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源:碳源是菌体和产物谷氨酸的碳架来源及能量来源。谷氨酸产生菌是异��型微生物,只能从有机化合物中取得营养。我国一般以淀粉质材料作为发酵原料,只有极少数厂家以糖蜜为碳源。不论是大米还是淀粉,生产的**步是先将所含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并以此为发酵的碳源。大米中存在的蛋白质,虽然在压滤中能以米渣的形式被滤掉一部分,但还是会对水解糖的质量产生影响。与淀粉水解糖相比,大米水解糖的色泽、黏度和非发酵型干物质含量均要高,因此,在许多发酵参数上,如糖酸转化率、残糖等,淀粉水解糖均要占优势。在一定的范围内谷氨酸产量随糖含量增加而增加,但是,糖含量过高,渗透压变得过大,对菌体的生长不利,谷氨酸对糖的转化率也低。糖含量的多少主要依菌种特性来定,同时,还要与其他工艺条件相配合。
(2)氮源:氮源是菌体蛋白质和产物谷氨酸中氮的来源。由于谷氨酸分子本身含有氮,加上菌体大量增殖,因此,谷氨酸发酵需要的氮源比一般的发酵工业要多。
氮源分为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菌体利用有机氮源比较缓慢,利用无机氮源比较迅速,无机氮源有氨水、尿素、液氨、硫酸铵、碳酸铵、氯化铵、硝酸铵等。铵氮和尿素氮较硝基氮优越,因为硝基氮要先经过还原才能被利用。因此,要根据菌种和发酵特点合理选择氮源。不同的氮源其使用方法也不同,如采用液氨、尿素作氮源,应采用流加的方法,液氨作用快,对pH影响大,以连续流加为好,尿素使用方便,但发酵液的pH响应较慢。pH的响应受到菌种脲酶活性、搅拌转速、罐压及风量的影响,使pH的波动较大,影响产酸,生产上一般使用液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菌种脲酶活性和氨氮同化速度之间的关系,增加发酵过程中的调控手段,本实验建议采用尿素作氮源。生产上一般不使用有机氮(玉米浆更多的是作为生物素源),但在种子培养基中,添加一些有机氮,如酵母粉等,可提高菌体在发酵后期的活性,对生产的稳定性大有好处。
(3)生物素:生物素在发酵中起着细胞膜通透的开关作用,对发酵影响极大。如过量,则只长菌,不产酸;如不足,则菌体生长缓慢甚至不长。菌体从培养液中摄取生物素的速度很快,远远超过菌体繁殖所需要的生物素量。因此,培养液中残存的生物素量很少,在培养过程中菌体内的生物素含量由丰富转向贫乏,保证谷氨酸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