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就这样收复台湾
QQ咨询:
有路璐璐:

就这样收复台湾

  • 作者:张嵚
  •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 ISBN:9787229042042
  • 出版日期:2011年10月01日
  • 页数:276
  • 定价:¥28.00
  •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229042042
    • 作者
    • 页数
      276
    • 出版时间
      2011年10月01日
    • 定价
      ¥28.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该稿勾勒了从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争至1683年清廷*后收复台湾这300年间中华民族在台湾岛上为抗击外来侵略所做的奋斗,牺牲,一代代炎黄子孙为了祖国的完整和统一,前仆后继,留下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篇章。
    文章节选
    可就是这“微不足道”的台湾,早在“跑龙套”的时候,就成了越来越多的沿海百姓向往的乐土,那年头外来侵略闹得*凶的是万里长城周遭,“ 西方殖民者”们还在绕着地中海兜圈子,沿海除了个把海盗外,还算是风平浪静。从隋炀帝平定台湾开始,但凡是东南沿海闹个灾荒出个战乱,便有人卷包袱跳船向东跑,先来*近的澎湖列岛,渐渐地扩展到台湾本岛,到了种两亩地,建几间宅子,这里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岛上的“原住民”乍一看蛮凶,住久了却也好相处,小日子过起来也越发的滋润呢。然后是没灾荒没战乱的时候也有人往这儿跑,聚的人多了就渐成规模,台湾的地位,渐渐地就从“乡镇级”变成了“县级”,特别是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两个时期,因为战乱缘故,大批的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居民迁往台湾,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重新在当地设立“澎湖寨巡检司”时,统计当地户口,居住汉人已有万人之多。小小的台湾岛,在从三国至明初的一千多年里,无数次的“ 跑龙套”中,默默地攒着人气,渐成繁荣。
    攒到明朝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晴天一声霹雳,人气散了,繁荣没了,原本“跑龙套”的台湾,却从此戏份重了。之后几百年历史大戏里越发地吸引眼球,先成配角,然后是重要配角,*后成了主角,有了自己**的名字——台湾。
    所谓的“晴天霹雳”,是那一年明太祖朱元璋一道轻描淡写的圣旨:“ 撤澎湖寨巡检司,所辖军民,悉数安置于漳、泉二地。”然后就是台湾当地汉人们集体“被搬家”,家家户户强制拆迁,房屋全被拆毁,农田尽数荒弃,粮食财产能拉走的拉走,拉不走的一把火烧掉,“被搬家”得相当彻底,然后又在台湾海峡“划线”,规定“片板不能下海”,澎湖列岛和台湾岛严禁沿海居民进人,违者举家严办。原本渐成欣欣向荣的台湾岛,因此“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年的���乐土”,此时却成了沿海居民可望而不可即的“禁区”。
    这近乎荒唐的“强制拆迁”,却并非是彼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心血来潮。
    “晴天霹雳”的导火索,是一段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历史——倭寇入侵。
    说倭寇入侵,那真是从元朝中期至明朝末年,一笔绵延了二百多年的血债。
    血债的源头还在日本,从元朝中期开始,中国正“天下一统”的时候,日本却进入了内战不休的“战国时代”,“天皇”成了摆设,诸侯们割据一方相互攻打,本身又穷外带战乱,土匪强盗们更“放了羊”,就有大批海盗们结伙每年到中国沿海打家劫舍,这些人就是“倭寇”,他们穷凶极恶,每到一处皆大肆烧杀抢掠,到元末的时候中国也天下大乱,各处起义四起,元王朝疲于应付,海防自然也顾不上,倭寇们每次打劫也就越发“占便宜”,便宜占多了,不少日本诸侯也眼红,纷纷组织自己麾下的正规军来中国沿海 “发财致富”,中国沿海的海盗们也纷纷与之勾结。