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有路网!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
QQ咨询:
有路璐璐: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

  • 作者:陆人
  •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ISBN:9787515400358
  • 出版日期:2011年08月01日
  • 页数:217
  • 定价:¥26.00
  • 猜你也喜欢

    分享领佣金
    手机购买
    城市
    店铺名称
    店主联系方式
    店铺售价
    库存
    店铺得分/总交易量
    发布时间
    操作

    新书比价

    网站名称
    书名
    售价
    优惠
    操作

    图书详情

    • 出版社
    • ISBN
      9787515400358
    • 作者
    • 页数
      217
    • 出版时间
      2011年08月01日
    • 定价
      ¥26.00
    • 所属分类
    内容提要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作者陆人是当今热门网络的英语学习论坛作者,其独树一帜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心得,令众多网友惊异称奇,一时之间被纷纷转载收藏。《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的特点不仅是语言幽默生动,论点纵横捭阖,也不只是学英语,还可以让你感受不同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模式,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让思想与学习一起来飞越吧! 一、序言

    二、你从来就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飞机和法国梧桐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NBA集锦”和荧光笔
    克林顿*怕“压”
    让我们看“动动”去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又浅又轻的开关
    我在“跑”一家公司
    在“drugstore”能买到毒品吗
    一英尺就是一“脚”
    把“free”理解成“自由”的误区
    奥运“篱笆”**
    教练让队员打得再“物理”一点儿
    “西尖”军校在哪儿?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再看几个词
    小鸭子认妈妈
    英语是另一种偷懒的语言体系
    英语也是象形文字
    让幻象的世界崩塌吧
    帕瓦罗蒂是高音C“钥匙”**
    不同归纳体系――不同生
    文章节选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作者陆人是当今热门网络的英语学习论坛作者,其独树一帜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心得,令众多网友惊异称奇,一时之间被纷纷转载收藏。《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的特点不仅是语言幽默生动,论点纵横捭阖,也不只是学英语,还可以让你感受不同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模式,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让思想与学习一起来飞越吧! 一、序言

    二、你从来就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飞机和法国梧桐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NBA集锦”和荧光笔
    克林顿*怕“压”
    让我们看“动动”去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又浅又轻的开关
    我在“跑”一家公司
    在“drugstore”能买到毒品吗
    一英尺就是一“脚”
    把“free”理解成“自由”的误区
    奥运“篱笆”**
    教练让队员打得再“物理”一点儿
    “西尖”军校在哪儿?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再看几个词
    小鸭子认妈妈
    英语是另一种偷懒的语言体系
    英语也是象形文字
    让幻象的世界崩塌吧
    帕瓦罗蒂是高音C“钥匙”**
    不同归纳体系――不同生活方式
    三个问题
    单词字面的含义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信吗?你从来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放弃抵抗会让你一身轻松
    谈一谈词典
    我们与英国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一种好办的“不知道”
    一个词隐密的%――归属
    到底多美的女孩才能称为“gorgeous”?
    教科书为什么是*差的学英语材料

    三、英语世界的神秘维度
    时态的秘密
    再说说时态
    英语的“第五维”――数
    关于数也要多说一点
    中国古人学英语会不会容易一点儿
    个字母就够了
    介词帮我省了块钱
    英语:从句的乐园
    再说单词:它是如何变身的
    浪费的英语
    和语法书说再见吧

    四、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来!让我们进入有声世界吧
    快乐的文盲
    不要上英国的聋哑学校
    到“C”就出事了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一)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二)
    它们其实很像
    “注意到我吧”!语音对你的要求就这是么简单
    扫清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所有障碍
    “有哪些”和“没有哪些”
    “它们很像”的解决之道
    “完全一样”为什么却没有混?
    “听懂”语境在他开口说话之前
    语言的**决定者――你的大脑
    勇敢地去相信自己
    让说英语成为“说世界”
    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语音中的几个细节
    一台DVD能顶过一打英语老师
    勇敢的捕捉.%的笑脸
    轻松听,而不是费力听
    “轻松听”的操作方法
    创造出属于你的英语
    别怕说“不正常”的英语
    如何记住单词
    说地道

