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
由于战乱持续不断,“文籍焚靡,十不遗一”,而此间留下的本草书目仍有近百种之多。重要的本草著作有《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等,各有特色,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药学的发展。
其中**的代表作是《本草经集注》(简称《集注》),作者为南北朝**的医药学家陶弘景。本书约完成于公元500年,载药数730种(《本经》的1倍)。它的主要贡献有三:其一,对《本经》进行了整理和纠错;其二,首创了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即将**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7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顺序;其三,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
“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还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原貌,陶氏采用朱写《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作注的方式;对于药性,又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这在全凭手抄药书的时代,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本书较全面地收集、整理了古代**学的各种知识,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雷公炮炙论》,作者雷教,南朝刘宋时期我国**部炮制学专著。本书叙述**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的炮制方法,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出现。
(三)隋唐五代时期(《新修本草》)
隋唐时期,由于政权的稳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中外往来频繁,相继从海外输入的药材品种亦有所增加,丰富了我国的药学宝库,各地使用的**总数已达千种。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分裂、战乱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品种及名称混乱,加之《本草经集注》在100多年的传抄中出现了不少错误,因此,对本草学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既是当时的迫切需要,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期的代表作是《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由唐政府颁布、发行,李勋、苏敬等主持编纂。本书完成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载药844种。本书的主要贡献有四:其一,增加了**图谱,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从而保证了其科学性和先进水平;其二,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其三,是我国历史上**部官修本草;其四,开创了药典的先河,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800多年。本书的完成,依靠了**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物力,全书卷帙浩博,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唐政府将本书规定为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本书于公元731年即传人日本,并广为流传。日本古书《延喜式》还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的记载。可见该书对国内外医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