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之名的美丽与哀愁
甄嬛这个女主角的设计,其实编导花了不少心思,好比女主角甄嬛生于“四月十七日”,可以说是本剧*切合的一个生日密码。
皇帝曾经是甄嬛口中的“四郎”,赐一幅“花好月圆人长久”的字,对照的就是“四月”,而雍正帝为康熙帝的第四子,同样可以对应这样的设定;至于剧中的果郡王允礼排行“十七”,且“十七”月夜是两人桐花台的诀别日子,“月”的漫长对照“日”的短暂,“四月”为三十天。《甄嬛传》里的数字密码,首先是雍正“十三”年执政,甄嬛从“十七”岁到“三十”岁的“十三”年后宫光阴,不就是“十七”
减去“四”?
“嬛”字的玄机
除了特殊的数字,更有趣的在于借鉴历史与宋词的人名设计。有人说,甄嬛要念为甄“xuān”,要我说,这个读音并不完全正确。事实上翻看《辞海》,“嬛”这个字,读音有huán、xuān、qióng三种不同发音和意涵,读三种读音都有道理。编导为何挑选“huán”这个发音,就在于电视剧本身借鉴于历史的情节甚多,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都运用强烈的象征意象,甄嬛对照的是唐朝的杨玉环(杨贵妃),非常切合该剧的情节,且这个发音也是约定俗成。
“嬛”这个多音字,有多种读音,读这类多种发音的字,需要搭配前后文的字词来设想,所以“嬛嬛”可以念为“xuān xuān”,也能够发音为“qióng qióng”,可是若要像电视剧那样读作“huán huán”,说来并没有不妥,因为这种“歧音异义字”用在人名上,搭配的是剧情,而不仅仅是一小段摘录自宋词里面的文字而已。先看“xuān”这个读音,“嬛嬛”要成叠音的“xuānxuān”或“便嬛”(biān xuān),才有“柔媚”或“轻巧”的意思。
可是我们要反思一点:除了跳惊鸿舞的时候还能显现出一丝“轻巧”之貌外,甄嬛出场时可有任何“柔媚”的个人特征?况且,“嬛佞”(xuānnìng)这个词颇为负面,表示“轻佻而长于口才”,或许甄嬛在电视剧和原著中皆是个口才便给的女子,但她可会“轻佻”?更重要的是,翻开《康熙字典》来查当时使用“嬛”这个字的时候,*多的还有发音为“qióng”的意义。华妃评论皇帝宠幸甄嬛,赐浴汤泉宫一事,对乔颂芝说道:“把她当杨贵妃宠着吗?”
《康熙字典》的“嬛”,《正字通》标为平水韵(下平声一先),亦通惸(下平声八庚)。惸,表示没有兄弟的人,发音为“qióng”,也就是后来在字典里面所写出的那个通用的“茕”字。《集韵》标注的意思是:“嬛,独也。或作惸。通作茕。”其单字的意义为“孤单”。
在电视剧里面的甄嬛并没有兄弟,原著小说却有一位长兄甄珩,因此笔者认为,按照这样的意义来观察,电视剧的这个读音也没错。
参照“qióng”这个读音同样可以在叠音的“qióng qióng”获得成立。入宫的甄嬛“孤单”过,而且用这样的意象去看蔡伸的原词,同样也是可以解说得通的。
嬛嬛一袅楚宫腰
电视剧的台词与引用的原词有些不同,或许是有意如此,但仍不能忽略原文的内容与意象。在此回顾宋代词人蔡伸的《一剪梅》:
“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柳下朱门傍小桥。几度红窗,误认鸣镳。断肠风月可怜宵。忍使恹恹,两处无聊。”
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细腰的女子,于是宫中嫔妃都流行细腰装束,故称细腰为“宫腰”,所以“宫腰搦搦(袅袅)”也表示女人单薄纤细的身材,这就是当时的流行风尚。
蔡伸的词,说来非常香艳,那是一个男人陪着女子躺卧床上所看到的景象,所以有“堆枕乌云”那样漂亮的长发,男子睡醒时看见一床昂贵的头饰与女子鬓发散乱的模样。古代妇女头饰用翠鸟尾部长毛,称为“翠翘”,这东西不是普通平民女子可以佩戴的,肯定是**小姐或少妇。接着“满眼春娇”的男人又赞赏自己身边的女子如此纤瘦的小腰,感觉起来就像是窗外因为春天到来而“玉减香消”的梅花一样。
梅花到了春天自然凋零,枯败零落的梅树岂不是具备了“qióng qióng”的意象?因此“嬛嬛”若说是春天还能“柔媚”的梅花景观,或是“轻巧”的样貌,却哪里会符合呢?
