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一书,大约在战国后期已经成书,并且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荀子·解蔽篇》把庄子作为批评的对象进行批评,便说明了这一点。
对《庄子》一书*早进行研究的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刘安著有《庄子略要》和《庄子后解》,但均已亡佚,其说已不得其详。西汉末年刘向曾对《庄子》一书进行过校勘和整理。《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庄子》五十二篇,当是刘向所校理的本子。
在汉代,庄子的文章及思想虽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对《庄子》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应该说是从魏晋时开始的。
魏晋之初,玄学兴起。《周易》、《老子》、《庄子》成为研究的热点,时称“三玄”。清代学者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庄子》一书,秦、汉以来,皆不甚称引。自三国时何晏、阮籍、嵇康出,而书始盛行。陈寿《魏志·曹植传》末言晏好老、庄之言,《王桀传》末言籍以庄周为模则,于康则云好老、庄。老庄并称实始于此。于是崔误、向秀、郭象、司马彪等接踵为之注,而风俗亦自此移矣。”(注)
根据史书及其它资料记载,魏晋时注解《庄子》的书,达二十种以上。这些注解,*重要的有四家:崔馔、向秀、司马彪、郭象。据《经典释文·叙录》记载,司马彪注本为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