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重读《周易》智慧
QQ咨询:
有路璐璐:

重读《周易》智慧

  • 作者:刘明武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0085604
  •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01日
  • 页数:260
  • 定价:¥20.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内容提要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 继承**传统,光大中华文化!
    《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重读<<周易>>智慧_刘明武_四川人民出版社_
    文章节选
    太极为生生之源,由此开始生生: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太极之动,是有序之动。运动不已,生生不息。生生不息的过程,犹如原子裂变,也犹如细胞裂变。
    三、阴阳之动 《周易·系辞上》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者,阴阳也。
    太极之动,一分为二;二为“两仪”,“两仪”为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在动中产生,一阴一阳产生之后一直处于运动之中。运动动力之来源,源于一阴一阳之间的相互推动。除了相互推动这一形式之外,还有相摩、相荡的运动形式。总而言之,阴阳之动的原动力与恒动力源于阴阳本身而非外部。一阴一阳之间的运动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圆周运动。阴阳之动是变化的基础,变化一是万物产生的前提,二是万物演化的规律。阴阳之动在形而上,天地万物之动在形而下。形而下的天地万物之动反映出了形而上的阴阳之动。
    在运动中,阴阳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在《否》、《泰》两卦中,天地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在《既济》、《未济》两卦中,水火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
    四、卦之动
    阴阳之动,产生出了八卦。八卦有无限的象征性,但首先象征的是八种自然景物: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卦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有两种运动形式:先天八卦的运动形式为两两交叉之动——天地相交,山泽通气,风雷相激,水火相济。后天八卦运动为如环无端的循环运动:在四季中起于春而终于冬,在方位中起于东而终于北。先有八卦,而后生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同样在做有序之动:起于乾坤,终于未济。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八卦、六十四卦是中华民族先贤所做出的宇宙起源与演化图。演化图所表达的是两个演化:自然界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演化。两个演化均为自然演化,八卦图里没有任何神秘的成分,没有任何神秘的意义。
    五、道之动 《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非常清楚,道是动态的道。
    自然之道在中华民族先贤手下化为人文之道,人文之道用六爻即“六虚”来表达。六爻的位置既有时间意义,又有空间意义。六爻的位置是固定的,但六爻位置上的阴阳两爻是变动不居的。六爻之动,代表了三才之动即天地人之动。从自然到人事,一切都是动态的。所以,先贤告诫子孙这样一个道理:书中的道理都是有限的——包括《易经》这样的书,自然变化则是无限的。人,千万不能局限在书本之内,只有“唯变”,才能“
    所适”。
    先天之道是生生之道,后天之道则一分为三:形成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三才之道,是动态之道。《周易·系辞下》对此的说法是:“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日爻。”天地人三才是一个系统,三才运动是系统运动。系统运动是通过六爻的变化来表达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凡是道都是动态之道。《周易》的天是变化之天,《周易》的道是变化之道。西汉以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流行于中华大地,与《周易》稍加对比,就可以知道这一论点是相悖于《易》理的。 六、天地之动
    《周易·乾·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泰·彖传》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周易·否·彖传》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 《周易·蛊·彖传》曰:“终则有始,天行也。”
    《周易·复·彖传》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周易·系辞上》曰:“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天行之“行”,天地交之“交”,天地变化之“变化”,这些都是动态的。天地有序之动,是生生之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之动,是规则之动。规则之动,一体现在无限循环上——“终则有始”,二体现在严格定量上——“七日来复”。《圣经》里的上帝造天地万物一共用了六天时间,第七天休息。《周易》这里,天行反复,而且是“七日来复
    ”。不知两个七天之“七”有没有相似相通之处?
    天人一体,天行人行一个理。天行刚健,人行自强不息。以天理论人理,是《周易》的精髓所在。人之动静,本乎天地。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的生活必须顺应天气地气的变化。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产必须顺应天气地气的变化。
    人之动静,本乎天地。《周易》中的这一哲理,正常延续到《黄帝内经》之中。《黄帝内经》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四时之内,养生与医病必须顺应天地、顺应四时。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百变皆由天地阴阳逆从而生。“知天者必验于人”。以天气地气论疾病,在一部《黄帝内经》之中其篇幅占三分之一强。
    七、日月、寒暑之动
    阴阳之动,动在形而上。无形之动,是看不见的。八卦与六十四卦之动,动在纸上。纸上的卦之动,平常人也是看不明白的。日月寒暑之动,是形象之动。形象之动一是人人都能够看得见,二是人人都能够看明白。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周易·系辞下》对日月寒暑有序之动的认识与总结。日月往来,昼夜循环。寒暑往来,新岁更替旧岁。日月、寒暑之动,促使着自然与人的变化,也促进着自然与虫的变化。人有生死之变,蝴蝶有蛹虫之变,花草叶藤有枯荣之变,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在日月之动、寒暑之动之中。P29-32
    目录
    长江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代序
    阿弥陀佛与元亨利贞
    自强不息:《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合和宽厚:《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三无私:《周易》首倡的文化精神
    日新:《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致远:《周易》倡导的文化精神
    与四时合其序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有序之动
    道:玄而不玄
    “****”与“天人两分”
    从天文到人文
    “朝乾夕惕”与“慎独”
    “三才”与“四大”
    信:人文精神之元
    信用·文化·民族尊严
    汉字与抽象符号
    小论“变”
    小论“时”
    道与知“道”
    “是不是”与“该不该”
    合和·和谐·平衡
    进退·存亡·得失
    三才·中正·中庸
    见物求因·见物求源
    见物作典:千古文章出自然
    书中的道理在书外
    独立不惧
    无为之道,有为之人
    人为天地之心
    身正与心正
    彰往察来·履霜知坚冰
    百物不废,惧以终始
    《周易》里的善恶观
    崇尚自然
    富有之谓大业
    “忧患”意识
    损益:治国治病的一条重要原则
    “三五以变”:自然演化的规律
    道与技
    节以制度
    和为贵
    易穷则变
    革故鼎新
    物极必反
    否极泰来
    “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
    欲望与责任
    文化与物化
    复杂性与简易性
    “修己安人”与“内圣外王”
    启蒙教育与饮食之需
    男女对应天地:《周易》论男女地位
    相互负责:《周易》论家庭成员关系
    歌颂与革命:《周易》论君民关系
    无语之天不可欺
    治未病与治未乱
    求学问,先学问
    简论“廉”
    原动力源于何处
    开端与续尾
    从发明劳动工具谈起
    **个市场及其他
    **身衣裳及其他
    **辆车·**艘船
    臼杵:**台碾米机
    **件自卫武器
    严格的规定性与无限的象征性
    和而不同
    循序渐进
    后记
    编辑推荐语
    树再高也不会告别根本,水再长也不会告别源头;告别根本,不可能有参天之大树,告别源头,不可能有滚滚之江河。《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