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企业偏好高度多元化
回顾20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中国企业多元化的足迹可以发现,从PC开始,房地产、手机、汽车,这些具有暴利特征的行业无一不被涉足。当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广泛遭受抨击,西方企业开始回归核心主业,在专业领域重构竞争力时,为什么一些中国企业总是偏爱并执行了高度多元化?我们不妨从多元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和主要限制因素两方面进行考察。
1.主要推动因素
(1)市场机会。中国是一个转型经济和新兴市场经济**,在经济转型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机会和威胁,形成了对企业实���不相关多元化的“刺激”,包括:①由新兴行业带来的投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以及整个轻重工业和服务业都有了极大提高,期间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和新的行业发展机会。政府在立法、财政投入、税收、信贷、开辟风险投资渠道等方面对新兴产业给予大力支持。越早进入新兴行业的企业越能够抓住先发优势和政策扶持等利好条件,从而享受独占市场和获得高额利润的机会,而且规模越大越能够得到政府的**扶持。②行业逐步开放所带来的进入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中国政府“抓大放小,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政策的实施,以及加入WTO后进一步放宽了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门槛,许多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中,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进入了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甚至部门寡头垄断性行业,或围绕这些寡头垄断性行业寻找“利基”市场,或为国有寡占企业进行配套性生产服务。③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带来的多元化发展机会。中国国内市场受到地方保护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市场分割性,从而导致中国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比实施横向整合更容易。另外,按照现行的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仍然有很大的权力去分配资源和给予政策性优惠,这就导致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在横向整合国内市场遇阻的情况下,为了向当地政府“寻租”,获得廉价土地或者争取优惠政策,它们大胆地实施了不相关多元化。这类企业在区域上高度集中于本地区,紧密依靠当地政府的地方保护,政府给什么行业机会就进入什么行业,充分享受地方优惠政策。由于这些关系资源和“公关”能力难以向其他地域/市场转移,为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能力优势,围绕某个地区实施跨行业多元化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但随着地方保护主义趋势下降,这种基于本地的多元化战略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2)金融市场不完善与过剩资源。尽管经历了十几年发展,但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程度仍然很低,各种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不发达,银行贷款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化企业的总部作为资金放大器的作用就充分表现出来。一些多元化经营的国有企业通过不断上新项目获得政府拨款或政策性低息贷款;另一些多元化企业总部通过不断与外商合作,利用合资项目吸引外资;而更多企业总部则利用多元化、集团化来扩大自己银行贷款的渠道,从而获得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另外,管理者拥有过剩的资源和能力也会刺激企业进一步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