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解析】所谓知识,就是事物的属性及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就其反映事物的深度与广度来分,又可分为感情知识、特殊知识与理性知识、一般知识等。就个人获得这些知识的来源来分,可分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类。
智力是人脑较深层次上的能力即一种潜在的能力。这种潜在的能力可能是遗传、后天发展和成长的一种技能,它会由于疾病或受刺激而发生变化,可以因环境的压力而受阻,也可以因适当的刺激而加速。因此,教育中智育的目标从知识教养、技能形成开始,*终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而知识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它本身具有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不过,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就构成了内容和形式这一对矛盾。内容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形式却是简单的、刻板的、现在的结论,知识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体。知识更新的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是蕴含在书本上的现有的结论和现在的论证或说明之中。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智力发展水平不断制约着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速度及其灵活性。一般说来,知识、技能掌握越多,智力就能更好地发展,而智力越发展,掌握知识就越顺利。但知识与智力并不等同。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其智力发展的程度。这是因为知识和智力属于不同的范畴。知识是属于经验系统,而智力是属于心理特征。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不断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使相应的心智活动方式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完善,达到心智活动的质的变化,才能达到智力的发展。教学过程,应该是发展和提高各种认知能力,充分发挥知识的思维价值和智慧价值,形成完整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5.【解析】(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