    五、结语
    世界上真的有英国和美国吗?
    就算结语――英语的价值
    人到底是生活在真实中还是梦境中?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从中国的庄子,到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傀儡人生》,再到《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从理论上说,人这种智能生物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感知器,人对世界的所有判断,都来自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有60亿人,就有60亿种对世界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一种重要的工具:语言。 没有语言的大脑,就像一台没有装操作系统的电脑,一片空白,对外界只有生物性的本能反应。不同的语言,也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这些解释的来源与不同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与他们不同的体质有关,与他们能方便地找到什么食物有关,还与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有关,甚至包括许多巧合和意外。 所以,严格来说,不同的语言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生活状态差别太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对应物。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身体同样是由水、蛋白质、矿物质等元素构成,我们的大脑遵循着同样的神经运行原理。 世界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外语,所以中国才有无数人在靠英语生存或发财。但是,中国还有无数人在为英语而苦恼。 我的一个同学,靠办英语学校开上了宝马,可他的英语至今仍停留在“Thank you”、“Goodbye”的程度。医不自治?就我所了解的英语学校的教学情况,即使是那几所已经上市的学校,教的仍然是具体的语言成分或者考试技巧,而没有让学生在交了成千甚至上万元学费后真正明白――英语到底是什么。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学过”多年英语之后,英语对他来说仍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语言。语言这东西,就是你在被火烫了之后会脱口而出,或者在梦里用它向良心忏悔,你的喜怒哀乐通过它可以毫无障碍地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确切地知道,当你向某人说了某几个字后,会让他/她幸福得想死,或者暴跳如雷。你能明确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才是语言。 小时候坐过一个亲戚的红旗轿车(我亲戚是司机),那对我和我姐姐是一次多年难忘的经历。后来我考驾照,姐姐对我说,自从坐过红旗轿车后有一个问题就始终困惑着她――开车的时候踩油门的脚是一直用力踩还是踩一下停一下?现在这个问题总算有答案了。说实话,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多年,而且我还有更多问题,比如明明不转弯,司机的手为什么也不停地转动方向盘?这些问题在我开过车之后就没再想起过了,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问题,你开上一分钟就什么困惑都没有了。 类似的小问题也困扰着学英语的人,而且是相当困扰。我中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看见“table”是“桌子”, “apple”是“苹果”,“rose”是“玫瑰花”,心想:外国人为什么不直接说“zhuō zi”、“ping guǒ”、“méi gui huā”呢?他们*后说的不都还是我们中国话?(这种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反正我是费了很大劲才明白的。)这些问题本来不是问题,可是中国绝大多数学过英语的人,偏偏还没有在英语这辆车上开过一分钟。 学语言――请注意我偷换了概念――其实是世界上*简单的事,简单到2岁的孩子就能胜任。2岁的孩子就能听懂复杂的话,能发出声音命令你干这干那,能说出可能连你也不知道的词,足够让你汗颜了吧?实际上语言就是这么简单啊,世界上存在过语言复杂到本民族婴儿都学不会的民族吗?就算有,肯定也已经灭绝了。 说到这儿,我的核心意思实际上已经表达出了。在学语言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学习――像婴儿一样单纯地、毫无抵抗地迎接一种语言。当然,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遗憾的是,婴儿的那种“**力”是一次性的,且运行的可靠性极高,不会被格式化。而当你再想有意识地运用一次的时候,对不起,难上加难。不过也并非不可能,婴儿在双语环境下能学会两种语言,且互不冲突,就是证明。 给一台电脑装一个操作系统,电脑盲都可以完成,但要让一台电脑拥有两个操作系统,就不是谁能做到的了。你所习惯的对世界的解释方式会遭到攻击和颠覆,原有的语言系统会顽强地坚守阵地――结果往往是守方获胜,因为攻方的力量太弱,稍遇抵抗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学英语时产生的所有困惑,都来自汉语这个原有的操作系统的干扰。如果我们有本事把这些干扰去掉呢?除非你相信自己连婴儿都不如。 我不是“语言学家”,你在其他英语学习园地也**找不到我使用的方法。我想做的就是把困扰我们学英语的种种因素一一剥去,让你或多或少看到一门真实的、活生生的语言。我的这些感悟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也说不清,不过,当我认识到它们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觉得我好像坐在车上看着绝大多数人还在泥地上步行,甚至走错了方向,颇有孙悟空半夜忽得真传却躺回去装睡的窃喜。 说实话,我真想把我的秘密永远保留下去,冷眼旁观,保持一份巨大的优越感。因为秘密一旦说出去,就将与天下人共有,我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很多人没开过车,所以那两个关于开车的问题在此还是要给出答案:脚想踩就踩,手想动就动,只要车在朝着你想去的方向前进。 飞机和法国梧桐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所大学,校园里几乎每棵大树上都挂着牌子,用中文和英文标上树名。法国梧桐的英文名是 “plane tree”――“飞机树”?我们在初中*开始学的单词中就有“plane”,可法国梧桐和飞机又有什么关系? 英国人看到“plane”,诚然可以反应为“飞机”,因为从使用频率来说,“airplane”经常简化为“plane”;从与人们生活的相关度来说,“plane”也的确可以成为飞机的代名词。但是它的本意却和“飞”或“机”一点关系也没有。 “plane”本义是平坦宽大的面,其实是“板”的意思。这下可以理解法国梧桐为什么叫“plane tree”了吧?因为这种树的叶子特别宽大。所以,在英国人的语言逻辑体系里, “plane tree”其实是“板树”,“airplane”则相当于“空板”。 说到“空板”,大多数人应该能明白它的来历吧?每架飞机都有一对又大又平的(尽管它们实际上不是平的)“翅膀”――早先的飞机有两层甚至三层“板”。“板”是这种划时代的交通工具给当时人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它就被叫做“空板”了。 汉语的命名体系喜欢用“机”称呼所有机器,所以它就被叫成了“飞机”。但“飞机”绝不是“airplane”的本义,相反,“机”会对你认识“plane”产生误导,甚至使你误以为所有“plane”都有“飞机”的意思。“geometry of plane”(平面几何学),一定有人以为它与飞机有关系吧?一个本来“坦坦荡荡”的词,在汉语里却和“机巧”、“复杂”挂上了钩。 下次再听到英国人说他是坐飞机来中国的,你要明白他是说他坐着“空板”来的。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You’ve got a company”是美国电影里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当两个人埋伏好,看到有人走进伏击圈的时候。听到的人绝不会理解成“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我又不欠煤气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找你来了”,不过“有人”用得也不准确,的确是“有人”来,但来的人和原有的人构成了一个“伴”或者“伙”,总之形成了“不是一个人的”局面。而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法。 “company”的本义是人的团体。人类历史上是先有人的小团体,还是先有公司呢?答案一定是前者。在公司出现很久很久以前,就有company存在了,而公司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产物出现后,英国人才想到用“company”去命名它。所以,在英语逻辑里,他们平时都管“公司”叫“伙”。 把“公司”叫成“伙”不可以吗?中国还把军队中比营大的叫“团”呢,我们也没觉得那是“一团一团”的东西吧。实际上,日语的“株式会社”股份公司里的“会社”(公司)更好地反映了“company”的本义。 “NBA集锦”和荧光笔 一个是NBAHighlights,一个是highlighter,后者就是老外用来在书里的某些句子上划线的黄色或红色的荧光笔――要是你买过国外的二手书,肯定见过不少。 你在看NBA电视转播时经常会看到“NBA Highlights”吧,一般我们会把它理解为“NBA集锦”。但是你再看到“highlighter”时就会困惑了,“集锦笔”是什么玩意儿?如果你还想更困惑,我建议你去美发店做个头发挑染――“挑染”这个外来用语也来自“highlight”这个词。那它们三者到底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叫做“高亮”。当我们把它们都当成“高亮”来理解的时候,你看你是不是就一点儿都不困惑了:NBA的“高亮”就是每天球场上*精彩、*“亮”的镜头;荧光笔的作用就是把本来不显眼的地方涂成显眼的“高亮”;挑染――我本来可能永远也搞不清它是怎么回事,但是“highlight”让我明白了――就是把头发上的部分区域处理得亮一点儿或浅一点儿,即挑着染的意思。 这样一来,集锦、荧光笔、挑染,三者**地统一了,原来它们都含有一个“比其他部分亮”的神秘的共同成分――highlight。 由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玩意儿都是老外发明的,有时候我觉得看英文反倒显得世界更有秩序一些。 克林顿*怕“压”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前美国总统的偷情事件时,面对“媒体”对他来说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也许他一看到或听到“媒体”这个词就会开始浑身不舒服,因为“媒体”是“press”――压。当**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媒体正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压”们又来了。 “press”成为“媒体”的过程不难分析。印刷中*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压,你需要把印板上的东西“压”到纸上,所以“压”成了印刷出版的同义词,后来的媒体――大报小报――也是印刷,即“压”出来的,所以“压”就成了“媒体”。 与英语强调印刷中的“压”不同,汉语强调整体过程“印”及另一个动作“刷”――对中国传统印刷过程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刷”。 “压”成为“媒体”也很形象,因为那些记者总能给当事人带去不小的压力。 让我们看“动动”去 “movie”为什么是“电影”?因为电影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画面,而“动”就是“move”。所以电影问世时,人们选取了它*核心的特质“动”来命名,即“movie”。把“move”说成“movie”,就像汉语把“爱”说成“爱爱”,把“狗”说成是“狗狗”,是一种动词名词化的昵称。所以,当英美人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说去看“动动”。 “电影”的学院派用语依然是“motion picture”,即“动的画面”。每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用的就是“motionpicture”――“年度*佳‘动影’是……”,他们是这么理解的。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你把一根绳子系到一个东西上,或把一张单子贴到包裹表面,这个动作都是attach。中国人可能会产生一定困惑,这个“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于是大脑里就陷入了混乱,总是记不住这个词,老是看它很陌生。 到底是“系”还是“贴”,其实英国人也说不清,因为这个词里并没有包含你用什么方法把两样东西(通常是一大一小、一主一附)连在一起,只要把它们连在一起就OK了,就可以用“attach”。 一个词不可能把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表达某一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也不总是有必要知道。你去fish,只要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是去钓鱼还是网鱼,反正是你是奔着鱼去的。汉语里也一样,汉语没有复数,“枯藤老树昏鸦”到底是几只鸦,汉语可并不管这些,这就轮到外国人困惑了――弄不清是几只鸟我怎么睡得着? P8-14
    目录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作者陆人是当今热门网络的英语学习论坛作者,其独树一帜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心得,令众多网友惊异称奇,一时之间被纷纷转载收藏。《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的特点不仅是语言幽默生动,论点纵横捭阖,也不只是学英语,还可以让你感受不同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模式,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让思想与学习一起来飞越吧! 一、序言

