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可称为以点概面效应。这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这就是说,这一突出的特征或品质起着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看不到他的其他品质,从而由一点做出对这个人整个面貌的判断。晕轮效应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明显。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用实验证明了晕轮效应的存在。他给被试看一张列有五种品质的表格(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要求被试想象一个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被试普遍把具有这五种品质的人想象为一个理想的友善的人。然后,他把这张表格中的热情换为冷酷,再要求被试根据这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冷酷),想象出一个适合的人。结果发现,被试普遍推翻了原来的形象,而产生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这表明,热情一冷酷的品质起着晕轮作用,它影响了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
晕轮效应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在掌握有关知觉对象信息很少的情况下做出总体判断的结果,这也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和研究晕轮效应,有助于克服自己看待别人时的偏见,也有助于了解其他人产生这种偏见的根源。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
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这实质上与上述**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是指*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
为了说明优先效应,曾进行了一项实验: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一个陌生人,对**组说,这个人是外倾型的;对第二组说,这个人是内倾型的;在第三组,先讲述这个人的外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在第四组,先讲述他的内倾特征,后讲述他的外倾特征。然后,让这四组学生分别想象出对这个陌生人的印象。**组和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印象是显而易见的。在第三组和第四组中,关于这个陌生人的印象完全符合提供信息的顺序,总是先提供的信息占优势。这就是说,第三组学生普遍把陌生人想象为外倾型,第四组学生普遍把他想象为内倾型。这一实验说明了优先效应的存在。
这个实验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给两组学生按上述第三组和第四组同样的顺序描述一个人。所不同的是在先描述他的内倾或外倾特征之后,插入一段其他的作业,例如,让学生做一些不太复杂的数学习题,然后再描述相反的性格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后半部描述的特征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说,这时近因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都在人的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但它们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感知陌生人时优先效应有更大的作用,而在感知熟悉的人时,如果在熟悉的人的行为上出现某种新异的表现,则近因效应起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