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QQ咨询:
有路璐璐:

许学夷诗学思想研究/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作者:方锡球
  • 出版社:黄山书社
  • ISBN:9787807074625
  •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01日
  • 页数:237
  • 定价:¥32.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807074625
    • 作者
    • 页数
      237
    • 出版时间
      2006年01月01日
    • 定价
      ¥32.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时期,流派林立,异说纷呈。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他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方锡球老师的这本著作,能贯彻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许学夷的诗学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论,论证许学夷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是国内研究许学夷及其诗学专著的**本论著。
    文章节选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许学夷,字伯清,又称许山人,明末江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卒于崇祯六年正月(1563-1633)。据晋陵恽应翼所撰《许伯清传》和《江阴志》、《金瓶许氏宗谱》记载,其先世汴梁许堂,曾任宋室太医院判。建炎初,随高宗赵构南渡,提升承仕郎,掌太医院事,被赐金瓶贮药。
    许氏至宋代移居江阴。许学夷的祖父名璨,字世华,有阴德。祖父生三子,次子名道,字汝达,是为许学夷之父。其父以岁荐,授闻喜丞,性廉直,不能顺上旨,于是又迁王官。此后,归著《纲目绪言》。许学夷的父亲先是娶了章姓夫人,生许学闵,为诸生,以孝友闻名乡里。继娶韩姓夫人,生许学夷。至许学夷的祖父,许家已由世医变为以诗礼传家的文士之家。
    据乾隆《江阴县志》载,许学夷当为元代江阴**诗人许恕之后,少时从沈鹅江先生学诗。沈鹅江“博学宏才,为邑诸生,尝游燕数载而归,海内名士多所结纳”①,具有较为宽阔的视野和胸怀,它直接影响了许学夷的诗歌创作。许学夷虽然自幼有高识,但在诗歌创作上天性比较迟钝,总角为诗,必经日乃得。其言自己作诗“乃破坚磨钝而成”,因此,所作诗歌“必无堕坏”。直到五十岁以后,诗歌创作才有大进,产生质的飞跃。作为诗人,许学夷年轻时可能缺少才华,而要到知天命之年才焕发出创作生机,为大器晚成者。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许伯清诗稿》看,现存诗歌以古、律为多,古诗学汉、魏、李、杜,而律诗雅尚初唐和盛唐,间人中晚唐。虽然与格调论所倡大体一致,但其诗歌技巧几乎集合了以往的所有遗产,融会精纯,其间亦多性情发舒之作。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阶段,流派林立,异说纷呈。就主流而言,明代诗学存在着两条主线:复古论与情感论。复古论以“格调说”为代表;而情感论以李贽的“童心说”、李梦阳的“情真说”、汤显祖的“神情合至说”、公安、竟陵派的“性灵说”、冯梦龙的“情教说”为代表。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影响、相互激发中,不断丰富各自的理论内涵,也不断地在进行整合,初步显示出理论上趋于集大成的生动局面。
    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作为正统儒家思想坚定的拥护者和弘扬者,在思想融合方面,他以儒学为基本立场,兼容释道之学,对不同流派的诗学,也能广泛吸纳。这使得他的《诗源辩体》在晚明诗学领域,成为既有宽阔理论视野,又符合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诗学理论。
    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对《诗源辩体》这样一部诗论著作,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才逐渐予以关注。杜维沫先生在八十年代对《诗源辩体》进行整理点校,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随后,在一些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著作中,有所引用。但相较而言,在大量研究古代文论和批评史的论著中,专门论及许氏及其诗论的只有较少的几部著作。而且,还多认为许学夷的诗学思想在蹈七子旧辙,对他的评价也不够公允。
    目录

    **章 “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与晚明儒家诗学的文化特质
    一 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二 中国古代诗学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三 晚明儒学复兴语境与中国诗学思想的融合

    第二章 许学夷生平、交游、思想与诗学活动
    一 许学夷生平、交游与诗学活动概况
    二 许学夷的思想与诗学价值取向
    三 许学夷的诗歌、诗学成就与接受现状

