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
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狂妄,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傻逼。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
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我想说的是,到了一定年纪,很多事都会有变化。比如说,曾经的我,以为爱情真是天大的事儿,如今却觉得,要规划每件事在人生中的比例。和事业、亲情、自由比起来,它只占生命中一定的份额。这个份额内可以作生作死,但不应该浓度超标。比如说,我以前觉得爱情真是缠绵悱恻,可以大书特书,并且在写了足够多的情感专栏之后认为自己也算看清楚了些什么,但现在我以时间给的历练认为这是件完全不可理喻的事儿,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通透明白,在这件事前无论年纪或经历,都有可能分分钟被打回原形变得幼稚茫然。还有,我不再相信“人应该如何如何”的这种话,一个人是不必坚持某种观点或原则的,尤其是在生活层面。因为昨天的你不是今天的你,夏天的你不是冬天的你,现在的你并不是多年前的你,一切都随着时间有变化,你怎么可以要求自己的一生一直按照某种不合时宜的需要展开呢。
所以人生命题从“怎么会这样”慢慢变成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个看似相同的句子,但却是从无意识茫然的追问,变成了有意识冷静的剖析。举个例子,如果遇见了一段狗血的感情故事,以前我们都会冲上去劝当事人“这人是个混蛋,跟他分手”,如今却也能冷静地和朋友说“你要知道一件事的根源是什么,有何解决方案,然后根据你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听起来貌似更无聊的,但只有具备寻找事物本质的能力,才能让自己真的好过起来。而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必须要接受生命中的各种不**。
我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写了一句话:一想到人生如何走到这一步,水就从脚下漫了起来。有时回望来时路,也会心里一惊,大抵也就是这么一种感觉:我也曾是充满梦想的好青年,如今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进庸常人生变成面目模糊的现实主义者。有那么多无奈、妥协。不知不觉中,我们如何走到了当下这一步,是在哪个时刻遇见的拐点呢?这想起来真是让人心情激荡。所以,我现在感兴趣的,往往不是这一件事,那一件事,而是这件事发生的契机、因果、根源。就好像看星星已经不再是星星,你若仔细,可以看见天空中的轨迹。
关于爱情、美学、生活,我有很多话要说。值得庆幸的是,我感兴趣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觉得这个世界还挺好玩的。所以当这些年过去,我走到这一步再回头看,以前不明白的事越发清楚,而同样一件狗血故事能带来更多启发。人从来就不应该惧怕自己推翻自己,也许在未来的若干年,人生态度还能再次翻转也说不定。我的希望总是很渺小却难度很高的那种。比如说,当人问起你“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的时候,能轻松地回答“还不错,蛮有意思的”。
写上一本书的时候,我曾在扉页上写“我们要学着和这个世界和解”。现在看来也是口气大了,这一生,我们先学会跟自己握手言和吧。想想,虽然未必肯和从前的自己做朋友,起码别让未来的自己太讨厌现在的你。
比较幸福学
“当我没有鞋穿的时候觉得很不快乐,直到我看见没有脚的人。”这种蕴含着独特东方智慧的思辨方式真叫人蛋疼:你没鞋穿不冷啊?你光着脚走路不扎么?难受不难受自己不知道吗?干吗非要看见人家没有脚的人都会high起来,那会让你变得舒服一点吗?
再想到那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说出来叫大家开心一下”或“看到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之类的冷笑话,没准你就知道,快乐确实是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而幸福也是可以通过对比来寻找坐标的。
冷暖自知哪儿行啊!必须得有坐标、有参照、知道自己在一堆人里大约处于哪个位置,这才能心安理得地幸福着。幸福不像银行存款有硬性指标,大家都掏出来比数字就可以,那么,其实它就是没标准的。哪怕统计局也参与“幸福指数”调查并且给出答案,那也是没标准的。我干吗要相信石家庄市民幸福指数*高啊!
然后我还特怕别人说什么“中国人民信仰缺失”之类的话,这也是一种非要给你标准答案的作弊方式。干吗非要有漫天神佛就能随时随地幸福了啊?平时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舒舒服服地多好。凡事一扯上“中国人民”的大帽子,这事就扯淡了。弄得我只能小声嘟囔一句:你们知道什么叫集体人格吗?