于是从元末开始,倭寇侵扰的规模与破坏力都连年扩大,几乎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台湾自然也难幸免,台湾岛北临日本列岛,对于倭寇来说本身就是“近水楼台”,起先台湾“原住民”多,经济比较落后,外带元王朝在澎湖地区有“巡检司”,经常能截击倭寇海盗船队,“油水少”又“风险大”,倭寇起先也就很少来。后来元末大乱,原本驻在“澎湖巡检司”的元朝军队,被陆续调往内地平叛,所谓“巡检司”早就名存实亡,此时中原内地战乱不休,不少沿海居民纷纷迁至台湾避乱,人多了经济也渐渐繁荣,“油水多”又 “风险性”低,倭寇就渐渐来得多了。《元史》上关于倭寇第、一次侵扰台湾的记录,是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数千倭寇窜犯澎湖列岛,毁弃元朝“巡检司”在当地的要塞工事,劫掠大批钱粮扬长而去,此后倭寇对台湾的侵扰便日渐频繁。
    到了元朝末年,倭寇的“开工点”又发生了变化,此时中国北方连年战乱外加自然灾害,“抢劫利润”大大降低,富庶的福建,广东等省份成了倭寇**,而台湾,却是倭寇进入福建,广东沿海的必经之地,如此一来台湾又遭起了“二茬罪”,倭寇来的时候遭一遍抢,倭寇在广东、福建抢完了,返航的时候还不忘了再到台湾抢一把,有时候倭寇在广东福建碰了壁,更要回头在台湾“捞一票”。台湾,因此既成了倭寇入侵道路的“中转站”,又是倭寇劫掠的“重灾区”。
    以致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平定了福建割据势力方国珍后,大批逃难到台湾的乡民闻讯后纷纷返归大陆,见到明朝官吏后哭诉道: “我等渡海(去台湾)前遭兵祸,渡海后又遭倭祸,今终见太平也。” 可回来才知道,“太平”,还早着呢。
    因为大明王朝建立了,“倭寇问题”却更复杂了,东南方面,被朱元璋平定的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等元末割据势力,都有大批残部流落海外,他们盘踞在东南沿海的海岛上,坚持与大明王朝为敌,这些当年参与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枭雄”们,现在却成了杀人越货的海盗。偏偏他们又与倭寇们相互勾结,甚至有不少人后来移居日本,其中比较**的,有张士诚的旧部刘通,陈友定的旧部金子隆等人。这群人常年生活在东南沿海,对东南沿海各处的人口、地貌、城镇分布,都可以说了如指掌,更兼戎马半生见过大阵仗,作战经验丰富,而今摇身一变当了“二鬼子”,那更是相当富有敬业精神,每次倭寇抢掠,他们都积极响应,辛勤带路不说,碰到明军更杀红了眼朝上冲,掩护“日本友人’撤退,可谓是抢劫在前,分钱在后,相当的有“ 国际主义精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刘通就曾作为向导,引着数千倭寇在苏南、浙东一带大肆抢掠,史载“大掠五府,饱掠而去”。P2-4
    目录
    前言 **章 倭刀沉沙:明朝台湾抗倭战争 一、鞭长莫及——明朝中前期倭寇侵台全记录 二、一个新时代的线头——明朝中期的台湾 三、开通海路——影响台湾命运的海盗们 四、鬼子来了——日本幕府对台湾的图谋 五、明军威武——沈有容与台湾保卫战 第二章 强敌西来: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早期对台湾的侵略 一、分赃的小丑——葡萄牙人在台湾的不光彩角色 二、疯狂的“马尼拉备忘录”——西班牙人的侵华战略 三、牛皮骗国土——荷兰人的东犯 四、澎湖浴血——明朝收复澎湖列岛之战 第三章 血脉难断:台湾沦陷三十八年大史记 一、从“汉奸”到“民族英雄”——开台王颜思齐的争议人生 二、亮剑“海上马车夫”——郑家海商集团争锋荷兰 三、血洒料罗湾——郑家水师与荷兰舰队的碰撞 四、海上丝绸路——台湾与明末海外贸易的“黄金期” 五、台湾是他心中的一根刺——“国姓爷”郑成功的青少年岁月 第四章 挥师东进:明末清初的收台战争 一、分崩离析——清军南下时代郑氏家族的分裂 二、国破台湾在——郑成功的收台抉择 三、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台湾人——郭怀一和台湾抗暴起义 四、鹿耳门作证——大明水师扬帆东进 第五章 天下一统:康熙时期的收台战 一、近代台湾奠基人——被遗忘的延平郡王郑经 二、难弃难离——清政府“纠结”的对台政策 三、天下一统——施琅收复台湾 后记
    编辑推荐语
    台湾,这个牵连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岛屿,承载了太多中国近代历史的屈辱和伤痛;它的经历,撩动着华夏同胞骨肉聚散离合的悲欢喜悦。1368年明朝中期抗倭斗争至1683年清廷*后收复台湾这300年间中华民族在台湾岛上为抗击外来侵略所做的奋斗,牺牲,只为了传承一个朴素信念: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