    二、你从来就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飞机和法国梧桐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NBA集锦”和荧光笔
    克林顿*怕“压”
    让我们看“动动”去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又浅又轻的开关
    我在“跑”一家公司
    在“drugstore”能买到毒品吗
    一英尺就是一“脚”
    把“free”理解成“自由”的误区
    奥运“篱笆”**
    教练让队员打得再“物理”一点儿
    “西尖”军校在哪儿?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再看几个词
    小鸭子认妈妈
    英语是另��种偷懒的语言体系
    英语也是象形文字
    让幻象的世界崩塌吧
    帕瓦罗蒂是高音C“钥匙”**
    不同归纳体系――不同生活方式
    三个问题
    单词字面的含义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信吗?你从来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放弃抵抗会让你一身轻松
    谈一谈词典
    我们与英国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一种好办的“不知道”
    一个词隐密的%――归属
    到底多美的女孩才能称为“gorgeous”?
    教科书为什么是*差的学英语材料

    三、英语世界的神秘维度
    时态的秘密
    再说说时态
    英语的“第五维”――数
    关于数也要多说一点
    中国古人学英语会不会容易一点儿
    个字母就够了
    介词帮我省了块钱
    英语:从句的乐园
    再说单词:它是如何变身的
    浪费的英语
    和语法书说再见吧

    四、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来!让我们进入有声世界吧
    快乐的文盲
    不要上英国的聋哑学校
    到“C”就出事了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一)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二)
    它们其实很像
    “注意到我吧”!语音对你的要求就这是么简单
    扫清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所有障碍
    “有哪些”和“没有哪些”
    “它们很像”的解决之道
    “完全一样”为什么却没有混?
    “听懂”语境在他开口说话之前
    语言的**决定者――你的大脑
    勇敢地去相信自己
    让说英语成为“说世界”
    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语音中的几个细节
    一台DVD能顶过一打英语老师
    勇敢的捕捉.%的笑脸
    轻松听,而不是费力听
    “轻松听”的操作方法
    创造出属于你的英语
    别怕说“不正常”的英语
    如何记住单词
    说地道

