想、制度、政权的变化,同时也将会带来时尚的大变。
毁谤
古人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可知,生活中遭人毁谤的人常是些事业有成威信颇高的人。
只要对你的毁谤还没有严重到触犯法律的程度,遭人毁谤便不必太过认真,也不必非要与毁谤者理论清楚。既然毁谤是小人所为,同小人怎能够理论得清楚呢?争取更大的成功,成就更大的事业,这不但是对毁谤*有力的回答,也是*高明的回答。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忿而影响了长远的追求。“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为至理。
对于毁谤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辩白,二是不理。更多的事实证明,使毁谤销声匿迹,*为明智的选择不是辩白,而是不理。误会是可以解释的,毁谤却难以解释。何况若有人存心毁谤,解释旧的谤言又有新的谤言产生。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没有什么人是能够靠毁谤建功立业的,也没有什么人的清白是毁谤玷污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