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整体
整体要求教师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全面周到、整体有序地观察事物与处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增加了综合性学科(例如小学低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设置了综合课(例如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单科也增加了综合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整体、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教师也应该具有整体的观念。例如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都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此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整体观念还表现为合作的意识。教师可以与学生合作互动,可以与同事合作备课、评课、研究问题。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合作,结果一定是双赢或多赢的。
3.发展
教师应该具有哲学的发展观。学校不仅是学**展的场所,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定会受到限制。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学校的发展。所以教师的哲学发展观不仅应包括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应包括对学**展的思考。关于教师的发展,我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了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关注的一方面。例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要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展的需求;在“课程结构”中,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在“教材开发与管理”中提到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课程评价”中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都体现出了基础教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