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序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些西方发达**先后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被学术界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政府改革实践,与之相应,学者们对这种影响广泛的政府改革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阐释,并总结出了全新的公共行政新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以公共选择理论、管理主义以及私营部门管理方法等为理论基础,强调“再造政府”、“政府重塑”,其核心思想是主张运用市场手段和企业管理方法来改造现代政府。
在以管理主义与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改革运动中,英国率先竖起了“重塑政府”的大旗。1980年,撒切尔政府推行以缩小政府规模和进行“财政管理创新”为**的改革“管理发展**”,并于次年发表题���“加拿大公共服务2000”的政府改革指导性纲领;美国于1993年成立“**绩效评估委员会”,用来指导政府改革,后于1998年更名为“重塑政府**伙伴委员会”。这些改革的重要特征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作用,积极借鉴私营管理的技术和方法,提升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新公共管理凸显了以“经济、效率、效益”为核心的价值导向,在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政府公共行政水平,促进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满足了民众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更好地适应了后工业化时代公共行政实践中对公共管理绩效的需求,为其他一些**进行行政体制改革、推动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发挥了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开发30余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要求政府改革的呼声与实践从未停息,尤其是在党**、国务院高度重视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体制,既是实务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急需学术界予以回答的一个重要命题。
晚近10余年来,因应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需求的持续升温,有志于攻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愈来愈多,有人甚至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已成了当下中国社会科学中的显学。与这种现实相辉映,我国学术界也形成了大量的公共管理学术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专著、译著、教材。然而,纵观现有的公共管理类教材,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共性有余,个性不足,尤其是存在着对于不同层次院校教材使用针对性不强的明显问题。
由西北师范大学孙健教授任总主编,汇集华南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劳动人事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河西学院等十余所大学,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实践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编写团队,根据已有公共管理理论成果,结合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被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十二五’规划精品教材”,并即将由该出版社发行的该套教材,遵循了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与思想性、艺术性相结合,强化理论创新等原则,凸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其一是实现了西方理论引进与本土化改造的有机结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首先是一种文化。公共行政大师罗伯特?达尔在《行政学的三个问题》中也强调:从某一个**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这意味着在公共管理问题上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共管理之道,公共管理理论只有和具体的国情相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才会发挥其应有的实践价值。该套教材在吸收、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公共管理概念、方法、案例、理论时,并没有忘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治学原则,而是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凸显了本土化的鲜明特色。
其二是重视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实践性强是该学科的显著特色。该套教材在编写中引用了大量**代表性的公共管理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强化专业理论学习,积累公共管理实务经验,培养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可或缺,大有裨益。
其三是注重启迪学生公共管理智慧。公共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公共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公共管理者在公共管理实践中既需要深厚的公共管理理论做指导,更需要基于现实公共管理实践需要,充分发挥其公共管理智慧。该教材关切公共管理*新学术成果,密切结合现实社会热点,注重联系公共管理实际,强调在给学生传授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时,注重启迪学生公共管理智慧。
其四是创新色彩浓厚。公共管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学科,这种学科发展现实,客观上要求其教材编写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完善。该套教材在编写中,既有理论方面的系统介绍,又有案例方面的深入分析;既有高度概括章节内容的名言警句,又有增加公共管理知识、启迪公共管理智慧的延伸阅读。这种教材编写风格在内容、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特色。
该套教材的编写者大部分是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已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他们是推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真诚希望该套教材的出版发行,能够引起公共管理学界与读者朋友的广泛关注,也非常期待该套教材的编写者们继续努力,与学界其他同仁一道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良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前言 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政府管理观念融合的产物,如今,它已成为各国政府积极探索推进的一项工程,并成为衡量**竞争力水平的标志之一,它对政府管理带来的深刻影响一直持续不断。电子政务在我国兴起之初,便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会议明确了电子政务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决定通过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由此揭开了我国大规模推进和发展电子政务的帷幕。此后,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相继强调了电子政务对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重要作用。因而,电子政务的本质是"重塑政府"的一场体制创新工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在这十年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它的迅速发展也引起了**对电子政务方面人才的急剧需求。电子政务目前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多个学科知识,为使读者对这一领域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我们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共分十章,分别阐述了电子政务的源起、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述、电子政务与政府创新、电子政务公务系统的构建、电子政务网站建设、电子政务法制建设、电子政务信息**建设、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和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管理等内容。本书与国内同类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框架结构清晰,**突出。前三章以电子政务发展历程为描述逻辑,第四到第六章分别从电子政务宏观建设和内外网的微观建设角度进行阐述,后四章则对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内容给予关注。(2)内容力求完整,层次分明。电子政务表面上可以拆分为"电子"、"政务"两部分,因此,我们以"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作内容起始,随着相互的发展将其进行融合,体现了电子政务的发展逻辑。(3)数据引用较新,紧跟发展。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日新月异,这不仅体现为理论上的创新,也表现在实际的运行操作中。我们紧跟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收集了尽可能新的数据材料,整理后用于书中,以使读者对电子政务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本教材由李栗燕副教授担任主编,负责提出并拟定编写大纲,组织协调该书的编写工作,承担了两章的撰写工作。徐华伟任副主编,参与编写大纲,承担了四章的编写工作,*后统稿、定稿。各章的编写人员是:李栗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编写**章、第三章;徐华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编写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洪德山(西北师范大学)编写第七章、第十章;王晓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编写第四章;张钟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编写第九章。本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是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和MPA(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于实际从事电子政务相关工作的理论工作者或实务操作者也具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大量**文献,南京奥派软件公司为书中所涉技术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益观点,在此,向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同仁们表示感谢和敬意。同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