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解剖学
**章 运动系统
常见命题线索图1.骨学:脊柱构成、胸廓的构成
2.���节学: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的构成及结构特点
3.肌学:肌的辅助装置
运动系统由骨、关节和骨骼肌组成,全身各骨借关节相连形成骨骼,构成坚硬的骨支架,支持体重,保护内脏,赋予人体基本形态。骨骼肌附着于骨,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和舒张,收缩时,以关节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和角度,产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骨起着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而骨骼肌则是动力器官。
**节骨学
一、总论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206块骨,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按形态,骨可分为4类:
1.长骨
长骨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有空腔称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称骺,骨干与骺相邻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骺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骨化,使骨不断加长。
2.短骨
短骨形似立方体,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扁骨
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起保护作用,如颅骨和肋骨。
4.不规则骨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腔洞,称含气骨,如上颌骨。
(二)骨的构造
1.骨质
骨质由骨组织构成,分密质和松质。骨密质分布于骨的表面。骨松质则位于骨的内部。颅骨表层为密质,分别称外板和内板,外板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薄而松脆,故颅骨骨折多见于内板。二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
2.骨膜
除关节面的部分外,新鲜骨的表面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为内、外两层。
3.骨髓
骨髓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内含发育阶段不同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细胞,呈红色,称红骨髓,有造血功能。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呈黄色,称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在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
4.骨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1)血管:长骨的动脉包括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骺动脉及骨膜动脉。
(2)淋巴管:骨膜的淋巴管很丰富,但骨的淋巴管是否存在,尚有争论。
(3)神经:伴滋养血管进入骨内,分布到哈佛管的血管周围间隙中,以内脏传出纤维较多,分布到血管壁;躯体传入纤维则多分布于骨膜,骨膜对张力或撕扯的刺激较为敏感,故骨脓肿和骨折常引起剧痛。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它们分别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一)椎骨
幼年时为32或33块,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长合成骶骨,3~4块尾椎长合成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1)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2)椎弓:是弓形骨板,紧连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称椎弓板。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1个棘突、1对横突、2对关节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椎体较小。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第2颈椎又名枢椎,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2)胸椎: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3)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在此处作腰椎穿刺术。
(4)骶骨:由5块骶椎长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前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
(5)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二)胸骨
胸骨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自上而下可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宽下窄,上缘中份为颈静脉切迹。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胸骨体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下端游离。
(三)肋
肋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1.肋骨
肋骨属扁骨,分为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有关节面与相应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长而扁,分内、外两面和上、下两缘。
2.肋软骨
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生不骨化。
三、颅
颅骨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中耳的3对听小骨未计入),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彼此借骨、软骨或缝牢固连结形成颅,保护与支持脑、感觉器以及构成消化和呼吸系统的起始部。颅骨可分为上部的脑颅和前下部的面颅。
(一)脑颅骨
脑颅骨有8块,包括成对的颞骨和顶骨,不成对的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它们围成颅腔。颅腔的顶是穹隆形的颅盖,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由蝶骨、枕骨、颞骨、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其余构成面颅。
(二)面颅骨
面颅骨有15块。成对的有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其中重要的有下颌骨,为面颅骨中*大者,位于面部的前下方,约呈马蹄铁形,分一体两支。下颌体呈弓形,凸向前,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颌各牙的牙槽。下缘圆钝,称下颌底,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前外侧的小孔称颏孔。内面正中有两对小棘,称颏棘,有肌肉附着。
四、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1.锁骨
锁骨呈“—”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锁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处。
2.肩胛骨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贴于胸廓后外面,介于第2到第7肋骨之间。可分两面、三缘和三个角。
(二)自由上肢骨
1.肱骨
分为体及上、下两端。肱骨体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下端较扁,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形成关节。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2.桡骨
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称桡骨头,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的内下侧有突起的桡骨粗隆。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3.尺骨
居前臂内侧,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相关节;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
4.手骨
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1)腕骨:8块排成近、远两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2)掌骨: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
(3)指骨:属长骨,共14块。拇指有2节,其余各指为3节,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五、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称闭孔。左右髋骨与骶、尾骨组成骨盆。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1.髂骨
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
2.坐骨
构成髋骨下部,分坐骨体和坐骨支。
3.耻骨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体和上、下两支。
(二)自由下肢骨
1.股骨
股骨是人体*长*结实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有肌肉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2.髌骨
髌骨是人体*大的籽骨,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3.胫骨
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
4.腓骨
细长,位于胫骨外后方,分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下端膨大,形成外踝。
5.足骨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1)跗骨:共7块,属短骨。分前、中、后三列。
(2)跖骨:共5块,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
(3)趾骨: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