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2版-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QQ咨询:
有路璐璐: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2版-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 作者:赵越
  •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77573
  • 出版日期:2013年08月01日
  • 页数:429
  • 定价:¥62.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2版)》特点:1.运用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系统地运用了智育心理理论,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教学知识点简明扼要。构建知识框架,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3.根据记忆规律,进行信息编码,将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相结合,对比、联系穿插进行。4.采用图表等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整理,**突出,一目了然。5.教学层面广泛,具有普及性、通用性和前瞻性,有利于推动教育的深化和改革。6.在知识的框架上,能与边缘学科有机结合,体现了现代中药学的特点。 中药学-中药基础与应用-第2版-供中医药类专业用-(含光盘)_赵越_人民卫生出版社_
    文章节选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
    由于战乱持续不断,“文籍焚靡,十不遗一”,而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药学的发展。
    其中**的代表作是《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为南北朝**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本书约完成于公元500年,载药数730种(《本经》的1倍)。它的主要贡献有三:其一,对《本经》进行了整理和纠错;其二,首创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即将**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顺序;其三,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原貌,陶氏采用朱写《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作注的方式;对于药性,又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这在全凭手抄药书的时代,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本书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了古代**学的各种知识,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雷公炮炙论》,作者雷教,南朝刘宋时期我国**部炮制学专著。本书叙述**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的炮制方法,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出现。
    (三)隋唐五代时期(《新修本草》)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的稳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中外往来频繁,相继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的药学宝库,各地使用的**总数已达千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品种及名称混乱,加之《本草经集注》在100多年的传抄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因此,对本草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既是当时的迫切需要,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期的代表作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唐政府颁布、发行,李勋、苏敬等主持编纂。本书完成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载药844种。本书的主要贡献有四:其一,增加了**图谱,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从而保证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水平;其二,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其三,是我国历史上**部官修本草;其四,开创了药典的先河,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800多年。本书的完成,依靠了**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全书卷帙浩博,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唐政府将本书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本书于公元731年即传人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可见该书对国内外医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目录
    总 论
    **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节 产地
    第二节 采集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节 炮制的目的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节 四气
    第二节 五味
    第三节 升降浮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第五章 中药的应用
    **节 中药的配伍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第三节 剂量
    第四节 用法 各 论
    **章 解表药
    第二章 清热药
    第三章 泻下药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 温里药
    第八章 理气药
    第九章 消食药
    第十章 驱虫药
    第十二章 **化瘀药
    第十三章 化痰**平喘药
    第十四章 安神药
    第十五章 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 开窍药
    第十七章 补虚药
    第十八章 收涩药
    第十九章 涌吐药
    第二十章 **杀虫燥湿止痒药
    第二十一 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模拟试题 (一)
    模拟试题 (二)
    模拟试题 (一)参考答案
    模拟试题 (二)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籍
    药名索引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