    五、结语
    世界上真的有英国和美国吗?
    就算结语――英语的价值
    人到底是生活在真实中还是梦境中?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从中国的庄子,到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傀儡人生》,再到《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从理论上说,人这种智能生物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感知器,人对世界的所有判断,都来自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有60亿人,就有60亿种对世界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一种重要的工具:语言。 没有语言的大脑,就像一台没有装操作系统的电脑,一片空白,对外界只有生物性的本能反应。不同的语言,也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这些解释的来源与不同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与他们不同的体质有关,与他们能方便地找到什么食物有关,还与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有关,甚至包括许多巧合和意外。 所以,严格来说,不同的语言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生活状态差别太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对应物。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身体同样是由水、蛋白质、矿物质等元素构成,我们的大脑遵循着同样的神经运行原理。 世界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外语,所以中国才有无数人在靠英语生存或发财。但是,中国还有无数人在为英语而苦恼。 我的一个同学,靠办英语学校开上了宝马,可他的英语至今仍停留在“Thank you”、“Goodbye”的程度。医不自治?就我所了解的英语学校的教学情况,即使是那几所已经上市的学校,教的仍然是具体的语言成分或者考试技巧,而没有让学生在交了成千甚至上万元学费后真正明白――英语到底是什么。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学过”多年英语之后,英语对他来说仍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语言。语言这东西,就是你在被火烫了之后会脱口而出,或者在梦里用它向良心忏悔,你的喜怒哀乐通过它可以毫无障碍地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确切地知道,当你向某人说了某几个字后,会让他/她幸福得想死,或者暴跳如雷。你能明确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才是语言。 小时候坐过一个亲戚的红旗轿车(我亲戚是司机),那对我和我姐姐是一次多年难忘的经历。后来我考驾照,姐姐对我说,自从坐过红旗轿车后有一个问题就始终困惑着她――开车的时候踩油门的脚是一直用力踩还是踩一下停一下?现在这个问题总算有答案了。说实话,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多年,而且我还有更多问题,比如明明不转弯,司机的手为什么也不停地转动方向盘?这些问题在我开过车之后就没再想起过了,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问题,你开上一分钟就什么困惑都没有了。 类似的小问题也困扰着学英语的人,而且是相当困扰。我中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看见“table”是“桌子”, “apple”是“苹果”,“rose”是“玫瑰花”,心想:外国人为什么不直接说“zhuō zi”、“ping guǒ”、“méi gui huā”呢?他们*后说的不都还是我们中国话?(这种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反正我是费了很大劲才明白的。)这些问题本来不是问题,可是中国绝大多数学过英语的人,偏偏还没有在英语这辆车上开过一分钟。 学语言――请注意我偷换了概念――其实是世界上*简单的事,简单到2岁的孩子就能胜任。2岁的孩子就能听懂复杂的话,能发出声音命令你干这干那,能说出可能连你也不知道的词,足够让你汗颜了吧?实际上语言就是这么简单啊,世界上存在过语言复杂到本民族婴儿都学不会的民族吗?就算有,肯定也已经灭绝了。 说到这儿,我的核心意思实际上已经表达出了。在学语言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学习――像婴儿一样单纯地、毫无抵抗地迎接一种语言。当然,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遗憾的是,婴儿的那种“**力”是一次性的,且运行的可靠性极高,不会被格式化。而当你再想有意识地运用一次的时候,对不起,难上加难。不过也并非不可能,婴儿在双语环境下能学会两种语言,且互不冲突,就是证明。 给一台电脑装一个操作系统,电脑盲都可以完成,但要让一台电脑拥有两个操作系统,就不是谁能做到的了。你所习惯的对世界的解释方式会遭到攻击和颠覆,原有的语言系统会顽强地坚守阵地――结果往往是守方获胜,因为攻方的力量太弱,稍遇抵抗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学英语时产生的所有困惑,都来自汉语这个原有的操作系统的干扰。如果我们有本事把这些干扰去掉呢?除非你相信自己连婴儿都不如。 我不是“语言学家”,你在其他英语学习园地也**找不到我使用的方法。我想做的就是把困扰我们学英语的种种因素一一剥去,让你或多或少看到一门真实的、活生生的语言。我的这些感悟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也说不清,不过,当我认识到它们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觉得我好像坐在车上看着绝大多数人还在泥地上步行,甚至走错了方向,颇有孙悟空半夜忽得真传却躺回去装睡的窃喜。 说实话,我真想把我的秘密永远保留下去,冷眼旁观,保持一份巨大的优越感。因为秘密一旦说出去,就将与天下人共有,我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很多人没开过车,所以那两个关于开车的问题在此还是要给出答案:脚想踩就踩,手想动就动,只要车在朝着你想去的方向前进。 飞机和法国梧桐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所大学,校园里几乎每棵大树上都挂着牌子,用中文和英文标上树名。法国梧桐的英文名是 “plane tree”――“飞机树”?我们在初中*开始学的单词中就有“plane”,可法国梧桐和飞机又有什么关系? 英国人看到“plane”,诚然可以反应为“飞机”,因为从使用频率来说,“airplane”经常简化为“plane”;从与人们生活的相关度来说,“plane”也的确可以成为飞机的代名词。但是它的本意却和“飞”或“机”一点关系也没有。 “plane”本义是平坦宽大的面,其实是“板”的意思。这下可以理解法国梧桐为什么叫“plane tree”了吧?因为这种树的叶子特别宽大。所以,在英国人的语言逻辑体系里, “plane tree”其实是“板树”,“airplane”则相当于“空板”。 