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有效沟通:给孩子独立人格
在三岁之前,孩子的个性处于一个脆弱的发展状态。他们的判断力和信念体系才刚刚开始发展。如果在这个时候,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求孩子事事盲目地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就无法教会他们形成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或者建立自己的是非观。
恐怕你很难找到一位从来不想培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的家长。但是很多家长只是在关注如何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却从来没有想到听话从*开始就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沟通。由于宝贝们太小了,完全依赖于成人的照顾,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忘记他们也是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喜好、想法和感情。
我们常常并不在意婴儿对周围环境以及对我们的感受。在忙乱不堪的**中,我们会不说一句预先提醒的话就突然把她抱起来,放在换尿布台上。有时候,听到电话铃响了我们会不做任何解释就把她放进婴儿床,然后跑出房间。我们甚至只是担心孩子能否正常发育,而不能接受她以自己的步调去完成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在照看孩子时,我们似乎常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真正需求。
如何让孩子听话
建立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家长之间不仅能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依赖关系,还能帮助孩子建立信任、自尊和对这个世界的**感。随着时间的积累,当孩子相信自己的父母能够遵守诺言时,这种互相信任的亲子关系就会形成。在我们家有一条规定,就是孩子下楼梯时必须空着手,不能拿任何东西。在我的女儿昆西十五个月大时,我丈夫对她说:“昆西,你要知道这个规矩:在你下楼梯的时候,手里不能拿任何东西。你可以把要拿的玩具放回自己的房间,也可以把它交给我,等你下楼后我会再把它还给你。”因为我丈夫总会信守承诺,帮她拿玩具下楼,所以女儿每次都会把玩具交给他。女儿慢慢理解到爸爸是可以信任的——他一定会把玩具还给我。我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并且得到了她同样的信任。有很多次当昆西快走下楼梯时,我都在想:“如果我现在把玩具给昆西,她肯定会把玩具带到餐桌上(我们家还有一条规矩是玩具不能放到餐桌上),我还得再把玩具要过来,我真的不想面对这样的麻烦。”然而,我实在是不想轻易破坏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所以在走下楼梯后,不管在何种情况下,即使昆西已经完全忘记了要拿回玩具这件事,我们还是会在楼梯口把玩具还给她。正是因为这种信任,昆西现在非常听我们的话。
互动还意味着彼此的合作性交流。换句话说,也就是当孩子发出信息时,你要能够明白并给予回应。建立一种良好的交流方式会让你和孩子都受益良多,而这种响应关系的培养应该始于婴儿时期。当宝贝对你微笑时,你应该及时回应给她笑容,这样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被关注并能得到回应,这能让她感到自己与父母息息相关。当孩子刚开始牙牙学语时,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家长要停下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并给予回应,建立一种彼此可以理解的对话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你给宝贝传递了这样的信息,那就是“我看到你了,我正在倾听你的想法,我关注你想表达的每一句话”。
对归属感、理解、意义和人际联系的需求激发了人类的各种行为。在《积极的训练:三岁之前》一书中,作者写道,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就开始寻求和他人的联系。我们也知道,那些和父母、家庭、团体有着良好关系的孩子出现行为异常的可能性较小。当孩子们的感觉良好时,就会表现良好。当他们感觉到自己被爱、受到鼓励和尊重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与人合作,更富于爱心并尊重他人。
说出所见
我看到的一件看似简单却很有启发性的事,彻底改变了我对幼童时期亲子沟通的认识。那是在我参加的一个亲子班的课程中,当时我们一群妈妈正聚在房间的一角闲聊,有人招呼我们的朋友佩奇也来参加。而她在过来前,先俯身蹲在儿子面前,看着她四个月大的儿子并对他说:“杰克逊,妈妈过去和阿姨说几分钟话。你随时都可以听见妈妈的声音,如果要找妈妈,让妈妈知道,我就马上回来。”当我听到她对儿子说话的方式时,我马上就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成为的家长的样子。这样的家长会帮助孩子了解他们可能想要了解的事情,会告诉孩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从而建立起孩子的**感。这样的方式非常有效。
叙述事情的经过是建立互信关系的重要方式。所谓叙述,通常有下面三种形式:
(1)告诉孩子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就要把你抱起来了”,“现在医生要给你打一针了”);
(2)叙述孩子的感受(“我看到你撞到自己的头了”,“你真是喜欢这个玩具呀”);
(3)让孩子知道你的期望(“五分钟后我们要开始收拾玩具了”,“我抱你一会儿你就要去睡觉了”)。
也许你会这样想:“她还只是一个婴儿呢,她不会明白我在说什么的。”首先,我们不能确定婴儿是否真能理解语言的含义,然而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即使孩子不能明白确切的词义,但他们至少能够感受到你的语气和音调。在学会说话之前,你就要让孩子能够明白你的意图,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逐渐促进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并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
向孩子叙述事情还有以下六种作用:
1.