    第三章 许学夷诗学思想总论
    一 诗歌双重本体论:情兴与诗体
    二 正变兼得的发展论:主体、理势与时代
    三 接受批评论:既论其“要”、亦得其“偏”其“详”

    第四章 许学夷“诗体”论的文化整合特点
    一 许学夷论“诗体”的特征:文化与审美二重因素共生
    二 许学夷诗体论所体现的发展论意识与整合文化的意图
    三 许学夷文化整合方法论与诗歌**理想形态

    第五章 许学夷的元批评与儒家诗学审美化进程
    一 “好远兼爱,通方广恕”的元批评与儒家诗歌批评的现实化
    二 “诗道”走向美学:许学夷对历代诗学思想评判的核心理念
    三 许学夷对诗论家素质的见解:“及乎规矩”与“变化从心”的结合
    四 “识见议论”,“代日益精”:许学夷对儒家诗学价值取向的修正与完善

    第六章许学夷“破三关”的诗学价值与“正变”之辨的理论意义
    一“破三关”的理论内涵与诗史意义
    二 “正变”与许学夷的“正变”之辨
    三 许学夷“破三关”和“正变”之辨与诗歌发展观念的初步确立

    第七章从“感物吟志”说到“情兴”论
    一 “感物吟志”说生成的文化语境及其基本内涵
    二 “情兴论”的诗学蕴涵和理论特征
    三 “情兴论”在诗歌批评中的意义
    四 “情兴论”的发展与诗歌演变

    第八章许学夷对初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一 初唐诗歌“才力”与“气象风格”所显示的唐诗格调特征
    二 初唐五七言律诗的“造诣”与唐诗精神中的“化境”
    三 初唐诗歌“气象风格始备”与盛唐之音

    第九章从“兴趣”到“意兴”: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一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的“兴趣”及其基本特征
    二 许学夷论盛唐诗歌由“主兴不主意”到“意兴极远”
    三 从“兴趣”到“意兴”:两种盛唐精神的文学渊源
    四 许学夷对盛唐“兴趣”诗歌认识的理论局限性

    第十章 盛唐诗歌的“入神”与“人圣”
    一 “入神”与“入圣”的诗学内涵及其在诗歌文本中的表现特征
    二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主体条件
    三 李杜诗歌之“变”的表现形式及其诗性特质
    四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诗体特征
    五 李杜诗歌“变而入神”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分析

    第十一章“诗史”之辨:“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一“诗史”之说与诗评的价值取向
    二 “述情切事”与“诗史”之作的唐诗精神
    三 “悉合诗体”与“诗史”之作的唐诗话语特质
    四 “诗史”之辨的理论与批评意义

    第十二章“诗到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在中唐的转折
    一 “才力既薄”与“风气复散”
    二 钱、刘诸子“才力既薄”与中唐面目
    三 “风气复散”与中唐诗歌“气骨顿衰”
    四 钱、刘“气骨顿衰”与唐诗“正变”
    五“元和其派各出”与唐诗“大变”

    第十三章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一 诗歌“源流正变”论与宋诗之“变”
    二 对“以才学为诗”之“美”的辨析
    三 对“以才学为诗”之“恶”的分析
    四 许学夷论宋诗二重品格的诗学意义

    主要参考书目和文献目录
    后记
    ……
    编辑推荐语
    中晚明时期,古代文学批评进入总结和融合时期,流派林立,异说纷呈。许学夷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五朝,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诗源辩体》这部诗论著作中。在诗学方法上,他以儒家“中和”观作为阐释文本的基本方式,在各种批评方法之中,运用“和而不同”的思想,选取那些符合文本实际的批评方式,对诗歌文本和诗学文本进行中肯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见解。他在整合当时诗学成果、吸纳传统诗学精华、开拓中国诗学的新境界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方锡球老师的这本著作,能贯彻比较的研究方法,将许学夷的诗学放到历史的维度进行考论,论证许学夷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发展,是国内研究许学夷及其诗学专著的**本论著。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