说到“空板”,大多数人应该能明白它的来历吧?每架飞机都有一对又大又平的(尽管它们实际上不是平的)“翅膀”――早先的飞机有两层甚至三层“板”。“板”是这种划时代的交通工具给当时人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它就被叫做“空板”了。 汉语的命名体系喜欢用“机”称呼所有机器,所以它就被叫成了“飞机”。但“飞机”绝不是“airplane”的本义,相反,“机”会对你认识“plane”产生误导,甚至使你误以为所有“plane”都有“飞机”的意思。“geometry of plane”(平面几何学),一定有人以为它与飞机有关系吧?一个本来“坦坦荡荡”的词,在汉语里却和“机巧”、“复杂”挂上了钩。 下次再听到英国人说他是坐飞机来中国的,你要明白他是说他坐着“空板”来的。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You’ve got a company”是美国电影里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当两个人埋伏好,看到有人走进伏击圈的时候。听到的人绝不会理解成“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我又不欠煤气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找你来了”,不过“有人”用得也不准确,的确是“有人”来,但来的人和原有的人构成了一个“伴”或者“伙”,总之形成了“不是一个人的”局面。而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法。 “company”的本义是人的团体。人类历史上是先有人的小团体,还是先有公司呢?答案一定是前者。在公司出现很久很久以前,就有company存在了,而公司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产物出现后,英国人才想到用“company”去命名它。所以,在英语逻辑里,他们平时都管“公司”叫“伙”。 把“公司”叫成“伙”不可以吗?中国还把军队中比营大的叫“团”呢,我们也没觉得那是“一团一团”的东西吧。实际上,日语的“株式会社”股份公司里的“会社”(公司)更好地反映了“company”的本义。 “NBA集锦”和荧光笔 一个是NBAHighlights,一个是highlighter,后者就是老外用来在书里的某些句子上划线的黄色或红色的荧光笔――要是你买过国外的二手书,肯定见过不少。 你在看NBA电视转播时经常会看到“NBA Highlights”吧,一般我们会把它理解为“NBA集锦”。但是你再看到“highlighter”时就会困惑了,“集锦笔”是什么玩意儿?如果你还想更困惑,我建议你去美发店做个头发挑染――“挑染”这个外来用语也来自“highlight”这个词。那它们三者到底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叫做“高亮”。当我们把它们都当成“高亮”来理解的时候,你看你是不是就一点儿都不困惑了:NBA的“高亮”就是每天球场上*精彩、*“亮”的镜头;荧光笔的作用就是把本来不显眼的地方涂成显眼的“高亮”;挑染――我本来可能永远也搞不清它是怎么回事,但是“highlight”让我明白了――就是把头发上的部分区域处理得亮一点儿或浅一点儿,即挑着染的意思。 这样一来,集锦、荧光笔、挑染,三者**地统一了,原来它们都含有一个“比其他部分亮”的神秘的共同成分――highlight。 由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玩意儿都是老外发明的,有时候我觉得看英文反倒显得世界更有秩序一些。 克林顿*怕“压”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前美国总统的偷情事件时,面对“媒体”对他来说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也许他一看到或听到“媒体”这个词就会开始浑身不舒服,因为“媒体”是“press”――压。当**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媒体正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压”们又来了。 “press”成为“媒体”的过程不难分析。印刷中*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压,你需要把印板上的东西“压”到纸上,所以“压”成了印刷出版的同义词,后来的媒体――大报小报――也是印刷,即“压”出来的,所以“压”就成了“媒体”。 与英语强调印刷中的“压”不同,汉语强调整体过程“印”及另一个动作“刷”――对中国传统印刷过程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刷”。 “压”成为“媒体”也很形象,因为那些记者总能给当事人带去不小的压力。 让我们看“动动”去 “movie”为什么是“电影”?因为电影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画面,而“动”就是“move”。所以电影问世时,人们选取了它*核心的特质“动”来命名,即“movie”。把“move”说成“movie”,就像汉语把“爱”说成“爱爱”,把“狗”说成是“狗狗”,是一种动词名词化的昵称。所以,当英美人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说去看“动动”。 “电影”的学院派用语依然是“motion picture”,即“动的画面”。每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用的就是“motionpicture”――“年度*佳‘动影’是……”,他们是这么理解的。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你把一根绳子系到一个东西上,或把一张单子贴到包裹表面,这个动作都是attach。中国人可能会产生一定困惑,这个“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于是大脑里就陷入了混乱,总是记不住这个词,老是看它很陌生。 到底是“系”还是“贴”,其实英国人也说不清,因为这个词里并没有包含你用什么方法把两样东西(通常是一大一小、一主一附)连在一起,只要把它们连在一起就OK了,就可以用“attach”。 一个词不可能把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表达某一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也不总是有必要知道。你去fish,只要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是去钓鱼还是网鱼,反正是你是奔着鱼去的。汉语里也一样,汉语没有复数,“枯藤老树昏鸦”到底是几只鸦,汉语可并不管这些,这就轮到外国人困惑了――弄不清是几只鸟我怎么睡得着? P8-14
    编辑推荐语
    《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作者陆人是当今热门网络的英语学习论坛作者,其独树一帜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心得,令众多网友惊异称奇,一时之间被纷纷转载收藏。《英语学习漫谈:像婴儿一样学英语》的特点不仅是语言幽默生动,论点纵横捭阖,也不只是学英语,还可以让你感受不同语言所蕴含的不同思维模式,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让思想与学习一起来飞越吧! 一、序言

