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试读
人文讲座
中学语文可持续性课外实践活动的途径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这一理念是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从学习语言的实践经验来看,现实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好学校。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联系一定的篇章内容创设相应的文化学习环境,包括语言的和物化的情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杜威曾言:“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第二,从语言的本质看,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海德格尔曾言:“语言是人类的家园。”现实生活的表象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基础。反之有了丰富的现实生活,思维发展了,语言也就极大地丰富和发展起来了。第三,从语文的内涵看,就像于漪所言:“我们的语文学科,必须从母语教学的个性特点出发,把学生领进大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把语文学习的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用时代的活水灌溉语文园地。”于漪.于漪文集.光盘版.上海市杨浦**中学图书馆.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的教学,轻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缺乏积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2008年教育部《上海市四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中称,对“学习本身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一判断,上海被调查学校三年级学生表示同意的占71%,而到八年级则仅有27%。罗阳佳:《课改还要再过几道坎》,《上海教育》2010年3月19日。*近几年权威机构所作的调查显示,全国城市居民书籍的阅读量也在持续下降,学生的主体书籍都是教材或教辅。这样严峻的形势,除了社会转型期一系列因素,我想也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难于落实有一定关系。
当前进行的语文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育部早在多年前就颁布了**阅读的名著篇目。一些教材里也编撰了语文实践单元活动等内容。上海二期课改将三种课型带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还于2009年颁布了《上海市校外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可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意义深远。此外,不少有识之士已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刊物上,时时可以看到一些理论性文章,及关涉课外名著辅导、影评、网络学习等实践探索的文章,对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我们对这些案例进行一定梳理后,会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这些案例往往是零散的、随机的,大多属于短期行为,片段点缀,难以体现对学生的综合效应。第二,目前语文科因为始终未能开发出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学科教学内容序列,课内语文学习的持续性、长久性是靠学科设置的自然状态维持,造成与之紧密相连的课外语文实践很难持久进行。第三,由于综合实践活动与生俱来的灵活性、多样性、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容易产生教学目标的盲目与随意性,而其教育实效性相对滞后,语文老师会觉得辛苦的工作不一定直接有益于课内语文教学,甚至变成了“用自己的地肥了他人的田”。第四,不少实践案例立意虽很高,但操作性较差,以致成了美丽的摆设。
我在十多年前就力图探索一条更具操作性、更有实践意义的中学语文可持续性校外实践活动之路,以期在语文拓展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一些有益探索,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文科**人才,推动学生终**展。
(二)途径与我的实践
我的探索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着手。
**,课内外文学文化系列专题讲座构成连续四年的教学主线。
我将校内拓展课“名著辅导课堂讲座”内容进行系统性的编排——将对中外文明进程的系统了解作为学生人文素养积累的一个学科大背景,以中国古典文学、西方文学文化、中国历史文化专题为三条讲座主线,学生进入初二开始到高二,从喜闻乐见的中国历史文化专题开篇,如“汉字的文化信息”“从古汉语看古民俗”“从对联认识汉语的声对”等,每周一次,以校内拓展课的形式进行。从初三到高一,以中国古典文学系列讲座为主线,以古典诗词散文阅读为主,和课内有机结合。从《诗经》《楚辞》、魏晋诗到唐诗宋词、唐宋古文、元曲、明清小说,共45讲。每周由我精选15首代表性诗词或3篇古文,学生先自学,选定3首或1篇进行**准备,讲座中进行交流。寒暑假以西方文学文化讲座为主线,从古希腊神话史诗悲剧、《圣经》与基督教文化到现代主义的兴起,共25讲左右,同时带动并深化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两个小时的讲座中保证学生交流不少于40分钟。我的讲座通过19年的不断补充修改,底稿文字约二十万,制作PPT近千张。每次讲座从学生的阅读出发,力求深入浅出,为学生搭设一个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发展的立体舞台,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这一主线总的思路是来源于以于漪老师为代表的“大语文观”思想,来源于这样的思考:怎样让古典文化更好地走进当代学生心灵,怎样从初中到高中延续好人文底蕴的积累——因为语文教师在当代中国有特别的传承文化、启迪心灵、构建学生心灵家园的历史责任。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曾说:“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教育是引导‘回头’顿悟的艺术,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北京:三联书店,1991.经典的阅读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回头”顿悟的历程,它一直也是人们通向心灵圣殿的重要方式,但仅仅依靠课内牵涉到的一些作品做一些提倡性的课外阅读难有成效,也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上“回头”的目的。而持续不断地通过讲座促进阅读,探究文化的根源与脉络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经典,完成更本质的语文学习。