但凡需要进行比较才能感觉幸福的群体,一定是经历了物质匮乏、资源稀缺和竞争激烈的时期,这样在过上相对温饱**的生活之后才能油然而生优越感。当那个时代过去了之后,这种思维方式已经铭刻在DNA中,那么真正的幸福感早已从自我情绪中剥离,也演变成了生存基础和条件的比较进行时,变成由**感演变而来的满足感。当然,我也不能说这是错的,就是觉得有点无聊而已。尤其是看到打肿脸充胖子跟人家比来比去,硬撑着到了某个指标的及格线之际就恨不得对全世界宣布自己是幸福的。那太南辕北辙了。
我以前认识几个女孩,刚开始都是欢快活泼无烦恼的,单身、有疼爱的父母、有还算体面的工作,你能说她们不幸福吗?不过当其中一个姑娘有个男友之后,烦恼就开始了。其他的人会想:我是不是没有魅力的?为什么他还不出现?所以你知道吧,哈哈,*后剩下的那个是*焦虑的:大家都有男朋友了!我多么孤独凄凉啊!非要等大家都有精彩恋情了,幸福感才会慢慢找回来。
不过“比较幸福”会贯穿人的一生,别人都有了,那我也得有!否则我不就变成俗话中那个没脚的苦逼了嘛!姑娘们到了结婚的年纪,有男友的看见人家领证的也会焦虑:我也得赶紧抓紧尘埃落定啊,要不太惨了!然后就一路这样追赶下去:人家都买房了,我借钱也得买;人家有车了,我也不能总地铁啊;虽然我不喜欢孩子,但大家都生了,我也来一个吧!*后,大家在差不多的层面相视而笑:我们是多么幸福而圆满啊!(虽然家里也许还有不靠谱的老公或不讲理的婆婆,但她们不会告诉你那些烦恼的!)但我真不明白,这种焦虑狂躁的比较和追赶的心情,真的能带来幸福和满足感吗?然后对着那些单身无房无车的姑娘,真的会有优越感吗?否则怎么总见她们语**长地劝人结婚呢?这根本就是炫耀好吧。
男人们其实也暗自比较,寻找幸福坐标。强悍点的,就拿事业PK,你要不是个合伙人或者CEO那根本就不算“真正的生活”,一句“工蜂”就把你钉死在庸俗层。文艺一点的,就给你讲人生哲理:什么在北京年薪50万住60平米房子每天2小时上班路程时间,和丽江年收入10万住100平米宅院可以对着星空发呆整晚,哪种生活方式更幸福自在?他们已经将“比较幸福学”延伸到形而上的层面了。总之,没有别人的生活进行对比,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过得怎么样。
可还是那句话:没穿鞋你不知道脚冷不冷啊?对方穿**也好,没有脚也好,你的脚能因此暖和起来吗?所以,也许学会生活的**课,是先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
人生饼图
大饼图这种东西,是每个必须做PPT的死白领的噩梦。喏,一张大饼,切出30%是销售收入,再切出40%是不动产收益,再切出其他比例的零七八碎来自不同客户的利润,拼成一个圆,告诉老板或其他人,你看我们公司是这样的。
而自己的生活,收入也好支出也好都可以画一张饼图,钱打哪儿来,又用到哪儿去,下个收支APP就一目了然了。甚至是你在乎的人也可以按心意排名:父母、伴侣、子女、朋友……别说统计学什么的无聊,每个人的心中总归有一笔账。而我*近在思考的是: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在你的生命里都应该按一定的比例存在,每年给自己画一张人生饼图,还是有对照效果的--因为,有些得不到的东西,或需要费很大力气得到的东西,你已经不想要了。
就好像爱情这件事,你让一个18岁的姑娘为她的人生画一张饼图,我想她恨不得****将整张饼都涂红写上“爱情”两个字,但慢慢地随着年纪增长、阅历增加,没有谁都能跟杜拉斯一样将之视为生命中*重要的事,必然会减少其比例。也许是事业,也许是兴趣,乃至责任感,都会不知不觉增加比重。你开始忙碌起来,分散精力的事情越来越多。这张图上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所以你知道吧,成功女性在面对采访时*经常被问的问题就是--“你是如何协调家庭与事业的比重呢?”