    二、你从来就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飞机和法国梧桐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NBA集锦”和荧光笔
    克林顿*怕“压”
    让我们看“动动”去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又浅又轻的开关
    我在“跑”一家公司
    在“drugstore”能买到毒品吗
    一英尺就是一“脚”
    把“free”理解成“自由”的误区
    奥运“篱笆”**
    教练让队员打得再“物理”一点儿
    “西尖”军校在哪儿?
    把脚气叫运动员脚很怪异吗?
    高尾了与踢了桶了
    再看几个词
    小鸭子认妈妈
    英语是另一种偷懒的语言体系
    英语也是象形文字
    让幻象的世界崩塌吧
    帕瓦罗蒂是高音C“钥匙”**
    不同归纳体系――不同��活方式
    三个问题
    单词字面的含义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信吗?你从来没学过真正的英语
    放弃抵抗会让你一身轻松
    谈一谈词典
    我们与英国人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一种好办的“不知道”
    一个词隐密的%――归属
    到底多美的女孩才能称为“gorgeous”?
    教科书为什么是*差的学英语材料

    三、英语世界的神秘维度
    时态的秘密
    再说说时态
    英语的“第五维”――数
    关于数也要多说一点
    中国古人学英语会不会容易一点儿
    个字母就够了
    介词帮我省了块钱
    英语:从句的乐园
    再说单词:它是如何变身的
    浪费的英语
    和语法书说再见吧

    四、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来!让我们进入有声世界吧
    快乐的文盲
    不要上英国的聋哑学校
    到“C”就出事了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一)
    它们其实完全一样(二)
    它们其实很像
    “注意到我吧”!语音对你的要求就这是么简单
    扫清语音和意义之间的所有障碍
    “有哪些”和“没有哪些”
    “它们很像”的解决之道
    “完全一样”为什么却没有混?
    “听懂”语境在他开口说话之前
    语言的**决定者――你的大脑
    勇敢地去相信自己
    让说英语成为“说世界”
    英国人说舒服了,就是合语法的
    语音中的几个细节
    一台DVD能顶过一打英语老师
    勇敢的捕捉.%的笑脸
    轻松听,而不是费力听
    “轻松听”的操作方法
    创造出属于你的英语
    别怕说“不正常”的英语
    如何记住单词
    说地道