之所以要构成知识系列,不仅是讲座内容的自然要求,更在于补足目前语文科缺乏学科教学内容序列的一些不足,布鲁纳曾强调教学过程明确学科基本结构的几点意义,如使学科更易理解、便于学习的迁移、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励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深入研讨等布鲁纳.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时间跨初中高中四年主要考虑的是这一年龄段是*需要精神滋养打下人文底子的关键时机期,而语文教育是一个渐进且有相当长延续时间的历程,像杜威所言,“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是生成,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特别是经典阅读更应如此。如果从德国教育理论家W.布雷岑卡的元教育理论来看,“教育是一种尝试性的社会行为,教育工作者应将改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结构看成一种尝试。教育的目的不在让人做什么,而是让人愿意主动去做什么”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65页。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关注现实,致力于心灵家园的建设,就是一个主动的心理介入尝试过程。
第二,以建立网页论坛形式来改进语文课外学习实践的不可控性、即时性,并且通过文字的交流加强学科本位,促进课内学习实效的有机呈现。
从2007年起我和学生一起建立了网页论坛“我的精神家园”(wwwfy02com)。其中“三省吾身”(古典文学)与“他山之石”(西方文学)是直接配合讲座前后读书交流活动的栏目。每周由我发布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学习任务,学生跟帖交流初读感受。
“我思故我在”“文教之光”两个栏目则每周分别发布从报刊精选的社会与文教时文。这种阅读交流促使学生关注生活与时文。例如2013年3月的一则讨论:“都说三月份是诗人的月份,常州和凤凰台都举办了诗歌活动。纪念海子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来审视当代诗歌。八年级和九年级教材都有现代诗的选文,老师也在课内介绍了一些,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诗歌应表达‘有’,还是‘无’?它是完全属于形而上的世界吗?”从这些讨论可以看出学生开始看报、关注社会文化并将其有机地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这大大地促进了课内的学习。
还有“日读一卷书”(**其他好书,交流书评)、“一路行走”(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观看影剧感想交流)、“我所喜爱的作家作品”(现当代**作家作品,更多与课内课文联系)、“奇文共赏”(定期的作文随笔交流,相互评改)、“回眸”(历届同学“回家”的地方)几个栏目。
网页论坛设立后,不仅促进了学生对现实的关注,成为师生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还自然起到了对讲座学习、课外阅读巧妙检测的作用。每周我都从中了解“学情”,激发学生深入研讨,使校外学习真正纳入语文学科本位,激发学生全面参与,形成可控可检测的良性推进机制,凸显了实践型学习特色。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教育离不开环境,只能利用环境的作用间接地进行教育,即**步造成的一种特殊环境(特殊媒介),来引起某种反映,第二步使他们变成集体活动的参与者。所有意义、价值都不能不在共用的经验、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形成。”杜威.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特别是校外教育,如果施教者仅仅停留在口头或零散的行动,那么真正的教育就难以发生。网页论坛有效地给学生营造了杜威所言的“特殊环境”,构成了学习经典探究心灵的共同体。例如《论语》这一讲座的学习,这是一个学生关于“忠恕”的跟帖:
《论语通译》上对“忠”的注解是忠诚,正直,诚恳;“恕”的注解为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宽容。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说:“‘忠恕’二字就是做好自己,同时还要想到别人。言外之意就是假如别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实际上,孔子对“忠恕”的*好诠释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更多是要付诸行动,要去做,属于积极的方式。(对上次课上老师的解读还是很信服的)然而“恕”的含义,我认为于丹理解得并不十分恰当。我比较赞同小李同学“拆字法”一说(“恕”拆开即是“如心”)。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问题,研读经典,查阅资料,联系生活,互相启迪,发展语文能力。每次讲座前后都会开展一场文化文学的大讨论,高年级或已毕业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这是2005届毕业生现在复旦中文系就读的张晶同学的回帖:
看到这些“子曰”觉得如此亲切。我们大二有专业课《论语》,老师要求把一整本《论语》给背出来。不由感叹我们古人真是像古希腊人一样——“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能说出这样话的人需要如何成熟的心智呢!大家挑些喜欢的篇目背背,一定会很有乐趣,很有收获!
<span style="font-family:华文仿宋;fo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