你自己才是那百分百,除此之外,任何人和事,在你的生活中必须占有一个适当的比例。爱情也好、事业也好,还有孩子家庭,都得控制在一个比例之类,否则你外溢的兴趣热情,难道要别人来买单吗?大部分人并非偏执型艺术家,也不是什么执拗的天才,大家都追求生活愉悦平顺,虽说时间用在哪里是看得出来的,但作为活生生的社会角色时,还是保持正常比较好。就好比一个爱美的姑娘,喜欢不停地买新衣服,这没什么问题,但连理财专家都跳出来说了:如果你的月收入有1/3是用在买衣服上,那么就建议你付个首付开始供房吧!否则,你以为靠买衣服就可以一直高兴地活下去么?你又不是富二代或者《欲望都市》里的专栏女作家。
其实,每人各有痴情处,本来也是你情我愿的事,写这种东西未免有点多管闲事。但,成熟的人生态度就是学会画一张好看的人生饼图、学会控制每件事情在你生命中的比重:无论感情、工作、孩子还是猫狗和娱乐,让它们归于你制定的适当比例之中。超出份额的话,很可能就不自知地沉沦下去,被其控制。你,就不再是真正的你。
想来想去然后想丢了的爱情
有时候,真想穿越历史啊!回到人类情感还处在天然无邪的那个时代,虽然很原始,但真是愉悦而动人,哪怕身为旁观者,你都能亲身感受那种荒原、水湄、星空、阳光和风,还有风中的荷尔蒙--《诗经》中,很多章节明显是直接的求欢史,从“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到“邂逅相遇,适我愿之”,那么坦荡,那么不拧巴的说出来,有一种水气蒸腾的轻盈感。
所以,看见对面坐着的那姑娘苦恼地抱头说:“他昨天本来想答应我出来约会,可临下班又说自己有其他事,他是真的还是假的啊?他到底怎么想的啊!”这个时候,我就有点烦躁,你们八字还没一撇呢,还在勾搭阶段呢,就如此揣摩得茶饭不思了?
咱再说回原始社会,男人的脑子,只在打猎的时候用,怎么下圈套,从哪个方向包抄,如何下手,一旦抓住猎物,任务就完成了。高度紧张然后剧烈活动之后,晚上大可在火堆边放空大脑整晚;而女人每天就采果子啊,缝补洗刷啊,整理猎物啊,手上的活儿不累,脑子自然也不闲着。延续到了几千年之后,这种模式基本也就固定了。所以,男人是行动派,女人是幻想家,这事基本上也是在论的。
你说,一男一女还没勾搭上的时候,可能是头脑风暴*厉害的那个阶段,大家都high着呢,察言观色,猜测对方心理,留意对方行动,这个时候我那个女朋友的表现实在是太正常了,尤其是女的要是先动心了,碍于面子又不好意思直接揭破,那可有得辗转反侧呢!那种试探--要先确定对方是不是也对自己有兴趣,然后要想什么办法去接近,再用何种方式让他也主动一点来追求自己,怎么样来表白,再如何确定关系……基本上,幻想家型的女人,从她看上对方开始,思绪就无限制发挥了,恨不得一直想到婚礼名单和蜜月方式去。怪不得有过恋爱经历的男人如今都如惊弓之鸟,简直就是“有女怀春,吉士逃之”。
假如真的如何了,女人的想象力才会发挥到*大。我经常被姑娘们提问,问题总绕不开一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啊!这个时候我只能幽怨而无助地看着她们回答:我也不是他们的蛔虫啊!
这些问题实在是太包罗万象了:他好像也挺喜欢我的,但就不主动,每次都等着我约他;他刚跟我上完床就好像态度有点冷淡了;他不肯带我去见家人和朋友;他什么都好就是提到结婚就转移话题等等,总跟着一句: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啊!