    五、结语
    世界上真的有英国和美国吗?
    就算结语――英语的价值
    人到底是生活在真实中还是梦境中?世界到底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有这种疑问的人很多,从中国的庄子,到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傀儡人生》,再到《黑客帝国》、《盗梦空间》。 从理论上说,人这种智能生物实际上是一种信息感知器,人对世界的所有判断,都来自对外界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有60亿人,就有60亿种对世界的判断。而这些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一种重要的工具:语言。 没有语言的大脑,就像一台没有装操作系统的电脑,一片空白,对外界只有生物性的本能反应。不同的语言,也是对世界的不同解释,这些解释的来源与不同人生存的地理环境有关,与他们不同的体质有关,与他们能方便地找到什么食物有关,还与许许多多复杂的因素有关,甚至包括许多巧合和意外。 所以,严格来说,不同的语言之间是无法交流的,因为生活状态差别太大,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一致的对应物。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我们的身体同样是由水、蛋白质、矿物质等元素构成,我们的大脑遵循着同样的神经运行原理。 世界是有规则的,所以我们可以学习外语,所以中国才有无数人在靠英语生存或发财。但是,中国还有无数人在为英语而苦恼。 我的一个同学,靠办英语学校开上了宝马,可他的英语至今仍停留在“Thank you”、“Goodbye”的程度。医不自治?就我所了解的英语学校的教学情况,即使是那几所已经上市的学校,教的仍然是具体的语言成分或者考试技巧,而没有让学生在交了成千甚至上万元学费后真正明白――英语到底是什么。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学过”多年英语之后,英语对他来说仍然是一门“知识”,而不是语言。语言这东西,就是你在被火烫了之后会脱口而出,或者在梦里用它向良心忏悔,你的喜怒哀乐通过它可以毫无障碍地表达出来的东西。你可以确切地知道,当你向某人说了某几个字后,会让他/她幸福得想死,或者暴跳如雷。你能明确地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才是语言。 小时候坐过一个亲戚的红旗轿车(我亲戚是司机),那对我和我姐姐是一次多年难忘的经历。后来我考驾照,姐姐对我说,自从坐过红旗轿车后有一个问题就始终困惑着她――开车的时候踩油门的脚是一直用力踩还是踩一下停一下?现在这个问题总算有答案了。说实话,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多年,而且我还有更多问题,比如明明不转弯,司机的手为什么也不停地转动方向盘?这些问题在我开过车之后就没再想起过了,因为它们根本就不是问题,你开上一分钟就什么困惑都没有了。 类似的小问题也困扰着学英语的人,而且是相当困扰。我中学刚开始学英语的时候,看见“table”是“桌子”, “apple”是“苹果”,“rose”是“玫瑰花”,心想:外国人为什么不直接说“zhuō zi”、“ping guǒ”、“méi gui huā”呢?他们*后说的不都还是我们中国话?(这种问题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过,反正我是费了很大劲才明白的。)这些问题本来不是问题,可是中国绝大多数学过英语的人,偏偏还没有在英语这辆车上开过一分钟。 学语言――请注意我偷换了概念――其实是世界上*简单的事,简单到2岁的孩子就能胜任。2岁的孩子就能听懂复杂的话,能发出声音命令你干这干那,能说出可能连你也不知道的词,足够让你汗颜了吧?实际上语言就是这么简单啊,世界上存在过语言复杂到本民族婴儿都学不会的民族吗?就算有,肯定也已经灭绝了。 说到这儿,我的核心意思实际上已经表达出了。在学语言这件事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后代学习――像婴儿一样单纯地、毫无抵抗地迎接一种语言。当然,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遗憾的是,婴儿的那种“**力”是一次性的,且运行的可靠性极高,不会被格式化。而当你再想有意识地运用一次的时候,对不起,难上加难。不过也并非不可能,婴儿在双语环境下能学会两种语言,且互不冲突,就是证明。 给一台电脑装一个操作系统,电脑盲都可以完成,但要让一台电脑拥有两个操作系统,就不是谁能做到的了。你所习惯的对世界的解释方式会遭到攻击和颠覆,原有的语言系统会顽强地坚守阵地――结果往往是守方获胜,因为攻方的力量太弱,稍遇抵抗就会烟消云散。 我们学英语时产生的所有困惑,都来自汉语这个原有的操作系统的干扰。如果我们有本事把这些干扰去掉呢?除非你相信自己连婴儿都不如。 我不是“语言学家”,你在其他英语学习园地也**找不到我使用的方法。我想做的就是把困扰我们学英语的种种因素一一剥去,让你或多或少看到一门真实的、活生生的语言。我的这些感悟是什么时候来的我也说不清,不过,当我认识到它们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觉得我好像坐在车上看着绝大多数人还在泥地上步行,甚至走错了方向,颇有孙悟空半夜忽得真传却躺回去装睡的窃喜。 说实话,我真想把我的秘密永远保留下去,冷眼旁观,保持一份巨大的优越感。因为秘密一旦说出去,就将与天下人共有,我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很多人没开过车,所以那两个关于开车的问题在此还是要给出答案:脚想踩就踩,手想动就动,只要车在朝着你想去的方向前进。 飞机和法国梧桐 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所大学,校园里几乎每棵大树上都挂着牌子,用中文和英文标上树名。法国梧桐的英文名是 “plane tree”――“飞机树”?我们在初中*开始学的单词中就有“plane”,可法国梧桐和飞机又有什么关系? 英国人看到“plane”,诚然可以反应为“飞机”,因为从使用频率来说,“airplane”经常简化为“plane”;从与人们生活的相关度来说,“plane”也的确可以成为飞机的代名词。但是它的本意却和“飞”或“机”一点关系也没有。 “plane”本义是平坦宽大的面,其实是“板”的意思。这下可以理解法国梧桐为什么叫“plane tree”了吧?