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着的《史记》是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和**部传记文学名着。《史记》的*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在这篇自传中,司马迁将其始祖追溯到颛顼时代的重、黎。颛顼任命南正重主管有关天的事务,任命火正黎主管有关地的事务。世代相传,历经唐、虞、夏、商,到周宣王时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任周朝史官,到东周惠王、襄王时去周适晋,此后便分散在卫、赵、秦等国,司马迁便是��秦一支的后裔。秦惠文王时,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伐蜀有功,做过蜀郡守。秦昭襄王时,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武安君白起部将,与白起攻打赵国的长平,坑杀赵军,后与白起被逼迫自杀。秦始皇时,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曾任主铁官。至汉初,司马昌之子司马无泽做过长安街市的市长。司马无泽之子司马喜曾任五大夫。司马喜之子司马谈为汉太史令,掌天官,重操祖业,他便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精通天文历法、阴阳顺逆,崇尚黄老之学,谨奉太史职守。《自序》所裁《论六家要旨》精辟阐述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六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对前五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唯独对道家推崇备至,试图以道家融合诸家。司马谈的学识、思想和修撰史书的宏愿对司马迁有着巨大的影响。司马迁追溯其“世序天地”、“世典周史”的古老家世,落脚点便在于父子重操祖业,以继承孔子修《春秋》自诩,这是他顽强着述的主要动力之一。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一般认为,他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他的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司马迁的表字、生卒年俱不见于《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字“子长”,见于扬雄《法言·寡见》,生年至今有两说。《自序》中说:“(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司马贞《索隐》引《博物志》说:“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年后为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自序》说:“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张守节《正义》按语说:“迁年四十二岁。”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为四十二岁,由此上推四十二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两种说法相差十年。近代的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提出中元五年说;1944年,李长之的《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提出建元六年说;1955年,郭沫若的《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也持建元六年说。此后两说并存,文史教科书多采用“中元五年说”。王国维认为司马迁的卒年难以考证,“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当无大误也”。便成了没有定论的定论。《史记》的一百三十篇,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五体是一个完整系统,明确分类,彼此互补,相得益彰。十表是**大事记,有世表、年表、月表之分,明确划分历史阶段,扼要概括历史内容,创立了统计学的历史文体。八书是文化、经济诸项的分类史,包括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全面叙述了各种社会制度的发展变革。本纪、世家、列传属于人物传记。本纪记帝王,世家记诸侯,列传记帝王、诸侯以外的名人。司马迁重视客观事实,名号并非**的划分标准。项羽、吕后实际行使帝王之权,因而立为本纪;孔子定六艺垂仪后世,陈涉反暴秦首难有功,因而把孔子和陈涉并立为世家;汉惠帝仁弱如傀儡,虽在位七年,《史记》也不予专载。这是求实精神的体现,与爱憎褒贬没有必然的联系。《史记》五体以本纪和表为经,以书、世家和列传为纬,交织成疏密有致的历史网络,纵向贯通西汉以前各个历史时代,横向统摄各个领域、各个**、各个民族、各种行业,反映的社会面极其广阔,因而《史记》既是以人物为**的通史巨着,又兼具百科全书件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