有助于找到和孩子的交谈内容。有时候很多初为父母的成人,尤其是做父亲的,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些什么。其实叙述就是一个吸引孩子、增进你和孩子关系的好方法。与其安静地给孩子换尿布,不如给她详细地叙述一下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在做些什么。而且你现在对孩子说得越多,她以后的词汇量就会越丰富(详见本书第5章)。
2.
能够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如果你从来都不告诉孩子你正在做什么,其实就等于把孩子当成了一件物品。我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处在孩子的位置,在没有人给你任何解释将要做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换了尿布,是不是会感到不安?这种感觉就像你的妇科医生只给你做检查而不告诉你她将要做什么一样。
3.
能够从*初开始培养孩子良好的交流习惯。如果从一开始就用和其他成年人谈话的方式和孩子交谈,就不需要在孩子开始学说话时突然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了。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往往会使用你和她说话的方式来与你交谈,因为正是你塑造了她的这种行为,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会对此感到惊讶了。
4.
能够帮助孩子产生预期,进而形成**感。当孩子清楚地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情时,就会感到很**。这种**感会逐渐发展成为信任。而孩子对你产生的信任会大大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5.
能够培养孩子的控制感。如果孩子能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她就会自己做好准备,而不会一直很惊讶地面对变化。请给孩子自己控制事态、应对变化的机会,这样她就会更听大人的话。
6.
能够防止孩子发脾气。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成熟,你会遇到更多的不配合。此时,良好的交流方法就是你的一张**。就在前几天,我和女儿昆西到儿童活动**去玩,在活动时间结束的时候,很多孩子因为不愿离去而在那里耍赖撒泼。当父母真的带着孩子离开时,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大发脾气,这当然让家长深感烦恼和无可奈何。我注意到这些家长其实都做了同样的事情,他们都是在活动结束时,突然对孩子说,“现在我们该走了。”突如其来的宣布立刻让孩子们开始反抗,而对此父母们的做法则是直接抱起孩子离开。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并理解孩子在面对事情时需要一定的过渡时间。在一次类似的情况中,我的处理方式与其他家长略有不同。在我们需要离开游乐场之前的五分钟,我和昆西进行了下面这样的对话:
我:我们五分钟之后就要走了(让她知道我的期望)。
昆西:我想再玩一会儿。
我:妈妈明白你很喜欢在这儿玩儿(尊重并认可她的要求)。让妈妈告诉你我们的计划好不好(给她做前期准备)?你可以再玩五分钟(为她的过渡做好准备),然后我们就得和玩具说再见,洗手,之后到车上去。你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走,也可以让妈妈抱着走(给她尊重和选择),你自己来选择怎么做,让妈妈知道你想要的就行了(在我的允许范围下,给她选择的权利并同意她自己做出的决定)。
之后,在离开前三分钟,我又提醒了昆西一次。到了该离开的时间,当昆西告诉我她还是想继续玩时,我充分认可了她的感受。然后,昆西又告诉我她不想让别人玩这些玩具,于是我们就一起找到了一个高高的隔板并把玩具放在上面,因为放在那里的玩具别的小朋友就拿不到了。在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就去洗了手,昆西*后的决定是拉着我的手自己走到车上。大家可以发现,我们离开的整个过程都很安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我称不上是一个**的家长,但是因为使用了本章中与你分享的这些方法,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我估计至少减少了50%孩子大发脾气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而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