因为这种树的叶子特别宽大。所以,在英国人的语言逻辑体系里, “plane tree”其实是“板树”,“airplane”则相当于“空板”。 说到“空板”,大多数人应该能明白它的来历吧?每架飞机都有一对又大又平的(尽管它们实际上不是平的)“翅膀”――早先的飞机有两层甚至三层“板”。“板”是这种划时代的交通工具给当时人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它就被叫做“空板”了。 汉语的命名体系喜欢用“机”称呼所有机器,所以它就被叫成了“飞机”。但“飞机”绝不是“airplane”的本义,相反,“机”会对你认识“plane”产生误导,甚至使你误以为所有“plane”都有“飞机”的意思。“geometry of plane”(平面几何学),一定有人以为它与飞机有关系吧?一个本来“坦坦荡荡”的词,在汉语里却和“机巧”、“复杂”挂上了钩。 下次再听到英国人说他是坐飞机来中国的,你要明白他是说他坐着“空板”来的。 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 “You’ve got a company”是美国电影里常说的一句话,尤其是当两个人埋伏好,看到有人走进伏击圈的时候。听到的人绝不会理解成“有一个公司找你来了”――我又不欠煤气费。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找你来了”,不过“有人”用得也不准确,的确是“有人”来,但来的人和原有的人构成了一个“伴”或者“伙”,总之形成了“不是一个人的”局面。而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法。 “company”的本义是人的团体。人类历史上是先有人的小团体,还是先有公司呢?答案一定是前者。在公司出现很久很久以前,就有company存在了,而公司这种现代市场经济产物出现后,英国人才想到用“company”去命名它。所以,在英语逻辑里,他们平时都管“公司”叫“伙”。 把“公司”叫成“伙”不可以吗?中国还把军队中比营大的叫“团”呢,我们也没觉得那是“一团一团”的东西吧。实际上,日语的“株式会社”股份公司里的“会社”(公司)更好地反映了“company”的本义。 “NBA集锦”和荧光笔 一个是NBAHighlights,一个是highlighter,后者就是老外用来在书里的某些句子上划线的黄色或红色的荧光笔――要是你买过国外的二手书,肯定见过不少。 你在看NBA电视转播时经常会看到“NBA Highlights”吧,一般我们会把它理解为“NBA集锦”。但是你再看到“highlighter”时就会困惑了,“集锦笔”是什么玩意儿?如果你还想更困惑,我建议你去美发店做个头发挑染――“挑染”这个外来用语也来自“highlight”这个词。那它们三者到底有什么联系? 它们都叫做“高亮”。当我们把它们都当成“高亮”来理解的时候,你看你是不是就一点儿都不困惑了:NBA的“高亮”就是每天球场上*精彩、*“亮”的镜头;荧光笔的作用就是把本来不显眼的地方涂成显眼的“高亮”;挑染――我本来可能永远也搞不清它是怎么回事,但是“highlight”让我明白了――就是把头发上的部分区域处理得亮一点儿或浅一点儿,即挑着染的意思。 这样一来,集锦、荧光笔、挑染,三者**地统一了,原来它们都含有一个“比其他部分亮”的神秘的共同成分――highlight。 由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玩意儿都是老外发明的,有时候我觉得看英文反倒显得世界更有秩序一些。 克林顿*怕“压” 当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位前美国总统的偷情事件时,面对“媒体”对他来说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也许他一看到或听到“媒体”这个词就会开始浑身不舒服,因为“媒体”是“press”――压。当**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媒体正在外面等着的时候――“压”们又来了。 “press”成为“媒体”的过程不难分析。印刷中*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压,你需要把印板上的东西“压”到纸上,所以“压”成了印刷出版的同义词,后来的媒体――大报小报――也是印刷,即“压”出来的,所以“压”就成了“媒体”。 与英语强调印刷中的“压”不同,汉语强调整体过程“印”及另一个动作“刷”――对中国传统印刷过程稍有了解的人一定知道“刷”。 “压”成为“媒体”也很形象,因为那些记者总能给当事人带去不小的压力。 让我们看“动动”去 “movie”为什么是“电影”?因为电影是一种动态的连续的画面,而“动”就是“move”。所以电影问世时,人们选取了它*核心的特质“动”来命名,即“movie”。把“move”说成“movie”,就像汉语把“爱”说成“爱爱”,把“狗”说成是“狗狗”,是一种动词名词化的昵称。所以,当英美人说去看电影的时候,实际上他们是在说去看“动动”。 “电影”的学院派用语依然是“motion picture”,即“动的画面”。每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用的就是“motionpicture”――“年度*佳‘动影’是……”,他们是这么理解的。 “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 你把一根绳子系到一个东西上,或把一张单子贴到包裹表面,这个动作都是attach。中国人可能会产生一定困惑,这个“attach”到底是“系”还是“贴”?于是大脑里就陷入了混乱,总是记不住这个词,老是看它很陌生。 到底是“系”还是“贴”,其实英国人也说不清,因为这个词里并没有包含你用什么方法把两样东西(通常是一大一小、一主一附)连在一起,只要把它们连在一起就OK了,就可以用“attach”。 一个词不可能把事物的所有方面都表现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表达某一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也不总是有必要知道。你去fish,只要你不说,没人知道你是去钓鱼还是网鱼,反正是你是奔着鱼去的。汉语里也一样,汉语没有复数,“枯藤老树昏鸦”到底是几只鸦,汉语可并不管这些,这就轮到外国人困惑了――弄不清是几只鸟我怎么睡得着? P8-14

    与描述相符

    100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海外