瞧瞧这词里面有“断肠风月可怜宵”,因为还跟纤瘦美人在床上胡混的主人翁,以为自己听见了“鸣镳”(本来“镳”是马衔口的铁环,后来引申为马匹的意思,这里表示有人找上门),而觉得没时间继续这样的“风月”,可是发觉是自己误判之后,又觉得此情此景竟生了“两处无聊”的情况。
简而言之,刚刚孟浪过的词人蔡伸,不是感叹清风明月,而是闲着跟纤瘦的美女偷情敦伦后躺在床上发呆,后来全无风流情思,也就枉耽这风月的良宵了。这样风流的词,无论放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里,都有点惹人遐思,或许也暗示着甄远道“心性好风月”(所以甄嬛的爹有了浣碧这个私生女)的点滴心思,但更大程度在于联想到此词的皇帝本尊,那才是个娴熟于后宫之事的正主。
前面有“嬛嬛一袅楚宫腰”这样的纤细意象,后面加上了“那更春来”使得美女一样纤细单薄的梅树凋零的“玉减香消”,这才是词人所写下的苏醒时搂着睡美人的纤腰、又瞧瞧梅花迎春落尽的“两处无聊”的情景。
“嬛”字隐含的文学意象
甄嬛在原著里的名字是“甄玉嬛”,电视剧虽未就此名着墨,可是借鉴于杨贵妃历史的情节,仍然不可以忽略。
既然“嬛”这个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而且片段的情节内容也能搭上“xuān”或“qióng”的两种意味,那么将第三种借鉴于杨玉环的“huán”代入电视剧,规避了以上两种发音,避免如我这样的观众从“歧音异义字”联想到解释各异的角度,不是更为妥切?
若非如此,为何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在浣碧欲改名的同时,还要强调甄家的**闺秀必须“从玉”又有“女字边”,甄嬛这个长女却没有按照这样的规律来命名?换言之,原著小说的甄“嬛”这个字未必仅有一种发音,内地记者访问原著作者兼编剧的流潋紫时,她也明白表示早已知晓不同的读法,那么电视剧之所以采取了“huán”这个读音,答案就很明显了。导演和编剧想必一致同意“huán”**是*适合整体故事和情节的需求,也*符合这个角色的具体象征性,无论是神似纯元皇后,或者是与其对手华妃作为对照,还可以留给观众思索的更大空间。
还有一点,“huán”这个读音是设想甄嬛学养才华丰富,说来也颇为贴切,因为“嬛”是“天帝藏书的地方”。女主角可以在电视剧中吟诗作对、文采斐然,这不也是一种很美好的意象?
或者可以说,多音字来自中国五千年来许多语言的发音变化,好比现在要研究唐诗宋词的人,*好懂得闽南语(河洛话)或客家话一样。朝代递嬗改变了官话的使用,族群融合更增添了许多不同的字音和字义,所幸文字没有变,只是多了更为丰富的解释和发音罢了。
既然如此,各地方言不论,一个具有三种读音的“嬛”字,有本身柔美轻巧的意义,还可以体会一下电视剧情节的**所在,并且思考其中的文学意象,那么女主角甄嬛的人生,不就因为这个名字显得更为丰富了吗?这样“咬文嚼字”之后,便不会辜负这样一出好戏所能带给观众的许多意义。
“甄宓”的这个“宓”同样是多音字,可读为“mì”或“fú”,“宓妃”相传为伏羲氏(宓羲,也称为“包羲”氏)之女,为洛水之神,“甄宓”是中山无极(河北省无极县)人,所以称之为“河北甄宓”。
三国时期曹丕的甄夫人,其名字并非是“甄宓”,而是根据《洛神赋》穿凿附会而来,因此读为甄“宓”(fú)也合理。
《洛神赋》将女神具现为“甄宓”,用甄宓与曹植、曹丕这对兄弟之间的情感纠葛,对照剧中甄嬛和十七爷、皇帝的纠葛,甄嬛如此命名就是借鉴了悲剧传说与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