女人自己经常想太多,有时是杞人忧天,有时是不肯承认现实。前一种是无事生非的,对对方关注太紧密了,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揣摩对方心理,看看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惹到他不高兴,或时刻担心这段恋情会出什么意外,好像那男人随时会反悔或被其他女人吸引走。所以你知道,男人又不傻的,你这种仿佛精密雷达一样的思维方式时刻扫描着他,他总要提心吊胆地应付你的新焦虑,时间长了累都累死了,那只能让你更摸不清状况,他才好跑路啊。
大部分情况下,问这个问题的都是第二种,就是用女性的思维去揣测男人的想法,恨不得还找几个好朋友做技术支持,其实她已经发现他不对劲了,无论是性格还是人品抑或是微妙的情感深度,但就是不肯承认这个男人并非是*佳伴侣,一定要找一个合理化的借口和解释来安慰自己。而你也知道,大部分闺蜜都是善良的并且也是女性思维化的,她们当然会想出各种借口来安慰你啦。非要等事情都发生,失去了之后也还没想明白对方到底怎么想。
其实男人们一旦猎物到手,就不会想太多,他们心里有明确的答案,这个人是我想要的,还是不想要但是可以维持的,还是必须马上分手的。只有女人会来回换位思考甚至帮对方寻找答案。直到分手之后,还是痴痴的找不到一个正确的答案,然后变成了横亘许久的一个心结。所以,你管他到底怎么想呢!你应该做的就是少想多做,别管他怎么想,只管自己提出要求,自己要什么。假如他真爱你,肯定会给你,假如他不肯给,你管他怎么想,去找另一个肯配合你的好啦。
牛奶打翻,就擦了吧
索菲亚·罗兰曾经有句名言:不要为任何为你哭泣的东西而哭泣。当然,她说的是保险柜里失窃的钻石。而西方谚语中也有“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这样的话。基本上,都是讲得失心的。
据说牛奶打翻了之后,普通青年会拿抹布把桌子擦干净,文艺青年则仿佛看见青春如这些乳白色的液体飞溅之后颇为感伤,在满是牛奶的地上打滚的毫无疑问就是二逼青年了。当然你要说,牛奶是没有感情的呀,但换成活生生的人就说不定了。
分手之后,要不要做朋友,这个话题简直就是乌托邦可以不可以在巴黎建成的那个笑话:当然可以,但没必要。何况,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和平分手的,有的是鸡毛狗血的言情剧故事--掺杂了欺骗、背叛桥段的分手,总有一方会受伤害。爱转恨、夹杂巨大的挫折感,还有沉没的成本和未来的茫然,好像发疯都值得原谅似的。
那么,万一不幸被分手,到底应该如何表现才是得体的?我觉得女性在这个层面看起来还满吃亏的。前几天听了一个故事:某女在结婚前夕惨遭劈腿,被勒令马上搬出新居,对方飞快地和新欢结婚蜜月。她当时受了巨大伤害无法排解,整个人性情大变,干脆就夜夜笙歌、不醉不归地过着乱七八糟的日子。而在其他人眼里,并不会觉得这就是你因为爱情忠贞纯洁而应该表达的态度,而是觉得这女的受刺激了变神经了。这真是在牛奶地上打滚啊……
后来,那位某女出现在其他朋友的MSN上,问候之余,表示自己已经结婚生子,现在日子过得很幸福。而该名嘴贱心善的朋友则回答:如果你是想让我转告他这句话,我认为毫无必要。因为……这样他只会如释重负!他终于觉得自己没什么对不起你的啦。所以,所谓婉转地对着一地牛奶表示“你看没有你我也可以很有营养、甚至比以前气色更好”之类的,无非还是文艺的哭泣一种。
牛奶打翻,就应该随时擦掉,你当然可以心疼地毯或沙发,但跟牛奶本身已经没什么关系了。示弱和打鸡血都是不正常的,安安静静善后才是个理智冷静的态度--你以为已经打翻的牛奶还会怀念你吗?你以为它也会深切表示遗憾或忏悔吗?所有的情绪,在男女关系中都可以归纳成午夜梦醒辗转时的一声叹息,太阳出来的时候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所以,把自己的生活擦洗干净吧,归于平常,该哭泣追忆缅怀也都是午夜叹息,可是那种姿态,就应该好像你从厨房拿出一条抹布一样正常。
猎人和猎物,各有逻辑
男人们,你知道你的**隐私已经泄露了么?你的性生活细节已经暴露在其他女人面前,而那群女人是你女友的闺蜜。这些女人,经常谈论爱情,然后就谈到了自家的男人,还会说他对自己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说着说着,就谈到了一周几次、一次多久、尺寸大小等等,这完全是不能保守的秘密,连*矜持的姑娘拗不过也会说一句:“挺好使的,别问了。”
反过来,要是男人之间也津津乐道交流这些床上细节那就太猥琐了!光想象一下我就浑身鸡皮疙瘩。再加上表情或动作……哎呀,还是踹飞吧。谁说男女能平等的,光讨论性话题这事就不允许平等。大部分男人,*多炫耀下自己的性能力,偶尔有道德败坏的会统计和自己上床的姑娘数量,*多是在交代情感经历的时候对哥们儿说“我又换了个新妞儿还不错”这样的话,要是再说细点儿……太恶心了。
男人们总是做得多说得少,至于想得多不多,我其实不清楚。当然人家也是肯动脑的,但大抵是在追求期和热恋期才有热情去想如何编织甜言蜜语、如何才能讨她欢心。大局已定的话,他才懒得动脑子呢!但也有想得多的时候:她是不是会缠上我非要嫁给我?她到底图我什么?总之,一用脑,就容易被害妄想发作。但我知道的是,他们会觉得女人心思太多太复杂,我都承认你是女朋友了,我都把你娶回家了,你干吗还总想那么多啊?你干吗非要每天瞎琢磨乱七八糟的事啊?
可女人就不一样,爱情可是人生主菜。我觉得好多宅女根本就是想象力太丰富,丰富到根本不用出去谈恋爱了。她们窝在家里想:我的那个人应该也是披着七色祥云的啊……他应该长得什么样、品位多出众、生活方式多么纸醉金迷或文艺清新,等等等等,每个细节都想象得无比饱满之后,看身边人当然很乏味,一点都爱不起来。所以,她们还没收获爱情,而是变成了网络言情作家。至于已有男友或已婚的姑娘们,也需要随时证明这段感情带来的**感:他到底有多爱我?他会不会不爱我了?他这样对我算不算好的?想来想去没答案,就会跟闺蜜们探讨这个问题,说着说着,连尺寸都说出去了……但你还是不知道他爱不爱你。
俩姑娘聊天,如果你在旁边偷听,出现频率*高的台词之一是“哎你说他到底怎么想的啊”,之二就是“你觉得他对我这样算不算是真的啊”。聊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真的有快感么?我想是有的,那是自我催眠和互相安慰相结合的心理暗示。你觉得他爱你,那么大家都情不自禁的朝这个方向给你找细节补充,你说他对你不好,那么说着说着就要有人劝你分手。但其实,姑娘们也就是过个嘴瘾,回家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尺寸小怎么了,你不是还用着呢!
所有的逻辑,其实就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在一段关系中掌握主动权的人,绝不是那个每天胡思乱想很多的,也不是那个把两个人的关系总拿出去分析的。猎人总是想:今儿天气不错,我得出去打个兔子;*近兔子打得有点多,换个野鸡算了。而只有猎物才时时刻刻地想:矮油,今儿天气好,猎人又要出来了。你说他会走哪条路呢?是不是在东边架了网、西边放了夹子?他习惯藏在哪棵树的后面呢?我要是去河边喝水会不会遇见他啊?也不知道他*近枪法进步了没有?……
而*可惜的就是那些每天想很多却又爱放狠话的姑娘,什么“没有很多爱就要很多钱”、“男人没有好东西”,这明明就是猎物非要伪装成猎人的经典悲催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